二镜头(第3页)
(四)镜头的焦距
从镜头外摄进的平行光,通过透镜后会被聚合成一点,这个点被称为焦点;由焦点到透镜中心点的距离便是焦距。
焦距的长短,决定着被摄体在焦平面上的成像大小,直接决定了镜头的视野、景深、透视关系,使影像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根据焦距的不同,镜头大体可以分为标准镜头、短焦距镜头和长焦距镜头三种。此外,能够多焦距变化的变焦距镜头也值得特别关注。
1。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是指焦距为40~50毫米的镜头。
使用标准镜头拍摄的画面,接近于人眼正常感受的视野和经验,所获得的影像更强调对被摄体客观物像的逼真和还原。这是常规影片通常采用的镜头。
2。短焦距镜头
短焦距镜头,又称广角镜头或鱼眼镜头,是指焦距小于40毫米的镜头。短焦距镜头视野比标准镜头广阔得多,可以拍摄接近180度的视觉范围。
使用短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被摄体被横向扩张,近景、特写有明显的变形感;同时画面景深加大,前景中物像的体积被夸大,前景和后景体积大小对比明显,一定程度“压缩”前后景空间距离,造成深远的纵深感,在线性感知上产生相应的畸变。
短焦距镜头在表现横向的场面时,可以强化场面的宏伟性和壮观度,创造特定的影像特征,渲染特定的影像氛围,营造一种大气磅礴的恢弘气势。比如《大决战》《拯救大兵瑞恩》等战争题材影片中,就经常采用这种镜头来拍摄两军对垒、决战冲锋等宏大的战争场面。
短焦距镜头在拍摄纵向运动时,可以增强运动的速度感,在前后景对比强烈、纵深感强烈的空间中,可以使得画面中人物前后奔跑的动作变得迅捷和急速,运动速度似乎加快了许多。比如德国影片《铁皮鼓》中,小主人公奥斯卡的父亲强迫母亲吃鱼,母亲从处于后景的客厅奔入卧室扑在**,短焦距镜头达到了很好的强化效果。王家卫电影《堕落天使》中大量运用短焦距镜头,充分表达了作为杀手拍档的男女之间的情感孤寂与纠结。
3。长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又称望远镜头,是指焦距大于50毫米的镜头。
长焦距镜头与短焦距镜头相反,视野小,景深也小,压缩了纵深感,使得纵向空间显得扁平,但有利于调整摄影机和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可以将远距离的物像放大尺度,即可以将距离很远的人和景物处理成近景或特写,造成远距离物像被拉到近处的效果。
长焦距镜头用来表现横向运动时,可以使得运动速度加快,并使得前后景相重叠。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女主人公招娣送别恋人去省城时,在树林中奔跑、寻找和追逐的长焦距镜头,使得奔跑速度更加急速紧凑,很好地传达出她失落、不舍的心情。
长焦距镜头拍摄纵向运动时,纵向感知度比较迟钝,纵向空间一定程度上被压缩,可以使得运动主体的空间位移往往难于觉察。美国影片《毕业生》结尾,男主角急于赶往教堂,最后一分钟争取阻止女朋友与别的男人结婚,他沿着大街从纵深处迎面跑来,从动作姿态看奔跑的速度很快,但给观众的心理空间感知上却好像蜗牛般挪动得非常慢,长焦距镜头的使用巧妙地达到了急速动作和迟钝心理感知对比反差的突出效果。
4。变焦距镜头
变焦距镜头,是指集各种焦距于一身,能在拍摄过程中可以随时变化焦距,改变包容的景物范围的镜头。也就是说,一个镜头可以根据各种不同需要调整焦距,分别当作短焦距镜头、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来使用。
在不改变摄影机和被摄体位置的情况下,变焦距镜头可以随时改变焦距,一方面,可以使得被摄主体由此人在同一个镜头内转换为另一人,产生由虚变实或由实变虚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模拟推、拉的拍摄方法,从而产生把被摄体推远或拉近的效果,使得被摄体在画幅中的影像比例发生变化。镜头不仅获得了短焦距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的特性,而且由于二者的结合而产生新的功能,可以更巧妙地传达人物与人物、人物与场景的特殊关系。香港影片《无间道》中就多次使用变焦距镜头,比如黑社会老大韩琛与在警界卧底的手下刘健明在电影院接头,一前一后坐着,当情报交接完成之后韩琛准备离开时,镜头运用了变焦处理,一开始处于前景为实像的韩琛马上转向为后景为实像的刘健明,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和交代两人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变焦镜头在不方便移动设备的条件下用来代替推、拉效果,但它不同于真正通过摄影机运动穿过纵深的空间来逼近或远离被摄体的定焦镜头的推、拉,它相当于人在固定的位置上观察事物,时而全貌时而局部,只是通过压缩或拉长纵深空间来造成效果,没有透视效果的变化,所以更适于表现人处在静态时内心活动和视线的变化,也可以通过急速或缓慢的景别变化满足剧情表达的特殊需要。快速的变焦距镜头会造成异样的视觉感受,一般情况下很少用。
(五)镜头的角度
镜头的角度,又称为画面角度或拍摄角度,指摄影机与被摄对象的关系线与摄影机所处的水平线形成的角度,即镜头的位置、水平线与被摄体之间的夹角。镜头的角度的大小,一般取决于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拍摄距离、拍摄高度以及拍摄方向。
镜头的角度,是电影的重要造型形式。它决定了影像画面的构成,可以强化场景空间的透视关系,可以体现人物位置关系和叙事关系,可以描摹特定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决定影片的视觉语言风格,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镜头的角度,在具体分类时,一般都是以人的正常的水平视线关系为基础。由此,可以分为平角度、仰角度、俯角度三种。
1。平角度
平角度,又称为平摄或平拍镜头,是指摄影机处于与人眼水平视线等高的位置所拍摄的镜头。这是电影中最常见的镜头。
平角度镜头,因接近人眼的平视效果,而使得画面平稳、均衡、正常,并使得人物形象逼真、不变形,适合于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者有规则图案的物体。
同时,平角度镜头因为处于与人眼水平高度,画面构成中往往将同一水平线上不同距离的前后景物相对重叠在一起,看不出层次关系,因而空间透视效果比较差。
2。仰角度
仰角度,又称为仰拍镜头,是指摄影机视轴偏向水平视线以上所拍摄的镜头,或者摄影机低于被摄体、从低处向上拍摄的镜头。
仰角度镜头拍摄时,近处景物高耸于地平线上十分醒目,物像的体积会一定程度地放大,可以使被摄体在画面中显得高大、雄伟或威严、强悍,令观众对被摄体产生仰视、赞颂、敬畏或恐惧的心理效果。影片《开国大典》中凸显天安门雄伟高大的镜头,就是仰角度拍摄。影片《新龙门客栈》中多次出现仰角度镜头;一部分用来勾勒众多侠士英雄高大的形象,来展现英俊威武、大义凛然的气概;一部分用来描摹东厂太监的狰狞恐怖面貌,凸显卑鄙可耻。
有时,仰角度镜头可以用来模拟剧中某个主人公的特定视角,或代表观众的视线,传达特殊的主观情绪效果。影片《城南旧事》全片用的都是稍稍仰拍的镜头,巧妙模仿剧中小主人公英子的视角,契合影片成长回忆的叙事角度。特殊情况下,仰角度镜头还可以模拟动物的视角,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美国影片《猫狗大战》《神犬巴迪》《精灵鼠小弟》等影片中,仰角度镜头就被大量地用来代表猫、狗、老鼠的视线,产生独特的喜剧化和人性化效果。
3。俯角度
俯角度镜头,又称为俯拍镜头,指摄影机视轴偏向水平视线下方所拍摄的镜头,或摄影机高于被摄体、从高处向下俯拍所拍摄的镜头。
俯角度镜头拍摄时,地面上竖立的高景物、站立人物都有一种斜向汇聚的效果,常用来鸟瞰景物全貌,表现视野开阔的场景,强化环境空间的概念,同时使得人物与环境浑然一体。比如许多电影中出现的航拍俯瞰镜头就是这样的效果。影片《红高粱》中“野合段落”中,我奶奶躺在一片倒下的神坛式的高粱中,我爷爷跪在地上,高粱随着风摇曳飞舞,这时的俯角度镜头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俯角度镜头拍摄时,能使竖向的人和物产生极强烈的被压缩感,使得人或者物体的体积变形以至于形状奇异,常常用来表现遭受威胁、危险或压抑低沉的空间氛围,或者用来表现人物渺小、悲惨、绝望的命运境地,也可以代表主创者一种主观的态度。影片《本命年》中泉子在戏场孤寂死去,逐渐拉开的俯角度镜头真切地传达出压抑、绝望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