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要类型(第1页)
二、重要类型
(一)武侠片
在世界电影类型片范畴之内,武侠片是少有的由中国人原创、探索和发展起来的类型电影,是比较纯粹的中华民族样式的类型片。武侠片一直以奇特壮观的中国民族功夫、闪亮耀眼的明星演员和丰富多样的变幻形式贯穿在百年影坛的视野中,在国际影响之大,曾经一度成为中国电影(特别是香港电影)在西方的唯一“代名词”。
1。概念
如何界定“武侠片”的概念,比较困难,因为迄今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科学的定义。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武”指武术动作和功夫招式,“侠”则包容比较大,但基本包含中国独有的侠客义士和侠义精神两个方面;从具体含义讲,“武”包括动作形式的设计、功夫招式的编排和对决双方的角色安排,“侠”包含“侠士”和“侠义”两个方面,“侠士”指既武功高强又正直善良的武林人物,“侠义”则是包括江湖义气、仁义礼让、惩奸除恶、劫富济贫等多重美德。由此,“武”和“侠”是武侠片最重要的两大要素,“武侠片”即“有武有侠的电影”,是以中国武术功夫及打斗形式、侠士形象和侠义精神作为情节类型构成基础的电影。
“武侠片”作为一个宽泛意义上的类型概念,它的分类标准也比较复杂。台湾分为以侠为主的侠义片和以武为主的武侠片,大陆笼统包含了武侠片、武打片、功夫片等多种。香港有论者把武侠片一分为二,从主体含义上讲,分为“以拳脚为主的功夫武侠片”和“以兵器为主的刀剑武侠片”两类;从动作形态上来讲,分为“注重真功夫和真实武打的写实性武侠片”和“依赖花样招式和电影制作技巧的神怪武侠片”。一般来说,从武术技击的不同表现形式看,武侠片可以分为以特技技术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神怪武侠片、以喜剧性表演与写实性武打动作相结合的谐趣武侠片、以纪实手段展示真实功夫的技击武侠片。
2。类型要素
武侠片作为一个类型,形形色色的作品虽然刀光剑影、流光异彩、嬉笑怒骂兼而有之,但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可以挖掘出一些有迹可循的共性特征,有些甚至是几乎千篇一律的模式特点。一般来说,武侠片在创作中基本要具备以下要素。
(1)侠义故事。武侠片作为有武有侠的剧情电影,具备一个完整强烈的矛盾冲突、丰富情节张力的故事是首要的要素。武侠故事一般均以肝胆侠义为叙事主题,包含了爱恨情仇、快意江湖、惩恶扬善等故事元素,大体形成了多种常规的情节设置模式:或主人公受到陷害、历经艰难而最终成长、复仇的模式;或主人公为救忠良之后、殊死对抗敌人、最终以暴制暴的模式;或主人公深陷江湖、替天行道但又为爱执著的模式等。不论哪种模式,情节的曲折起伏、悬念迭起是最主要的特点。
(2)武打动作。武打动作的处理是武侠电影必不可少、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电影的重要方面。在众多影片中,随着影片风格的不同,武打动作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或一招一式、真刀真枪、真实搏击的写实表现;或飞檐走壁、蜻蜓掠水、玄妙神奇的特技虚幻表现;或界乎两者之间的虚实并存的表现。
(3)影像风格,也即影片的视听风格把握。根据影片定位、导演风格的不同,武侠片在影像风格方面也可以丰富多样:或壮烈血腥、暴力张扬;或粗犷苍凉、大气壮美;或浪漫写意、轻柔唯美等。
(4)侠士形象。侠士英雄形象的塑造,是武侠电影比较重要的任务。在绝大多数的武侠电影中,侠士英雄往往聚焦于阳刚男性,注重塑造男性与男性之间的恩仇、情谊,着重刻画男性英雄的悲剧命运。女性侠士也有,但相对少数。
当然上述要素并不是绝对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类型电影的杂糅复杂化,武侠电影的类型融合特征也逐渐加强,影片中除了武侠元素之外,还多少包含了爱情、悬疑等类型元素,而且现代都市化特征也不断明显。因此在实际的创作中,上述要素的处理可以有相应的变化。
3。发展概况
对武侠电影起决定作用的是武侠小说。武侠小说的问世,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的《说剑篇》、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等源头。五四运动以后,当时大众耳熟能详的平江不肖生、王度庐等小说家的《江湖奇侠传》《荒江女侠》《关东大侠》等武侠小说,直接促使了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的诞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射雕英雄传》《流星·蝴蝶·剑》《七剑下天山》等新派武侠小说兴起,以曲折神奇的故事情节和高强武功的侠客英雄为利器,更是主宰了其后将近半个世纪的港台武侠电影创作。
1928年,明星公司在上海拍摄完成了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火烧红莲寺》,这是中国第一部形态成熟的武侠片,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波的武侠片潮流。短期内《荒江女侠》等一批武侠片相继出现,《火烧红莲寺》更是连续拍摄了18集。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华战争的加剧激发了民众普遍的爱国**,感情上排斥武侠等纯粹的娱乐片,再加上政府的禁令,武侠片热潮结束。
此后武侠片的创作基地由内地移师香港,得到了更长足的发展。1949年年底,著名导演胡鹏无意中挖掘了黄飞鸿题材,拍摄了《黄飞鸿之鞭风灭烛》(又名《黄飞鸿传》)。影片中的粤语、粤曲等浓厚的广东地方特色,舞狮、舞龙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蛇形拳、无影脚等传统的中国武术样式,以及塑造的具备礼义仁爱等英雄形象,开启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黄飞鸿电影热”。迄今为止,黄飞鸿电影以及电视剧集已经超过100部。
20世纪60年代,注重浪漫传奇、手法新颖的新派武侠小说,催生了以1966年胡金铨的《大醉侠》、1967年张彻的《独臂刀》为标志的新派武侠片,涌现出了《金燕子》《侠女》《云海玉弓缘》等众多影片以及徐增宏、张鑫炎、岳枫等优秀导演,其中张彻、胡金铨是两大旗手性的人物,开创了武侠片票房突破百万元港币的新纪录。
1971年,罗维导演的《唐山大兄》的成功,标志着李小龙徒手搏击的“真功夫电影”的崛起。此后他以《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影片塑造了多个维护民族尊严的英雄形象,一次次刷新港台地区高票房纪录,1973年拍摄《死亡游戏》时,李小龙因为意外猝然陨落,给中国武侠电影留下了无尽的遗憾。1978年,袁和平导演、成龙主演的《醉拳》问世,影片将以往注重传统儒家道德和侠义故事的黄飞鸿电影改编成顽皮调侃、满身惰性的少年黄飞鸿故事,动作设计上也更注重变化性、娱乐性,以“功夫+喜剧”的方式掀起新一轮武侠热潮,不久《少林寺》等系列电影开始产生。1979年徐克导演的《蝶变》,以悬疑惊悚的类型融合、复杂的叙事架构、新颖独特的视听效果,标志着香港武侠片从传统手工艺阶段走向了现代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徐克监制或导演的《新龙门客栈》以及《笑傲江湖》《黄飞鸿》等系列电影,以经典武打动作花样翻新的视觉奇观、多重情感的人物演绎等鲜明特点,主导起现代性武侠电影新潮流。2001年,徐克还推出了全三维电脑特技制作的武侠片《蜀山》,连同《风云雄霸天下》等影片开拓了游戏化武侠片类型。21世纪以来,《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叶问》《龙门飞甲》等众多影片的出现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中国武侠热潮。
(二)西部片
类型电影作为全球商业电影发展的共同趋势,在类型模式、创作规律的把握上已经走向了同化,很难再有独占、特有的资源。但其中有两种影片是例外,除武侠片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电影之外,西部片是被美国好莱坞几乎独占的影片类型。
1。概念
西部片,是以19世纪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为背景,表现拓荒者的生活、西部开发过程中各种势力之间的斗争、白人驱赶并屠杀土著印第安人的血腥活动,以及现代社会白人与土著人理解沟通等内容,反映文明与蛮荒、个人与社会、本民族与异域文明等基本矛盾的类型电影。西部片起源于美国,又在美国迅速发展和主要生产,是迄今最典型、最为观众熟悉的一个电影类型,也是最经典的电影类型之一。
2。类型要素
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说:“西部片的奥秘在于它那青春的活力,它必定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奥秘:永恒性的奥秘。”这里巴赞所说的“奥秘”,就是长期以来西部片发展形成的颇为规范、完整的类型要素。
(1)固定的题材和叙事模式。西部片均以美国19世纪后半期的西部开发历史作为题材,主要聚焦于拓荒过程和拓荒者与印第安人的关系;并基本上形成了白人拓荒西部的创业模式、白人拓荒者与土著印第安人之间斗争到和谐的情感沟通模式以及白人拓荒者帮助漂亮的女主角战胜邪恶敌人的英雄救美模式等。
(2)定型化的人物。托马斯·沙兹指出,“类型片把集体理想仪式化的首要戏剧化工具就是类型化的英雄人物——即为动作或主导文化态度提供一个聚焦点的中心人物或若干人物”[3]。经典西部片中的人物一般是雷同的,不仅善恶分明,而且角色象征的意义也是定型的,比如漂亮牛仔代表正义、警长代表法律、歹徒代表邪恶、印第安人代表淳朴等。
(3)雷同的场景与道具。题材的固定、人物的定型决定了西部片场景与道具的雷同特点。大片的荒漠、偏僻的小镇、简陋的酒馆、陡峭的山谷、木制的房屋等是典型的场景,左轮枪、马匹、牛仔服、篷车等道具也几乎一成不变,成为影片叙事不可或缺的叙事代码。
(4)模式化的冲突矛盾。东部与西部、文明与野蛮、自然与文化、警察与歹徒、白人与印第安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矛盾,往往构成了西部片中贯穿始终、反复出现的基本冲突,并且最终导向正义战胜邪恶、文明战胜野蛮的结局。
西部片在美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固定的二元对立模式基本成为了西部片的主体特征。如此状况,是因为“在美国神话源泉有一个致命的矛盾,两个世界、两个种族、两个思想和感情领域的敌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