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中国电视简史(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中国电视简史

一、内地电视简史

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较晚,期间还历经波折,但经过几代电视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几十年来我国电视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02年底,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54%,共有360座电视台,还有1300多家广播电视台,2058个电视频道。有线电视用户已经达到1亿户。电视节目更是精彩纷呈。全国全年播出量达到1000万小时,中国电视观众每天的人均收视时间基本稳定在3个小时。电视在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媒体”,有着巨大的社会功能和影响。

(一)初创时期(1958—1966)

1。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958年5月1日19时整,首都北京的上空出现了中国电视节目的信号,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当晚的节目,有新闻片、纪录片、科教片,还有诗朗诵、舞蹈。10月1日,上海电视台问世。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也与观众见面了。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经过四个月的试验广播,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9月2日正式播出,每周播出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每次二至三小时。10月1日,北京电视台使用我国研制生产的第一辆黑白电视转播车,转播了天安门广场庆祝建国9周年的阅兵典礼和群众游行,晚上又转播了焰火晚会实况。从此以后,国家重大时政活动、文体活动,经常以实况转播方式进行报道。

在技术设备上,当时主要得到了苏联等友好国家的帮助。最初一批技术骨干、留学东欧的章之俭等人,仿照捷克式样设计了我国的电视发射机等核心设备。天津712厂仿照苏联“旗帜”牌电视机试制了最早一批“北京”牌电视机。1958年,从苏联进口的电视机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投放市场。1960年,上海开始批量生产主要由进口零件组装的“上海”牌电视机。当时的物质条件和人力都十分有限,如北京电视台用于制作新闻性节目的器材,只是几部从外单位调拨来的包莱克斯和菲尔姆16毫米摄影机,拍摄前需上发条,胶片数量也不多。由于没有洗印车间,摄影师们就自己动手试着手工洗印。当时没有录像设备,很多节目都是直接拍摄,直接播出,史称“直播期”。

2。早期电视的节目形态

早期电视节目基本按照苏联和东欧的模式规划。电视新闻节目非常简单,《图片报道》是我国电视新闻的最初形态。1958年5月15日,在北京电视台的荧屏上第一次出现《图片报道》,内容是介绍我国制造的“东风牌”小轿车,节目长度约为4分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简报》是电视台长期的、大量的新闻节目来源。因此,有人称这一时期是“新闻纪录片时代”。

最早的固定电视观众,是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包括中央领导人。而大多数观众则是在集体场所买票观看的。他们主要是奔“正片”而来,观赏新闻节目后面的故事影片和戏剧转播。这类节目在早期占有很大的比重。

电视剧的探索在早期也取得了可贵的经验。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试播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该剧以解放后的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姐姐向妹妹讲述一口菜饼子的故事,反映解放前她们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第一次直播这部电视剧时条件非常简陋。没有正规的演播室,创作人员就把两间普通办公室稍稍隔音,改成临时演播室,再搭上一个草棚,加上一些必要的道具,架上几台照明灯,竖起话筒架,伸出“吊杆”话筒,再加上两台笨重的摄像机,就准备开播了。导演一按播出按钮,指示灯一亮,拥挤而狭小的演播室,马上紧张而有序地行动起来。演员在表演区表演,摄像机拖着长而粗的电缆开始拍摄,其他技术人员穿来穿去,除了演员表演外,不允许有任何杂音。全体工作人员全神贯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镜头当场把图像和声音连续播映出去。

《一口菜饼子》成功播出后,北京电视台又播出了根据上海钢铁厂优秀工人邱财康的先进事迹改编的报道剧《党救活了他》。1958年10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红色的火焰》。以后,电视剧逐渐增多,到1966年,全国大约播出了一百多部电视剧。这些电视剧长度一般只有二三十分钟左右,艺术技巧非常幼稚。由于都是现场直播,形式上更接近舞台剧而不是电影。

体育节目在我国电视初创时期也占很大的比重。1958年6月19日,北京电视台转播了八一男女篮球队和北京男女篮球队的友谊比赛。1959年9月13日,我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北京电视台转播了开幕式及足球、篮球、排球等重要场次的比赛实况。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这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转播国际赛事。世乒赛期间,电视机的利用率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60年元旦开始,北京电视台试办了体育栏目《体育爱好者》,宣传体育事业的成就和群众体育运动的先进典型,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服务。

3。早期电视的发展与挫折

1958年12月,全国电视台基建工作座谈会吹响了电视大跃进的号角,电视会战在一批条件并不成熟的大中城市展开了。1960年全国电视台、试验台、转播台已经达到29座。

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前身)被誉为“自力更生第一台”。1960年5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电视台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推广哈尔滨电视台“土法上马”的经验。第七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制订的广播事业三年规划中规定,1960年至1962年电视台要发展到50座,比原有的10座增加40座。

电视事业的发展始终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连。1959年至1961年,由于党的工作指导方针出现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以及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使得国民经济面临严重的困难,电视大跃进遭到了挫折。电视机进口停止了,国产电视机也被列入高级消费品,禁止社会集团(单位)购买。1960年底,北京电视台精简机构、压缩节目。1963年2月,全国广播事业调整,电视台、试验台仅留下8座。

4。早期电视的定位与功能

1958年4月,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汇报中提出,北京电视台将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担负起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这反映出当时对于电视的性质、任务等电视发展的理论思考。

1963年,考虑到国内电视机很少,电视宣传受到局限,而国外却有广阔的市场,加上“反修斗争”的需要,原中央广播事业局为北京电视台制订了“立足北京,面向世界”的宣传方针。此前有很多国家的电视台和我国的电视台交换新闻片,而到了1963年,出国片的多少和好坏成为衡量各电视台质量和成绩的重要指标。1965年,北京电视台向30个国家寄送了473条电视片,大多数是新闻片。对外宣传成为电视台的重要功能。

在创办初期,人们就看到了电视在普及教育、推广知识中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1960年,北京、上海等地的电视台开办了电视大学。电视大学利用电视演播室,在没有电视节目播出的早晨和中午进行教学。1962年,北京电视台开设了第二个频道,专供北京电视大学播送教学课程用。1965年,北京电视大学增设了英语专业,还办起了中专课程。

(二)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使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电视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干扰。

经过20世纪60年代初的调整,我国电视技术已经有很大程度的发展。1964年5月,用微波在城市之间传送电视的试验已经成功。后来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电视节目传送网。1966年初,北京电视台已开始使用电视录像设备,**开始时,已可以播出配好声音效果的合成片。

1966年5月,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发后,各电视台要求编播人员“加强阶级斗争观念”,“不播毒草”,对“**”前制作的大量节目一律不播,新制定的电视节目审查标准非常严厉。如此一来,电视荧屏百花凋零。更有甚者,经“中央文革小组”批准,北京电视台于1967年1月6日暂停播出。全国大多数电视台(除上海外)也都停播。

1968年前后,各电视台陆续恢复。这个时期,电视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贫乏单调,充斥着空话、大话、套话。当时主要的政治性节目是《电视新闻》《电视讲话》,其内容多为学习毛泽东著作的体会、“破私立公”“批判修正主义”等。文艺节目主要是八大样板戏和被群众称为“老三战”的三部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同其他国家的节目交流几乎停顿。

1970年10月1日,新疆等六省区开始正式或者试验播出电视节目。至此,除西藏自治区和北京市(北京电视台是中央级的机构)以外,大陆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建立了电视台。同时,各地利用高山调频发射台,加设发射机和天线,迅速建成了一批电视转播台,电视节目由各省会、自治区首府向外辐射。1971年,广播电视正式租用邮电部微波干线,电视节目可以迅速传送到全国20个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

彩色电视的建设从1959年起一直在探索,但进展不大。1970年初,中央广播事业局确定,在大多数省份着手建设正规黑白电视台的同时,北京电视台和少数地方电视台向彩色电视迈进。当时世界主要先进国家的彩色电视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全球已形成以美国NTSC、联邦德国PAL和法国SECAM三种制式三分天下的态势,技术不断改进,造价日益低廉。但是中国却决心自创制式,从头开始。彩色电视会战在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四省市开展起来。“彩电攻关”的道路并不平坦,在物质、技术、经验和信息都十分匮乏的情况下,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根据协议,中国向美国租借了彩色电视摄制和播出的全套设备,同时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建起了联合制作播出中心,然后将这些中心和设备租给美国方面使用,费用两抵。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国电视界的视野,让中国电视人认识到自己和美国同行的巨大差距。中国电视界放弃了自创制式的努力,决心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经过调查研究,中国选择了联邦德国的PAL制式。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试播彩色电视,不久,上海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成都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前身)也先后开办了彩色电视。随后,北京电视台的彩色电视可通过京津、京沪微波线路向外地传送。至1975年初,北京电视台向外地传送的节目已由彩色、黑白交替播出改为全部彩色。1976年底,北京电视台的彩色电视节目可传送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