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影视艺术的主题与思想特质鉴赏(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4。宗教思想

宗教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类生活的鸦片,它不仅使人麻醉,而且还使人异化,使人成为非人,在灾难深重的中世纪,鸦片是人类生活的迷幻药,使人于痛苦之中,暂时忘却了痛苦的存在,然而,正是在那样一个苦难的世纪,欧洲教皇及其所追随的教廷的红衣主教们,却还在不断利用宗教制造着新的灾难。长达几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不仅给人类痛苦的心灵伤口撒上了一层层盐巴,而且更为可怕的是,它摧毁了人类几千年苦心建造起来的文明,瓦解了人们对幸福的原有信念,特别是在那时,宗教法庭对伽利略、布鲁诺等人的审判,可以说是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的重大历史悲剧,宗教的积极意义是教育人们忍耐,正确面对苦难,学会行善,学会超越自我,学会敬畏,有人生的归宿感。影视艺术中反映宗教思想的作品很多,有对宗教美化者,有对宗教抨击者,也有对宗教进行不褒不贬的零度叙事者。在影视艺术作品中,西方的基督教、印度的佛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中国的道教,还有一些土著民族的原始宗教,这些宗教无一例外地通过其特有的教义,赢得了数以亿计人的虔诚和敬仰,使历史上成千上万的人们面带微笑,升入理想中的天堂。宗教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奇观。自然,它也是影视艺术界中的一大奇观,当人们放眼偌大的银幕和荧屏时,教堂尖尖的穹顶、圆圆的穹顶、飞起檐角的庙宇、场面宏大的朝拜者身影和震撼人灵魂的祈祷念经声,都使人感到一种静穆、庄严和伟大。然而,正是在这种壮观的宗教背景下,许多影视艺术作品展开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生与死的较量,表现了创作者对宗教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于是这就有了新的类型影片,即宗教思想影片。如保尔·施拉德编剧,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电影《基督最后的**》。

5。历史思想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记录,是人类命运变迁的见证。作为历史的存在物,影视艺术同样真实地再现了历史,表达了创作者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看法,当然也仅仅是他们对历史的看法。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诞生的意义正在于此。编剧、导演等创作人员敢于打破传统史学观点对雍正的偏见,向人们展示了“康乾盛世”背后,雍正王朝所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并对传统史学批评方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历史批评方法作了无声地批判。它通过对雍正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过程的描述,进一步指出,正是雍正王朝为后来乾隆时代的辉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样,在我国,电影《血战台儿庄》问世历史意义也不亚于《雍正王朝》。当年,在我国影视艺术界,拍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只能是拍摄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人民群众进行抗战斗争生活的影片,正是在这样一个一花独放的艺术年代,《血战台儿庄》的创作者们敢于向保守的极左观念挑战,以民族大义为重,尊重历史史实,客观、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在台儿庄歼灭日军两万余人的辉煌战绩,塑造了王铭章、张自忠将军等一大批爱国军人的光辉形象。这部影片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忠实地反映历史,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反响。是啊,全国人民和影视艺术创作者们并未忘记那些为民族复兴而献身的英烈们,不管他们是哪个党派,不管他们的政治见解有多么不同,只要为民族作出过贡献,人们都应当记住他们,都应当在影视艺术作品中讴歌他们。由此可见,借助影视艺术手段,表现一定的历史思想,不只是观众的要求、创作者的愿望,还是一种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必然要求。历史是人类的历史,影视艺术是反映人类生活的艺术。由于此,影视艺术反映历史是正常的、合理的,所以,当观众们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时,都曾有一种回归先民和先祖原初生活状态的感觉,都有一种深入历史隧道,寻觅人类发展变迁足迹的思想感觉。因此,面对影视艺术,就像面对一部部活生生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片段。在影视艺术世界面前,每一位鉴赏者都可以自豪地说:“瞧,我和历史同行”。

影视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思想宝库,无论是社会的、哲学的、艺术的,各种思想应有尽有。正由于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电影流派,即“思想电影”(又称为“思考电影”“哲学电影”)。该流派认为,影视艺术应当高举爱森斯坦所开创的“理性电影”的大旗,不仅要表现影视艺术的事件和进程,而且还要表现人类的思想活动和思想进程,既表现影视艺术主人公对社会、人生和时代等重大问题的探索,也要表现影视艺术创作者对社会、人生和时代等重大问题的深度思考。该流派强调,人人应当争做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中的“思考型主人公”,以思想脉络为主线鉴赏影视艺术作品,采用多视点、多侧面的鉴赏方法,挖掘影视艺术作品的思想特质内涵。应当说,这个流派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告诉广大观众,观看影视艺术作品,不仅要看到一个个活动的影像,而且要看到一个个活动的灵魂,看到影视艺术主人公灵魂的跳跃和召唤,看到影视艺术创作者灵魂的思考和闪光。由于此,人们看到的影视艺术作品,才是名副其实的具有思想的影视艺术作品,人们心中的影视艺术作品,才会变成充满思想的影视艺术作品,人们才会变成真正的有思想的影视艺术鉴赏者。

[1]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3卷,31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4卷,30页、3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309~326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4]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理论学习资料》(上),51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5]〔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1卷,10页、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1卷,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268页~27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8]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31页、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9]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31页、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10]〔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230页、231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11]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41页、42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1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45页、46页。

[13]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论电视剧》,151~158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

[15]范景中:《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84页、85页,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16]〔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253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17]〔法〕丹纳:《艺术哲学》,290页、32页、6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吴奔:《文学风格流派论》,83页,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1987。

[19]〔法〕乔治·萨杜尔:《电影通史》,2卷,136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20]〔法〕乔治·萨杜尔:《电影通史》,2卷,142页。

[21]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6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2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84页、86页。

[23]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84页、86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24]孟悦:《剥露的原生世界——陈凯歌浅论》,载《电影艺术》,1990(4)。

[25]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2卷,9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6]〔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13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7]〔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13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8]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文学理论学习资料》上,49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9]茅盾:《茅盾论创作》,466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0]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文学理论学习资料》(上),496页、49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31]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文学理论学习资料》(上),49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32]〔美〕罗洛·梅:《爱与意志》,102页、103页,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33]〔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380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34]〔美〕韦勒克·沃论:《文学理论》,12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