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情感(第1页)
第二节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情感
一、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爱美之心”就是一种审美心理。由此可见,审美心理是人类社会诸个体共有的一种普遍心理。与审美意识一样,审美心理同样是大脑的一种机能,它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对象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审美反应。影视艺术鉴赏审美心理是审美心理形式的一种,它是具体的影视艺术作品对鉴赏主体审美影响的心理产物,它既指人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审美感知、审美记忆、审美思维等审美主观因素,又指人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时,所显现出的审美情感、审美意志、审美性格等个人或集体的审美品质。在古希腊语中,心理(psyche)一词原意为灵魂。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审美心理是艺术鉴赏这一人类文化活动的灵魂。[10]同样,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也是影视艺术鉴赏审美活动的灵魂。
1。影视艺术鉴赏主体审美心理的特质
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有所不同。审美心理是驻留于影视艺术鉴赏主体内心世界的一种常在审美机能,只要影视艺术鉴赏审美现象存在,它就随之存在。一般来说,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通常反映了鉴赏主体的审美倾向、审美习惯、审美情绪、审美风格、审美模式等个人审美素质,具有持续发生、不断变化、可以调节、影响鉴赏等审美意义功能。具体的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中,审美心理通常会成为影视艺术鉴赏审美结构期待视野的晴雨表,既能无意识地表露出人们对影视艺术作品的全面认识,又能不自觉地显现出人对影视艺术作品的审美欲求,同时,它还可以反映出影视艺术作品对人的审美影响,**出人在影视艺术鉴赏进程中变化起伏的审美心迹。一言以蔽之,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记录着鉴赏者鉴赏影视艺术作品的全部心态秘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类能够适应影视艺术鉴赏审美活动的生物确证和能力确证。正如赫尔所言:“人类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人类具有适应性行为的能力,由于这种适应性行为具有一种似乎是独特的和非凡的性质,所以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它归之为某种称为‘心理’的特殊动因实体。这样,‘心理’便作为一种指导和控制适应性行为的假设的实体,获得了具有生存价值的生物学的资格,从而也占有自然界的‘一席之地’。”[11]
作为一种蛰伏于人体深处的审美机能,毫无疑问,它是一种鉴赏者所拥有的瞬间审美机能。尽管,它是影视艺术鉴赏主体长期学习、长期实践、长期积累的审美结晶,但是,只有在遇到美感醇烈的影视艺术作品的信息刺激时,它的特殊能量才会被释放出来。那么,审美意识的结构模式又如何呢?一般来说,它是审美主体的全部审美才能、审美知识、审美经验和审美天赋等审美本领的文化积淀物。因此,与审美心理不同,它经常隐藏在人的潜意识层次,只有在鉴赏具体影视艺术作品时,才会被无意识地表露出来,而且这种表露一般很难被人察觉,更不易被鉴赏者本人发现。相反,审美心理则十分明显,不论是他人或者是鉴赏者自己,都会对鉴赏过程中的这种主观意识活动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最大区别是:第一,前者是一种明显的大脑思维审美活动;后者是一种隐秘的大脑思维审美活动。第二,前者是一种驻留于鉴赏者心中的常在审美机能;而后者则是迸发于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中某一时刻的瞬间审美机能。第三,前者是人类审美鉴赏活动的一般心理基础;而后者则是人类审美鉴赏活动的最高心理境界。第四,前者人人都有,是一种天生的、普遍存在的人的一般审美机能;而后者却并非人人都有,通常显现在那些对影视艺术具有强烈的审美敏感和审美悟性的人身上,这些人本身就具有某些鉴赏影视艺术作品的美感天赋,又在后天的积累中,善于总结、发现,形成了一套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本领,因而,后者是一种先天和后天累加积淀形成的特殊审美机能。第五,具备第一种审美机能的人,是一般的、广大的影视艺术观众;而同时还拥有后者的人,则是那些鉴赏影视艺术作品的有识之士,他们经常被人们称做影视艺术知音。
影视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与影视艺术创作审美心理也有本质差异,尽管作为审美过程中出现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审美层面,它们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是,影视艺术创作审美心理对象进去的是一种创造者的审美理想,而影视艺术鉴赏审美心理却对象进去的是一种旁观者的审美热情。因此,作为两种意义不同的审美心理形式。前者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影视艺术文本;而后者却是为了再创造出影视艺术本文,后者是前者的能动反映;前者是影视艺术审美过程的前期阶段,代表了鉴赏客体的一方,尽管它是创作主体所拥有的,而后者是影视艺术审美过程的后期阶段,代表了鉴赏主体的一面;前者是影视艺术鉴赏的基础,以加工、创造影视艺术审美对象为己任,而后者是影视艺术鉴赏的结果,以丰富、再创造影视艺术对象为旨归;前者是一种创造性审美思维,包含了审美发现、审美整合、审美表达等审美实践性环节,后者是一种守成性审美思维,它体现着审美阅读、审美解构、审美批评等审美理论性环节;它们都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审美自由原则,通过一种情感的认同和愉悦,实现了艺术之于人的那种生活快乐原则。只不过前者体现的是一种艺术表现的美感冲动;而后者反映的是一种艺术移情的美感愿望。它们都将人的力量对象进去了,然而,前者对象进去的更多的是审美创造力;而后者对象进去的却永远是审美判断力。
影视艺术鉴赏审美心理也与其他形式的艺术鉴赏审美心理不同。由于影视艺术比文学艺术直观,因此,它更容易撩起人的情思;由于影视艺术比绘画更富于行动感,因此,它更易掀起审美主体心中的波澜;由于影视艺术远比音乐丰富,因此,抽象的音乐情感表达,匹配上生动的画面渲染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变化,这样,就会使鉴赏者心中涌动起一股股刻骨铭心的艺术美感体验。与此同时,影视艺术也比戏剧艺术拥有更加广阔和恢弘的历史空间与生活空间,所以,它也更容易造成强烈的艺术震撼,形成对审美者心灵的巨大震撼和冲击。影视艺术也与建筑艺术不同,在它所创造的艺术环境中,建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是表明时代、环境和人物生存状况的人文标签……
2。影视艺术鉴赏主体审美心理的形成
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存在,但是,人们却可以随时感觉到它的汩汩流淌和真切律动。那么,这美妙的神奇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它何以支配着人们,使人们迷失在缤纷多彩的影视艺术王国里。依据皮亚杰的结构与智力发生学说,不妨这么认为,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作为人类智慧结构的一种,同人的其他心理结构形式一样,也有三种起源学说,即“只有三种解答:预成说,偶然创造说,或者构造说”。[12]
(1)预成说
也可以叫做天赋说,其中心观点是,人的心理及结构形成来源于先天,“是从天赋方面产生”的。皮亚杰认为,如果这种观点成立的话,“除非把这些遗传的起源归之于生物学的原因,这就必然要引起这些遗传起源的形成问题”,那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心理结构模式,这些心理结构模式是人类自身所具备的遗传功能的产物。因为至少从表象上看,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心理结构,而且这些心理结构,“初看起来,一个结构是一个封闭的有自主性的整体”,自然而然,其“结构”似乎“必然是预成的”。权且不言人的心理到底是天生预成的,还是后天构成的,如皮亚杰所说的那样,“因此,真正的问题是预成还是后天构成的问题”。[13]但是,至少可以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即人的影视艺术鉴赏审美心理与先天遗传的确脱离不了干系;否则,有许多审美现象,人们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清的。
(2)偶成说
皮亚杰称之为“偶然创造论”。他指出,人的心理结构这种智力“或者能偶然涌现出来”,它“不过是从主体的或人的‘褶皱’内部涌现出来的”。事实上,偶然的前提下,人的内心的确会产生一些千奇百怪的审美心理。听了音乐,人们有高山流水的意念,这种审美心理的寓言和童话,并不是人类今天才有的,而是几千年前便有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审美者听到的是音乐,并未看到什么奇异的高山流水的景象,但是,这些景象却因音乐的存在而产生。
在观看影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们平常总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按理说,人们都知道,作品就是作品,其主人公是虚构的,而且我们确实也并未置身其中,但是,人们何以每每从中看到自己乃至自己周围许多熟悉人的影子,并且不由自主地在审视影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在认同影视艺术对象的同时,不断认同着自己,认同着自己周围那些熟悉的人。应当说,这种审美心理的产生是偶然的。偶然的原因在于,人们平日没有这种审美心理,甚至在观看许多影视艺术作品时也没有这种审美心理,只是当“这一个”“那一个”“这一群”“那一群”影视主人公,与人们自身经历或周围的生活环境的某些生活情景相似时,它才唤起了蛰伏于人们内心世界中的某种记忆意识,使人们产生了“熟悉、相似、真实”等审美心理。
因此,在偶成论前提下,审美心理是与审美意识密切相连的,甚至就某种意义而言,二者可以说是相通的。偶然的审美意识唤起了人的某种审美感觉,而这种审美感觉又促成了偶然的审美心理,于是,意识和心理搅和在一起,人们便分不清谁究竟是谁。所以,可以说,音乐里并没有高山流水的存在,只不过是高山流水般的音乐,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审美感觉,于是,人们心中便产生了高山流水的幻象和意象,这样,高山流水的审美心理便形成了。偶然形成的影视艺术鉴赏审美心理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列举,只是提醒人们,偶然的审美因素的确能促成人的某些影视艺术鉴赏审美心理的形成。
(3)构成说
这种观点皮亚杰称之为“构造说”。他指出,人的种种智力的发生,“或者是在某种构造过程中产生的”,人的审美心理智力结构亦不例外,比如审美经验作为人的审美心理形式的一种,就是在人的审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随着时间而推移。作为一种预先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机制,它通常就隐藏在人的审美意识中,屡屡对人的审美产生种种“暗示、指导、提示、定势”等心理作用,因此,正如皮亚杰所说,审美心理“说从经验中抽出结构来,这不是一种不同的解答,因为经验只能或者是被一种预先制约经验的组织作用叫‘组成结构的’,或者经验是被理解成直接接受在外部世界中预先形成了的一些外部结构而得来的。”[14]
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中,审美经验通常是人在“接受外部世界中预先形成的一些外部结构”,而且这些预先形成的外部结构,一次次成功地指导着人的影视艺术鉴赏实践,使人们在一些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线索错综复杂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屡屡冲破导演和主创人员精心设计的空间陷阱和时间迷雾,从而做出了正确的或者说合乎生活逻辑的审美判断。这一切均得益于人们过去积累的审美经验。它预先形成一种独特的外部结构,使人产生了别样的审美情趣。正由于此,在这类影视艺术鉴赏审美情境中,鉴赏者精神格外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点也不敢有丝毫马虎,唯恐因为自己的小小疏忽或失误,造成了不必要的美感缺失。因此,可以说,影视艺术鉴赏活动中,在构成论前提下,人们应当注意,人的审美心理构造中,那种预先形成结构的审美经验,它的审美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它是造成人类独特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与审美心理是一回事,主宰着人的影视艺术鉴赏。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鉴赏审美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于人的审美心理构造使然,其中包含了种种复杂的人的审美智力结构单元,这些结构单元,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使人产生出这种或那种不同的审美心理。
3。影视艺术鉴赏主体审美心理的结构阶段
根据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审美心理的一般变化过程和规律,可以将人的影视艺术鉴赏审美心理分成这样几个结构衍变阶段:
(1)审美期待心理结构阶段
也可称之为鉴赏前审美心理结构阶段。在这一阶段,影视艺术鉴赏主体由于某种审美心理动机,产生了鉴赏影视艺术作品的浓厚兴趣,并且由于自己心理上存在的某种审美期待心理结构,从而产生了一种渴望鉴赏、渴望审美的内在愿望。于是,在这一结构阶段,人的影视艺术鉴赏审美心理变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过去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形成了一种坚韧不拔的审美思维习惯或审美心理定势,对尚未鉴赏的影视艺术作品,提出了种种审美要求和规范,并且要求影视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合乎自己的审美心理胃口。于是,种种有关这部影视艺术作品的先验图式,在人的定势思维审美心理作用下逐渐形成,并且使人进入一种梦幻般的审美先觉体验状态。由此,鉴定者希望实践能将自己的这种审美期待心理予以验证或者证实,若实践中确是这种情况,鉴赏者则大喜过望;反之,鉴赏者则有可能垂头丧气,影响鉴赏的质量,导致一种消极审美心理或被动审美心理的形成,甚至有可能导致鉴赏者对自己审美能力的怀疑。在现代美学流派如接受美学批评流派中,有些人诸如汉斯·罗伯特·姚斯等人将鉴赏主体心理上存在的这种鉴赏前审美期待心理结构,称之为“期待视野”。
(2)审美融合心理结构阶段
这一结构阶段也可称为鉴赏中审美心理结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的审美期待心理得到了印证,人的审美期待心理结构全部被对象进影视艺术作品美感结构中,成为鉴赏主体评价该影视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于是,鉴赏者审美期待心理结构与影视艺术作品的美感表现结构融合了,形成了一种审美融合心理结构,贮存进鉴赏主体的内心世界中。从此,影视艺术作品的美感中有了鉴赏主体的审美期待心理,鉴赏者的审美期待心理中有了影视艺术作品的美感表现结构特色,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实现了鉴赏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中诸结构单元的有机融合。影视艺术鉴赏主体审美融合心理结构的形成,表明鉴赏者的影视艺术鉴赏实践已经开始或正在进行,表明鉴赏者的影视艺术审美期待心理视野与审美认知视野,开始真正进入融合阶段。从此,鉴赏者心中的审美先验图式,开始向审美后觉意象转化,鉴赏者的主观审美世界逐渐与影视艺术作品的客观对象世界合一,一种审美合和的审美状态渐渐形成。正因为这样,德国解释学艺术批评流派中,如汉斯、乔治·加达默尔等人将审美融合心理结构阶段的审美心理现象称为“视野融合”,这或多或少揭示出了这一阶段影视艺术鉴赏审美心理的结构阶段本质。
(3)审美回味心理结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