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影视艺术鉴赏的规律和标准(第2页)
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所体验到的艺术真实,是与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有着本质的不同的。正因为如此,影视艺术鉴赏活动中,人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即许多影视艺术作品出现了把整个生活事实“搬到艺术作品中的现象”,结果反而丧失了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原则,如冈察洛夫所言,“把生活中的两三件事照原来的样子摆在一起,结果会是不真实的。”
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真实,也不等同于科学真实。科学真实是由科学家发现的一种客观真理,而艺术真实,却是由艺术家创造的主观世界。两者都揭示现实世界,但揭示的方式却完全不同。前者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后者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如冈察洛夫所言,“科学家不创造任何东西,而是揭示自然界中现成的隐藏着的真实,艺术家创造真实的类似物,这就是说,它观察到的真实在他的想象中反映出来,他又把这些反映转移到自己的作品里。这就是艺术真实。”
2。善的标准
善是相对于“恶”而言的,善的概念是伦理学的范畴。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曾说:“所谓善就是满足自我的内在要求;而自我的最大要求,即所谓人格的实现,对我们就是绝对的善。”[14]“所谓绝对的善必须以人格的实现本身为目的,即必须是为了意识统一本身而活动的行为。”“善行为就是一切以人格为目的的行为。”“一言以蔽之,所谓善就是人格的实现。”而“缺乏本质才是恶”在人类生活中存在着“善的事实和善的要求相冲突的场合”,善要求“我们在内心锻炼自己,达到自我的实体,同时在外部又产生对人类集体的爱,以符合最高的善的目的,这就叫做完全的真正的善行,又是任何人都应该做到的。道德不能求诸自己之外,只可能在自己内部去找。”他还说,“真正的善只有一个,就是认识真正的自我。我们的真正的自我,是宇宙的本体,如能认识真正的自我,那就不但符合人类的一般的善,而且还与宇宙的本体融合并与神意暗相符合。”
从西田几多郎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善是人类的一种德行,它以“人格的实现”为动机,以实现人格为目的,善必须从人的内心去寻找,它的最高价值体现是“对人类集体的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是排斥一切功利性的。善是人类伦理道德中的最高境界和最高尚的生活准则,它代表了人类天性最美好的一面,体现了人类为“仁”“爱”“慈”等崇高理想而行动、而献身的不朽人格理性。正因为如此,“善”的价值才成为人类生活中最宝贵的价值,善的标准,才成为人类衡量一切人格和艺术形式是否完美的至高无上的标准,同样,它也成为了在影视艺术鉴赏中,必须遵循的起码标准,成为评价影视艺术作品和影视艺术主人公的重要依据。
影视艺术鉴赏活动中,人们不难发现,成功的影视艺术作品,总是高扬着“善”的旋律,善良的主人公总能比恶的角色更容易引起人的同情和钟爱,善意的行为总能比恶的德行更容易调起人的热情和赞美。当善被恶肆意践踏时,人们与善一起备受凌辱,发出痛苦的叹息……善,于是就成了一面旗帜,召唤一群又一群影视艺术鉴赏者,从自己做起,为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共同奋斗。
3。美的标准
美是相对于“丑”而言的。人类历史上对美的定义有许多种,撮其概要,观点不外乎这样三种。
第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学派。他们认为美是一种简单的纯粹的精神活动,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美是摹仿”(苏格拉底)、“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是感情知识的完美”(鲍姆嘉通)、“美并不是事物本物本身的一种属性,它只存在于观照事物者的心灵里”(休谟),他们承认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承认“美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莱辛),但却认为,美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中,就像谢林所认为的那样,将美看做“是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的统一表现出来的无限事物。”甚至还认为“美在直觉”(克罗齐)、“美在上帝”(奥古斯丁)。一言以蔽之他们认为“美是主观的”(费歇尔)。在我国,美学界也有相同的观点,比如吕荧和高尔泰就认为“美是观念”。
第二种观点是机械唯物主义学派。他们片面性地将美看做一成不变的客观物质现象,认为“美在于和谐与比例”(毕达哥斯拉)、“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统一。”(柏拉图),甚至还认为“美依靠体积与安排,把零碎的因素结合为一体”(亚里士多德)、“美是各部分综合的整体”(朗吉弩斯)、“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塔索)、“美是每一件事物的中心形式”(越诺尔兹)、“美是一种和谐完整的形式”(雨果)。总而言之,他们认为“美是对象的某一主要特征的表现”(丹纳),“美只存在于自然中”。很显然,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一样,同样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前者用主观排斥客观;后者用客观排斥主观。可以想象,没有影视艺术鉴赏客体的影视艺术鉴赏主体,与没有影视艺术鉴赏的主体的影视艺术鉴赏客体,还能称为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吗?没有审美主体,或没有审美客体,美还能存在吗?审美现象还能发生吗?在我国,蔡仪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一样不可取,不是我们进行艺术审美时所应采取的审美态度。
在人类的一切艺术鉴赏活动中,应当坚持第三种观点,即辩证唯物主义学派的美学观。这种观点与前两种观点不同,它既承认美的主观性,又承认美的客观性,也承认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有机统一辩证关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美是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笛卡尔)、“美是对象作用于神经所感到的舒适”(斯宾诺莎)、“美是一种引起快感和喜爱的东西”(缪越陀里)、“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这种完善能引起快感”(沃尔夫)、“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些性质”(博克)、“美的东西须能引起惊赞和快乐两种情感”(伏尔泰)、“美是关系”、“美不在于狭隘的实际用途”(狄德罗)及美在于“移情”(立普斯)、“美在距离”(布劳)、“美是一种价值,是一种客观化的快感”(桑塔耶纳)、“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总之,这些论点,均在不同程度上形象而又中肯地描述出美的主客体双方所存在的辩证关系,承认美正是建立在二者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基础上的一种社会人文现象。他们已经认识到,客观存在着的“美的对象”,作用于人的审美感觉器官,经过人的大脑的审美分析、审美判断等审美思维活动,从而引发了人类的一切鉴赏审美现象的发生。的确,美是事物的客观存在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晶,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艺术收获,它既体现出物的天性,又显现出人的悟性。它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人类劳动生活的艺术奥秘。正因为如此,朱光潜曾说,“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李泽厚、蒋孔阳等人则认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人的本力量的对象化”。也正由于此,王朝闻老先生才说,“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生活的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15]
综上所述,美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对一切美好的东西执著向往的总称,它既是客观物质世界中的一种自由存在,又是人类精神主观世界的一种伟大产物,它存在于人类的一切劳动实践生活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一种最和谐、最完美的密切联系。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就是人类认识美、审视美的艺术生活的一种,它要求人们在鉴赏影视艺术作品时,必须遵从人类追求和谐完满的自然法则,对影视艺术对象,进行美的关照、美的关怀和美的评价。美,存在于人们心中,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影视艺术像别的艺术形式一样,正是这样一个传播美的天使,它使所有影视艺术鉴赏者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永远抱有美好的希望和无限的遐想。美存在于一切真正的影视艺术作品中,无论是画面美、音符美、对白美、角色美、情节美,还是结构美,这一切都会引起人们的艺术兴趣,令我们对人类最美好的生活升华起一种无法表达的美的眷恋。
影视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统一,影视艺术鉴赏是认识真善美的具体过程。真善美是人类衡量影视艺术作品艺术价值的永恒的审美标准。正因为影视艺术鉴赏具有了获得真善美这种人类最高贵的感情体验的不朽美感魅力,因此,这种艺术鉴赏活动,才兴旺发达,经久不衰。
[1]〔意〕贝内戴托·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中译本,3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苏联〕B·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14页,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3]〔苏联〕B·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15页,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王心语:《影视艺术导演基础知识》,1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5]〔法〕安德列·巴赞:《电影是什么》,12页、14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6]〔法〕安德列·巴赞:《电影是什么》,12页、14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7]〔苏联〕E·吉甘:《论电影艺术特点》,载《中国电影》,1958(2)。
[8]〔苏联〕E·吉甘:《论电影艺术特点》,载《中国电影》,1958(2)。
[9]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1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0]叶家铮:《电影传播的艺术》,10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
[11]〔苏联〕B·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13页,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1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129~1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3]王朝文:《美学概论》,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4]〔日〕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125页、12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5]王朝闻:《美学概论》,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