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深度阅读书目(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深度阅读书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下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意]里奥奈罗·文杜里:《西方艺术批评史》,迟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8。[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法]波德莱尔:《1846年的沙龙》(即《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英]王尔德:《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萧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参见[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特里·伊格尔顿就认为,批评和审美活动都和特定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可参见他的《批评和意识形态》、《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批评》、《审美意识形态》等著作。

[3]鲁迅:《文艺与革命》,见《鲁迅全集》,第4卷,8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鲁迅:《批评家的批评家》,见《鲁迅全集》,第5卷,44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参见罗念生、水建馥编:《古希腊语汉语词典》,48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战国)荀子:《荀子·非相篇第五》,见《诸子集成》,第2卷,53页,上海,上海书店,1986。

[7](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见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43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3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9][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9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0][法]狄德罗:《作家和批评家》,徐继增、陆达成译,见《狄德罗美学论文选》,21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1]李健吾讲、文哲研究组记录:《文学批评的标准》,载《文哲》,1939年第1卷第6期。

[12][法]波德莱尔:《批评有什么用?》,见《1846年的沙龙》,郭宏安译,189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意]里奥奈罗·文杜里:《西方艺术批评史》,迟柯译,2~3页、8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