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3页)
在“红色的30年代”,英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无产阶级作家,主要代表有肖恩·奥凯西、路易斯·琼斯、杰克·林赛、路易斯·吉朋等。他们的创作和文艺理论为英国无产阶级文学谱写了新的篇章。肖恩·奥凯西是位爱尔兰作家,他创作的重要剧作、描写共产党人反法西斯斗争的《星儿变红了》和描写工人罢工起义斗争的《给我红玫瑰》获得成功,使他成为英国20世纪萧伯纳之外最重要的戏剧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他的主要作品是描写一个穷苦孩子经过斗争磨炼成为爱尔兰民族解放战士的6卷自传体长篇小说《我叩门》(1939)、《门厅里的画》(1942)、《窗下鼓声》(1945)、《别了,爱尔兰》(1949)、《玫瑰与王冠》(1952)、《落日与黄昏的星》(1954)。
路易斯·吉朋(1901—1935)是一位爱尔兰作家。他以“革命作家”自命,写出10多部长篇作品。主要作品是三部曲《苏格兰人的书》(《日暮之歌》,1932;《云雾中的豪乌山》,1933;《灰色的花岗岩》,1934)。作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苏格兰社会的变化,如资本主义对小农经济的冲击、贫富对立、阶级矛盾以及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都有广泛细致的描写。
此外,拉尔夫·福克斯(1900—1937)和考德威尔在文艺评论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法国文学
在20世纪前期的法国文坛上,罗曼·罗兰的创作占有显著地位。他除了写出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欣悦的灵魂》(1922—1933)以外,还写有许多剧作和政论作品,而且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是一个无论在生活还是创作上都比较复杂的作家和评论家。他一方面宣扬绝对自由,享乐至上,狂热推崇个人主义;另一方面又以苦行僧式的禁欲主义态度约束自己,甘愿为国家和集体而献身。其早期创作受象征主义影响,后期大胆进行小说创作实验,带有浓重的现代主义色彩。总体而言,现实主义又是他创作的主旋律,明净精纯的风格、古典主义的完美形式、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是他小说创作的突出特色。他自称他的作品是孪生的,往往在一部作品完美的艺术形式之中,表现两种相互矛盾的真理。如在《背德者》(1902)中,作者一方面表现人生的欢娱,一方面又指出以官能享乐为基础的道德准则会陷入利己主义。《窄门》(1909)描写女主人公信守清教徒的道德准则,严格约束自己,但却由此而造成了她自己的人生悲剧。代表作《田园交响乐》(1919)叙述一个新教牧师爱上了自己收养的盲女,家人都看了出来,他却毫无觉察,以基督教教义为自己辩护。他1925年发表的小说《伪币制造者》,采用“嵌入法”(即故事套故事的手法)叙述一个叫爱德华的小说家在写一部名叫《伪币制造者》的书,并以他的日记表现他构思的过程。作品中人物众多,线索纷繁,几条没有联系的线索平行发展,故事无始无终,被称为后来“新小说”的先声。1947年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是这一时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有多部小说、戏剧、散文、评论作品。他善于使用意识流手法,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揭露资产阶级的虚伪堕落、道德沦丧,其创作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他的重要小说《和麻风病人亲吻》(1922)通过一个美丽少女嫁给一个丑陋男子而受到摧残的故事,揭露了资产阶级血腥丑恶的家庭关系;《苔雷斯·台斯盖鲁》(1927)通过小资产阶级女性苔雷斯为了自身幸福,同庸俗粗鄙的市侩丈夫以及腐朽没落的社会势力之间的冲突,揭露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虚伪,抨击腐朽的家族观念;而《蝮蛇结》(1932)则描写一个资产阶级守财奴如何视钱如命,把家人当作仇敌,批判了笼罩在资产阶级家庭关系上的金钱的魔影。
安德烈·马尔罗(1901—1976)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和政治家。1928年至1933年间相继问世三部有关亚洲的小说《征服者》、《人类的命运》和《王家大道》。《征服者》以1925年中国省港工人大罢工为题材;《人类的命运》则以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及蒋介石镇压汉口工人运动为主要内容。在这两部以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中,作者把运动的领导者大多写成外国人显然有违历史真实。后一部作品获得龚古尔文学奖。30年代希特勒上台后马尔罗积极参加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西班牙内战时期为西班牙共和国军队提供战机,并创建国际飞行中队,自任队长,亲自参加飞行。1937年发表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希望》,赞颂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成为戴高乐的忠实助手,曾任政府情报部长、文化部长,1956年曾代表戴高乐总统访问中国。
巴比塞(1873—1935)是法国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有不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罪恶的小说。代表作《火线》(1916)通过一个步兵班战士在炮火中出生入死、历经磨难而牺牲的故事,批判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不义,启发人们必须以革命彻底根除剥削制度和帝国主义战争。作品进步的反战主题受到列宁的赞扬。
(四)德语国家文学
德语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以亨利希·曼、托马斯·曼兄弟和茨威格、雷马克为代表。亨利希·曼(1875—1955)是以讽刺作家身份登上德国文坛的。其早期作品《在懒人乐园里》(1900)对柏林的交易所和新闻界进行讽刺批判,《垃圾教授,或名一个暴君的末日》(1905)讽刺锋芒直指帝国主义教育制度和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中期创作的《小城》(1909)则以一个剧团来到一个小城后,围绕是否让其演出在当地引起的**,抨击了资产阶级人士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世态做出真实刻画。在《臣仆》(1918)中,作者以夸张对比的手法和讽刺的笔调塑造了帝国主义的臣仆赫斯林的形象,对军国主义在德国的出现过程进行了艺术化揭示。这部小说与作者后来创作的《穷人》《首脑》一起,称作“帝国三部曲”。他的兄弟托马斯·曼(1875—1955)在文学创作上也毫不逊色。其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以资本家布登勃洛克一家四代的兴衰经过,描绘了德国资产阶级在19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期间,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的历史过程,成功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资产者形象,结构严谨、语言幽默精练。它的发表奠定了托马斯·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他赢得广泛的文学声誉。在30年代作者还创作了《马里奥和魔术师》(1930)、《浮士德博士》(1947)等重要小说。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著名的奥地利犹太作家。他早年从事诗歌创作时曾受象征派影响,与弗洛伊德结交后,又接受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创作,写出大量的名人传记。他小说创作的特色是把传统的人道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相结合,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隐秘和**,并能吸收浪漫主义和现代派小说的某些手法,通过具有浓郁现实主义色彩的真实描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百相猛烈抨击批判。他的主要作品有《马来狂人》(192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感觉的混乱》(1927)、《人的命运转折点》(1927)、《象棋的故事》(1941)等。
雷马克(1898—1970)也是这一时期德国重要的小说家。他的名作《西线无战事》(1929)通过几名士兵在战场经历的精神肉体痛苦以及先后死亡的经历,表现了强烈的反战主题。作品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参战士兵的心理活动做了真实细致的刻画。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其他作品还有《流亡曲》(1941)、《凯旋门》(1946)、《黑色的方尖碑》(1956)等。
贝尔托·布莱希特(1898—1956)是德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把戏剧分为一般戏剧和叙事剧两类,认为一般戏剧主要打动观众的感情,使人产生共鸣,叙事戏剧则诉诸观众的理智,使观众能够对剧中事件做出冷静评判。戏剧创作的目的就是通过观众的观剧活动使其能动地认识生活、改造世界。此外他还创造了“陌生化”的方法,以求获得某种特殊的“间离效果”。在戏剧创作方面,他的主要作品有《措施》(1930)、《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四川好人》(1940)、《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1940)等。
安娜·西格斯(1900—1983)的创作主要以反映无产阶级同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为主题。代表作《第7个十字架》(1939)描写海勒斯等7个囚犯从法西斯集中营逃出,敌人在集中营竖起7个绞架,要把他们全部抓回绞死。几天过去,有6名囚犯先后被抓回,海勒斯却在反法西斯力量的掩护下安全逃离。一直虚悬的第7个绞架象征着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已经外强中干、难逃灭亡的命运。
(五)美国文学
进入20世纪后,美国文学开始走向成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支劲旅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德莱塞、辛克莱、刘易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坦培克等一系列杰出的小说家。
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黑幕揭发者”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屠场》(1906)对美国芝加哥肉类加工厂工人恶劣的劳动条件和种种黑暗内幕进行揭露,在国内外引起强烈轰动,被称作揭露“工资奴隶制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杰克·伦敦)。他的《石炭王》(1917)对垄断资产阶级如何依靠劳动人民血汗起家的经历也做了有力的揭示。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一反把乡村生活描写诗意化的模式,以现实主义笔法揭示乡村生活的虚伪、庸俗,成为20世纪初“乡村叛逆”的代表。小说《大街》(1926)描写女主人公随丈夫来到一个美国乡镇,试图改变这里沉闷闭塞的乡村生活,但终告失败,自己也被周围庸俗的世俗社会所同化。代表作《巴比特》(1922)的同名主人公原是一个热情奔放、朝气蓬勃的人,他不满周围凝滞平庸的生活环境,想努力改变自己,但最终受到上司和周围人们的压力,成为庸俗资产者的代表。通过以上小说的主人公对周围环境的抗争、妥协以至被同化的经过,作者对窒息毁灭人的黑暗社会进行尖锐批判。此外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反映20年代医学界状况的《阿罗史密斯》(1925)、反对种族歧视的《王孙梦》(1947)等。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出现的“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尽管没有像那些“迷惘的一代”作家那样参加过战争,但他创作的思想情绪完全和“迷惘的一代”相通。他的成名作《人间天堂》(1920)主要叙述一个名叫阿莫瑞·布莱恩的青年的成长经历,表现一代青年的梦想、希望以及他们的失望与迷惘,塑造了大学生中的“迷惘的一代”的形象。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通过盖茨比的爱情、人生悲剧,谴责了美国特权阶层的自私、专横,表现“美国梦”的破灭。
约翰·斯坦培克(1902—1968)是一个和劳动人民有着密切联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多和下层人民的生活相关。代表作《愤怒的葡萄》(1938)以约德一家的遭遇为线索,描写在30年代资本主义危机冲击下,农民破产失业,离乡背井,大批来到西部谋生。然而等待他们的却依然是饥饿、失业和资本家的残酷压榨。最后,他们终于醒悟,只有团结斗争才有出路,于是参加到工人罢工的行列中去。小说出版后,因其对生活现状**裸的真实描绘,以及反压迫、反剥削的激进主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篇小说《珍珠》(1947)从墨西哥民间故事取材,写一位印第安渔夫,为了给儿子治病下海捕捞珍珠。他捞到一颗稀世珍珠,但灾难却接踵而至。他出卖珍珠商人压价;在他和妻、儿进城途中,又遭埋伏追捕,儿子也饮弹而亡;最后他和妻子来到海边愤慨地把珍珠投入大海。通过主人公捞珠、得珠、卖珠以及弃珠的戏剧性情节,作品对劳动人民的生活苦难做了真实的描绘,对社会邪恶势力进行了猛烈抨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战争小说浪潮中,涌现出詹姆斯·琼斯(1921—1977)和犹太裔作家诺曼·梅勒(1923—2007)等一批杰出的战争小说作家。前者的代表作是描写美国军队生活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从这里到永恒》(1951)、《细细的红线》(1963)、《吹哨》(1978),后者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代表作是《裸者与死者》(1958)。
20世纪的美国犹太裔作家的小说创作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美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家的创作一般带有古老的欧洲文化与现代美国文化双重色彩,在宗教重负之下以及两种文化冲突、夹击中的犹太作家以其特有的负罪感、流浪感和漂泊感,表现“寻找自我”的主题。主要代表作家是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和索尔·贝洛(1915—2005),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1960)和《奥吉·玛琪历险记》。
思考题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3。比较萧伯纳的戏剧与易卜生戏剧的异同。
[1]《列宁全集》,第39卷,2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