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02(第2页)
勃兰兑斯(1842—1927)是丹麦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他的思想深受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孔德的实证主义、丹纳的种族、时代、环境三因素决定文学论,以及当时的科学尤其是心理学的影响,从而把社会批评与作家传记、美学鉴赏与哲学分析、文学的艺术性与心理学的深刻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对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宏观、系统的研究,在回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成败得失的基础上为现实主义文学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其代表作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90),共6卷:《流亡者的文学》《德国浪漫派》《法国文学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的浪漫派》《青年德意志》。这部巨著内容丰富,立论精辟,既有哲学家的睿智深刻,又有诗人的敏感细致,也有历史学家的博大雄浑,还有心理学家的体察入微,融当时欧洲新兴的哲学、美学、文学、科学思潮于一体,是西方文学研究里程碑式的学术专著。
易卜生在19世纪60年代转向现实主义,创作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剧”,提出了政治、经济、法律、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及妇女地位等许多社会问题,把北欧的现实主义推向新的高峰。
比昂松(1832—1910)是挪威这一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抒情诗、小说、戏剧方面都颇有建树,戏剧创作尤为突出,与易卜生一起被公认为挪威现实主义戏剧文学的双璧。著名的现实主义戏剧有:《报纸主笔》(1874)、《破产》(1875)、《国王》(1877)、《新制度》(1879)。这些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自私、虚伪的丑恶本质,表现了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同时,宣扬以“道德完善”调和社会矛盾。由于其突出的艺术成就,19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斯特林堡(1849—1912)是瑞典最伟大的小说家、戏剧家,不仅在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在其他文学思潮(如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方面也影响深远,瑞典的现代文学史以他为开端,他短短的一生留下了颇为丰富的文学遗产:62部戏剧,60余部小说,此外,在诗歌、散文、语言学方面也很有造诣。斯特林堡最初走的是现实主义道路,创作的历史剧《奥尔洛夫老师》(1872),被认为是瑞典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宣言。接着,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他把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融为一体,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房子》(1879)、《女仆的儿子》(1886—1906),戏剧《朱丽小姐》(1888)。很快,他又转向象征主义,创作了戏剧《通向大马士革之路》(1898)、《一出梦的戏剧》(1902)。最后,转向表现主义,创作了戏剧《鬼魂奏鸣曲》(1907)。
(六)美国文学
自安德鲁·杰克逊(1767—1845)就任总统以后,美国日益增长的民主倾向,促成了1829—1870年的美国文艺复兴(亦称新英格兰文艺复兴)。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其文学特点是:内容庞杂,豪放开朗,风格多样。一些文学思潮、流派在历史的进程中虽出现盛衰,但从未有一种文艺思潮或流派在同一时期压倒一切,独霸文坛,往往是多种流派同时并存,群芳争艳或相互渗透,形成多元的格局。现实主义是19世纪美国的重要文学流派之一。美国现实主义的前驱是废奴文学。所谓废奴文学,是指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而盛行于50年代的以废除奴隶制度、揭露和控诉奴隶主罪行为目的的美国资产阶级进步文学。废奴文学以斯托夫人(1811—1896)及其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1851)为代表。小说主人公黑奴汤姆从小就忠实侍奉主人,他被主人转卖了好几次,后来被一个种植园主买去,被迫从事非人的繁重劳动,最后悲惨地死去。作者通过汤姆和其他一些黑奴的命运,深刻揭露了蓄奴制的野蛮残忍、丧失人道。哈特(1836—1902)的乡土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美国地方色彩,也较早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但美国现实主义的真正出现,是南北战争以后。当时的美国,工业迅速发展,大城市相继出现,变成一个重物质、重实际、充满竞争的都市化、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由于美国移民较多,思想自由开放,加之现实主义文学起步较晚,当它崛起兴旺之时,又受到欧洲多种文学思潮的影响,因此,使得其内部出现多种不同的支派,如微笑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并且不少作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表现出流派的模糊性。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豪威尔斯(1837—1920)。他认为,“美国小说的力量正在于它乐观主义的信念”,声称“我们的小说家越是描写生活中微笑的一面,就越能表现美国”。他率先反对浪漫主义,提出“朴素、自然、真实”地描写“日常的、平凡的事物”。他一生创作了近40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是《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1885)。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美国现实生活中的阶级矛盾、道德规范、社会前途以及妇女、种族等问题,注重技巧,讲究结尾,语言自然流畅,对话风趣俏皮。豪威尔斯以其理论和实践倡导现实主义,推动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美国19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位大师。他的小说继斯丹达尔、乔治·艾略特之后,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在叙事技巧方面多有创新,标志着美国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他主张文学作品不应该写全面的生活,而应该尽心尽力地描写一个人物,把一个人物在各种环境中的形象和心理从各种角度、在各种层次上反映出来。这样,继福楼拜之后,詹姆斯把小说作为一门艺术,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大量的实验,创作了22部长篇小说,113个中短篇小说,以及以《小说的艺术》为代表的10多本文艺评论集。他的小说总是尽可能地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或别人对他们的议论来展现其面貌,惯于采用交替画面的戏剧性场景,追求从人物自身的角度直观性地描叙其心理的折射,隐蔽小说人物视线以外的事物,以使情景朦胧,用象征、比附的手法,让读者沿着铺设的轨迹,体察作品的内涵。这就大大加强了人物心理的刻画与分析,因此,他的小说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他的小说大多描写在欧洲的美国人、欧洲与美国的遇合,以及美国、美国人与欧洲、欧洲人的关系,因此又被称为“国际小说”。其著名的作品有:《黛茜·密勒》(1878)、《一位女士的画像》(1881)、《鸽翼》(1902)、《使节》(1903)、《金碗》(1904)。其中,《黛茜·密勒》是其成名作,《一位女士的画像》则是其代表作。《一位女士的画像》主要描写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在欧洲恋爱、婚姻的经历。小说的情节由一系列拜倒在伊莎贝尔石榴裙下的高雅先生们的行动构成。在叙事方法上小说大胆创新,让全知全能的叙事者退出小说,运用不同人称交错叙事,并且往往从某一人物的意识出发进行叙述。小说尤为出色的是,极为细腻地刻画了女性的心理,描写了她们的自尊心、自我意识、潜意识以及各种社会道德观念在心理上的表现。因此,评论家称这部小说是美国现代小说的一个起点,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詹姆斯的心理分析与叙事技巧的创新,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意识流小说影响深远,评论家认为,他的创新促成了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逝水年华》,为乔伊斯、伍尔夫、福克纳的内心独白描写开辟了道路,因此他被“新批评派”尊为文学大师。
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幽默讽刺作家。他创造性地运用了亦庄亦谐的文学语言和幽默讽刺的手法,使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达到高峰。
马克·吐温之后出现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的有杰克·伦敦(1876—1916)和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等。
杰克·伦敦曾任社会党领导人,是19世纪美国作家中唯一一位被提名参加总统竞选的人,美国传记小说家欧文·斯通称之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其主要文学成就是一些优秀的短篇小说及《铁蹄》(1908)、《马丁·伊登》(1909)等长篇小说。《马丁·伊登》写一位出身贫寒的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悲惨命运。主人公经过奋斗,得到了他渴望的名誉、地位、爱情,但他发现,这一切都是空虚的。他所看到的上流社会的人物全是一些势利小人和市侩,就连他所爱的女人也不例外。马丁·伊登在极度失望中自杀了。作者通过马丁·伊登个人奋斗的悲剧,揭露了美国社会的种种罪恶。《荒野的呼唤》(一译《野性的呼唤》,1903)和《白牙》(一译《雪虎》,1909)是其动物小说的名篇。前者描叙一只名叫布克的狗,体力出众,野性未驯,听荒野狼群嗥叫,本能地回忆起自己的远祖,最后野性复苏而逃回森林变成了狼,作品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后者写辗转于冰雪中的一只狼,在体贴周到的主人的驯化下克服了野性,最后咬死了主人的仇敌,义救恩主的故事。这两部小说从人与兽的多重关系中独特地反映了“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实生活的残酷,受到读者热烈的欢迎。
思考题
1。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3。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4。屠格涅夫创作的特征。
5。契诃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1]鲁品越:《西方科学历程及其理论透视》,30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6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英]戴维·塞西尔:《夏洛蒂·勃朗特》,见《勃朗特姐妹研究》,30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英]史文朋:《艾米莉·勃朗特》,见《勃朗特姐妹研究》,20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