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第1页)
第六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至1830年前后在欧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同时它也是一场波及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的文艺思潮与思想文化运动。
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猛烈、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且沉重打击了整个欧洲的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开辟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广泛发展的新时代。法国革命取得成功、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之后,人们发现,当初启蒙思想家、革命家给人们描绘的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人类永久和平幸福的理想社会蓝图并没有实现。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一些问题,如劳资矛盾、贫富差距、拜金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等暴露无遗;封建反动势力和资产阶级为了夺权不断爆发战争,革命中的暴力和执政者的恐怖专制使人们对革命产生恐惧情绪;18世纪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在改变此前西欧国家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封建专制的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人们对理性所引导的技术革命的后果大失所望。理性的神话彻底破灭,人们由此产生失望不满情绪,回归自然、在宗教中寻求解脱、缅怀过去或寄情未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浪漫主义文学就是这种社会文化心理在文学中的体现。
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要求文艺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气魄,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表现自我的倾向产生很大影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揭露、批判,试图消灭阶级对立,建立和谐完美的理想社会的学说,也为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社会黑暗、描绘理想社会提供了思想依据。以贡斯当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倡导个人自由,强调多样化的现实世界中个性的发挥,独立于国家、社会约束之外的绝对自由的思想也为浪漫主义所吸收借鉴。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正是在这些哲学、社会思潮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于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意欲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社会的企图。
从思想源流和创作实践两方面追本溯源,浪漫主义文学最早可以从古希腊的柏拉图“灵感说”中找到发端。在古罗马时代晚期和中世纪,神学家们在反复强调神学理性主义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给对上帝的想象留下相当空间,这种想象因素正是浪漫主义的生命力所在。文艺复兴时期,更多文艺理论家和学者开始重视在民间文学中广泛使用的类似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理论,对一些内容上描写主观理想愿望,艺术上使用幻想、象征手法的创作样式进行梳理与总结。18世纪发端于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席卷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为浪漫主义流派的产生在思想和艺术上做了准备。这些运动和文学现象,无不带有尊崇**的美学特质,是“前浪漫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启蒙主义时期的卢梭给18世纪文学带来了全新的因素,那就是从崇尚宫廷到崇尚自然,从理性崇拜到感情崇拜,从模仿现实到表现自我。崇尚情感必然要返回自我,确认自我,确认个体的独立存在性,在卢梭那里,情感、自然、自我三位一体,这些都为后起的浪漫主义开了先河。同时,浪漫主义也是对欧洲人文精神传统的继承,对亚里士多德以来占文坛主导地位的“模仿说”文学传统、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主义以及日趋僵化的古典主义文学的反驳。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就思想倾向而言,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暴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后者以怀旧的态度抨击资本主义。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思想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并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浪漫主义作为一个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学思潮,尽管在思想倾向上有所区分,但在艺术风格上却有一些共同特征:
第一,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这是浪漫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他们十分注重个人内心体验和情感的抒发表达,弘扬主观自我,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正如雨果所说,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实质“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它的形成直接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反映出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冷冰冰的理性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文学描写的重点不是客观的现实世界,而是作者个人的主观世界。它不大重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而偏重于对主观情感的抒发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着重描写作家对事物的内心反应和感受,展示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贵族倾向的浪漫主义作家抒发的大都是个人享受、自我陶醉或悲观厌世的情绪。资产阶级倾向的浪漫主义作家则强烈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借描写反抗现实的天才人物或叛逆性格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感。
第二,歌颂自然美景。由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返回自然”的号召,继承感伤主义文学吟咏自然景物的传统,着力描写大自然。他们常常把自然的美和现实中的丑恶相对比,借以抒发他们的不满之情。雄伟瑰丽的大自然成了浪漫主义作家精神寄托之所在。贵族倾向的浪漫主义作家描写自然往往是为了逃避现实,他们笔下的大自然带有出世的、宗教的神秘色彩。资产阶级倾向的浪漫主义作家描写自然主要是寄托他们对自由的理想,大自然在他们笔下更加绚丽多彩。
第三,重视中世纪民间创作和民族文化传统。浪漫主义作家追求个性解放、创作自由。中世纪民间创作不受任何法则的约束,具有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生动明快等特点,为浪漫主义作家所吸收或借鉴。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众,因此,引起浪漫主义作家的极大重视。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他们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选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和民歌韵律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第四,大胆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浪漫主义作家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奇异的情节,刻画异常的性格,塑造超凡、孤独的形象,常常用想象、夸张、对比的手法描绘艺术形象。雨果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他把这种对照原则运用于小说和戏剧创作中。浪漫主义作家已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丑角在小说中起着衬托主人公的重要作用。神话色彩、异国情调也是浪漫主义常见的特色。诗歌是浪漫主义作家最常用的文学体裁。浪漫主义诗歌格律舒展自如,富于音乐性,想象丰富,感情浓烈。此外,浪漫主义文学在小说和戏剧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成就。
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浪漫主义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的德国,后流行于英、法、俄、美等国,发展成为全欧美性的文学思潮。
(一)德国文学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诞生地。当时的德国仍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国家,封建势力十分顽固,资产阶级仍很软弱,而唯心主义哲学盛行一时。这种状况决定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宗教色彩,缺乏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耶拿派”,主要人物有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1772-1829)、奥古斯特·维廉·施莱格尔(1767—1845)、诺瓦利斯(1772—1801)、蒂克(1773—1853)等。他们以耶拿为中心,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宣传与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文学主张。他们继承了“狂飙突进”运动崇尚感情、不受任何传统法则约束、要求创作绝对自由的传统,却丧失了“狂飙突进”文学那种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1772—1829)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理论家、纲领制定者和精神领袖,他的浪漫主义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代德国早期浪漫派作家的文学创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批人的文学主张、思想和要求。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诗学的理想是“浪漫诗”。所谓“浪漫诗”,就是“渐进的包罗万象的诗”,它包含了文学的各种形式和体裁,并使其熔铸为一体,哲学、伦理、宗教、文学理论和批评都是其中的成分。而小说则是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眼中可以担负“浪漫诗”理想的文学形式。其代表作《卢琴德》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是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描写为主线的浪漫主义小说。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朱利叶斯和卢琴德分别是以弗·施莱格尔和他的恋人萝西娅(Dorothea)为原型,他们实现了将自然之爱与精神之爱相统一的理想,而并不在意是否得到了宗教、法律和习俗等方面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卢琴德》实际上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整部作品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也没有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环境的描写。作者将书信体、田园诗、寓言和直接的叙述都集于一身,使创作与批评、诗与哲学相互交织,结合了传统意义上的史诗的叙述、戏剧的对话和诗歌的韵律,进行了一场大胆的文体与叙述的实验。
诺瓦利斯(1772—1801)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和文学的奠基者,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整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诺瓦利斯是法国大革命和自由思想的竭力反对者,他认为应该恢复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秩序,宗教是国家的基础,宗法制的中古世界是理想的社会。这是当时德国浪漫主义者对法国大革命和理性主义深感不满之下的退缩心理,他非常排斥科学和理性。代表作《夜的颂歌》(1800)为悼念早逝的未婚妻而作,他把由爱而生的痛苦转变为对死的渴望与夜的歌颂。诗歌专注于自我的内心世界,追寻着心灵的足迹,探索人类终极的永恒和幸福,还包含着对人类历史形而上的思考,体现出诺瓦利斯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化的世界观。其诗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美学特质,扭转了欧洲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模仿”主流,把诗从反映外物的镜子,变为烛照心灵的灯,从而奠定了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新范式,开辟了德语诗歌的新纪元。
德国中期浪漫派的代表是“海德堡派”。1805年前后,一批作家聚集海德堡,创办《隐士报》,以此为阵地宣扬他们的文学主张,发表文学作品,史称“海德堡派”。主要人物是阿尔尼姆(1781—1838)、布伦塔诺(1778—1842)、格林兄弟等人。“海德堡派”的功绩主要在于搜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两人搜集整理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为德国民族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布伦塔诺(1778—1842)是德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是一个天才诗人,是歌德之后、浪漫派中第一个具有文学史意义的诗人。他与阿尔尼姆共同搜集、整理出版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保存了民族的文化遗产,展示了独特的民歌风貌。布伦塔诺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华,曾采用诗歌、童话、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创作,但以诗歌为最佳,现存诗歌千首,其中约250首尚未发表。他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诗人,对民歌进行了全方位创新,创造出一种融民歌艺术化与抒情诗民歌化为一体的具有现代思想和美学意义的艺术民歌。他把一般的大众话语,变成个人的内心独白,把过于平白乃至不免俗陋的语言不露声色地艺术化,既有原汁原味,又加厚了诗歌的审美内涵。布伦塔诺的叙事诗诡秘奇谲,哀婉动人。《罗累莱》最能代表布伦塔诺诗歌的全面创新。
雅各·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兄弟二人搜集整理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之一。本书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长达半个世纪(1806—1857),作品从156篇增加到200篇,主要由雅各·格林进行修订。童话中的故事并不是最原始的民间故事,格林兄弟对其中暴力、血腥、性暗示以及**的内容进行改写,增加了故事的道德教育意义,使故事更符合儿童心理和精神健康成长的需要,使之最终演变为一本儿童读物。书中的故事基本上保留了民间童话的原貌和口头传承性,比如公式化的开头和结尾,时间、地点、人物的模糊性。这些童话在充满魔幻的世界里表达了人们鲜明的爱憎和美好的愿望,为人们建立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
后期浪漫派的作家主要作家是霍夫曼、沙米索、海涅等人。他们的创作中浪漫主义色彩逐渐减弱,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
霍夫曼(1776—1822)是这一时期德国最有成就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比较复杂,一方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丑恶做了无情揭露和尖刻讽刺;另一方面他的作品风格怪诞,具有浓厚的阴暗神秘气氛。霍夫曼写过大量的中短篇小说,收在《仿卡洛画风的幻想故事》(1814—1815)和《谢拉皮翁兄弟》(1819—1821)两部集子里。《斯居德丽小姐》(1819)和《侏儒查赫斯》(1819)是霍夫曼最重要的讽刺作品。前者写一个制作首饰的名匠为一种无法克制的占有欲所驱使,经常谋杀他富有的顾客,夺回已出售的首饰。后者被认为是作者的代表作。写一个农妇生的畸形侏儒,靠魔女的帮助头上长了三根奇异的金发,凭金发的魔力能用他人的优秀品质和行为来装扮自己,以此获得荣誉,居然当上了部长。后来他因骗人伎俩被人戳穿而彻底垮台。故事虽然怪诞离奇,所揭示的意义却很深刻。这是对当时德国病态社会的尖刻讽刺,突出揭露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招摇撞骗、不择手段的恶行。霍夫曼对后世作家如巴尔扎克、果戈理,特别是波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产生过很大影响。
沙米索(1781—1838)是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兼小说家。他的抒情表现了诗人拥护希腊人民独立斗争和同情俄国十二月党人的进步倾向。小说《彼得·史雷米尔奇异的故事》是他的代表作,叙述史雷米尔用他的影子换取了魔鬼的一个取之不尽的钱袋,但因失掉了影子而受到世人的歧视和嘲笑,他痛苦悔恨,后来抛弃了钱袋,逃离人世,周游世界,才重新得到内心的平静。小说通过虚构的离奇故事揭露了金钱的罪恶,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他的创作充满了神秘、怪诞的色彩。
海涅(1797—1856)是德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他的早期诗作《诗歌集》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诗集包括《青春的苦恼》(1821)、《抒情插曲》(1823)、《还乡集》(1824)、《北海集》(1825)等组诗。这些诗多以个人不幸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带有忧伤情调,但并不悲观,不少诗篇显示出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诗感情真挚,风格朴素,语言简洁,富有民歌特色。1824—1828年间,诗人在祖国各地和国外旅行,加深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写了4部散文旅行札记。第1部《哈尔茨山游记》(1826)抨击了封建专制下德国的丑恶现状,抒发了诗人对祖国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同情。40年代,海涅在巴黎结识了马克思,深受其革命思想的影响,使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峰。包括《等着吧》(1844)、《西里西亚纺织工人》(1844)等著名诗篇的《时代的诗》,辛辣嘲讽和有力抨击了一切反动势力,预言了封建专制的必然灭亡,发出了推翻旧制度的响亮号召。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是海涅最重要的政治抒情长诗,以诗人1843年汉堡之行的见闻为基础写成。长诗对德国的关税同盟、检查制度、政治上的分裂等现状作了无情揭露和辛辣嘲讽。诗作特别对普鲁士的封建统治进行了尖锐抨击。普鲁士与俄国结成反革命同盟,镇压革命运动,摧残进步思想,分裂德意志。诗人对其恨之入骨,把它比作一只丑恶的鸟,号召人民对准它射击。诗人把腐朽、分裂的德意志联盟的36个封建小邦国比作“三十六个粪坑”,并指出必须用暴力来清除这些腐朽发臭的“粪坑”。另外,长诗对教会僧侣、御用文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反动的浪漫主义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在抨击反动势力、嘲讽丑恶现象的同时,诗人热情号召和预言了革命。针对消极浪漫主义的绝望曲调,诗人唱出了一支宣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的歌”。针对分裂落后的德国,诗人指出“不能用玫瑰油和麝香”来治疗德国的“重病沉疴”,必须用革命来变革社会。他预见皇帝早已过时,“没有你们我们也要解放自己”。他把希望寄托在新的一代身上:“伪善的老一代在消逝,新一代正在生长”。长诗是海涅创作的顶峰,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风格,夸张的讽刺,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民间文学的传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二)英国文学
英国浪漫主义是在渐进而平和的背景下,经过18世纪下半叶漫长的酝酿逐渐由一些新的观念演变而形成的。因此英国浪漫主义具有一种“从属于本土传统和恢复本土传统的意义。”在英国浪漫主义发展过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断裂,也没有激烈的革命。在拜伦等人的诗中,依然徘徊着往昔和传统的影子,而在司各特和简·奥斯丁的小说中,则存有19世纪早期现实主义的激流。英国浪漫主义者没有自己的刊物、纲领或系统的理论。华兹华斯1800年版《抒情歌谣集》序言在某种程度上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宣言。
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湖畔派”。该派由华兹华斯、柯勒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三位诗人组成。他们曾居住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写了许多赞美湖区风光的诗作,故被称为“湖畔派”。他们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喜欢描写大自然和宗法制农村生活,描写的大都是脱离现实的题材。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是“湖畔派”的代表作。华兹华斯写的《抒情歌谣集》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享有“桂冠诗人”(1843)之誉。1788年去剑桥大学读书,接受启蒙主义思想教育,并开始诗歌创作。法国大革命激发了诗人自由民主的精神,他的早期诗歌洋溢着进步的思想和革命的**。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宗教精神的复兴对他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革命的血腥与暴力使华兹华斯从支持革命转向失望,诗人“人与自然同化”的泛神论思想得以形成。1795年华兹华斯与妹妹多萝西回到北方湖区,隐居在多塞特郡乡间,过着离群索居的隐逸生活。这时他结识了柯勒律治,并决定以写作为生。受其影响,华兹华斯逐渐从以往对片断印象和零星情绪的描写,转向有哲理思想的诗歌创作。1798年,他们共同出版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1805年完成的自传体长诗《序曲》,如同一篇革命新诗的宣言。华兹华斯是自然的爱好者,自称是自然崇拜者。他最爱与自然神交,并从中吸取教益。他认为自然高于文明。他写诗吟咏众多的自然景物,有瀑布、流云、彩虹和星夜,有杜鹃、雏菊、蝴蝶和夜莺,主张以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为创作基础,强调“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人的内心是我歌唱的主要领域”。他还认为诗歌是直觉和想象的产物,比理性和逻辑更接近真理。华兹华斯没有确信不疑的基督教信仰,于是想通过令自然超自然化,使他理想主义者的灵魂得到安宁。与自然现象相比,其实他更感兴趣于自己的精神反映,试图在诗歌中重新创建一个“自然”,包纳他个人的理想和对世界的想象。于此,华兹华斯确立了他诗歌的基调:涉及感情的、悲剧式的、能引起快感、富含超越历史时段或历史语境的价值的。这些因素因为关联着一个更为庞大的“自然”,时至今日仍显得格外富有生机。在诗歌形式上,华兹华斯扬弃了新古典主义的英雄双行体,废止古僻生涩的诗歌用语,主张不拘形式,随意吟咏,意尽即止,从而振兴了民谣和无韵诗。在语言风格上,华兹华斯主张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事物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他还主张贮存对大自然的印象,在“宁静的沉思默想中”构思,开挖感情的宝藏,要像制作陈年佳酿那样,经过酿造、提炼、升华,吟咏为诗。《致云雀》《致蝴蝶》《致雏菊》等诗歌中的意象都被赋予了人的特点,成为诗人倾诉和寄托情感的对象,使诗人的心灵在自然中得到慰藉。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哲学家、浪漫主义神学家。他的创作除了诗歌之外,还有大量有关文学、哲学、神学的论著,如《政治家手册》(1816)、《文学传记》(1817)、《帮助反思》(1825)等,这些著作论述精辟,见解独到,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柯勒律治的诗想象奇特,代表了浪漫主义神秘、奇幻的一面,在技巧上则发掘了诗歌的音乐美。《古舟子咏》(1797)、《克里斯特贝尔》(1797—1801)和《忽必烈汗》(1789)是其重要作品。柯勒律治出身牧师家庭,就读于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并且以当一名神职人员作为人生最初理想,他的文学创作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因而诗歌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宗教气息,这种具有宗教性质的神秘色彩正是其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古舟子咏》是一首长达645行的叙事性长诗。诗歌通过老水手恩将仇报射杀海鸟后遭遇的可怕灾难以及后来忏悔得救的故事,探索了基督教的原罪说、博爱的基本教义,以及“罪与罚”的伦理道德,突出了劝善惩恶的主题及爱的力量。这是一个类似该隐杀弟而受到惩罚的故事,诗人将脆弱而又有罪,但在悔恨中获得力量和永生的人所经历的悲怆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