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谈情说爱(第2页)
“比如说,你拿起这个电话来,千万别说:‘你怎么样’,开口先说:‘哎呀,今天下雨了,咱们家搬到这个新地方,我心里特害怕,而且我觉得挺冷,我特别希望你……’这时候才引出‘你’,然后说‘我在什么时候下班,我估计什么什么时候就到车站了,我真的特别希望你,能打把伞,拿件衣服等等我,行吗?’提请求。”我再一次强调。
“哦,换成这样一种方式。”她若有所思。
“对!你千万别拿起电话来,一开口,就是‘你这个,你那个……你接我!’这样不好。你得表达‘我害怕,我需要这个,我需要那个……’,他真的来了呢,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且你要表达对他的感激。”
“他要是真的那样做了,我当然会感激的。”
“如果你告诉他,你冷,你害怕,你希望他来接你,用‘我’字开头,他会有什么反应呢?设想一下?”我试着让她身临其境。
“哦,我也可以实践一下。”她又笑了,这一次笑得比较轻松。
然后,我解释说,其实男人挺愿意觉得自己是个保护者,因为他不害怕,也想不到你会害怕。当他知道你需要他的保护,还给你送了衣服,他会感觉也不错。她同意我的说法。
在我们下面的对话里,这位听众女士耿耿于怀地继续道出委屈。情人节那天,她的丈夫下班回到家,告诉她:“我们办公室里的一个小伙子,买了一枝红玫瑰送给他的妻子,好浪漫哇!”我们的这位知识女性难过极了,她也想要一枝,可就是不知道怎么样能让丈夫明白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我和她,又来来回回地像上面那样走了两遭,她就是说不出这句话:
“我也要一枝红玫瑰。”
写到这里,我不免伤感。我们这批在五六十年代出生、长大的女性,肩上扛着“半边天”,却是如此难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那么男人呢?50岁以上的男人就更难了。他们宁愿在公众场所,比赛着说脏笑话,发泄从小被压抑的情感和性愿望,也不肯像年轻男子一样,为了改善自己的情感或家庭生活,投入些精力和时间,真的可悲。
可喜的是,我们“80后”的年轻人,生活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他们的恋爱、家庭观念,比起“50后”、“60后”和“70后”的人们发展得相对更加自然与平实。即便如此,沟通,特别是男性与女性的沟通,依然常常出现错位现象。
我不可能说服他
周日,乔治开车和妻子苏姗去新开的跳蚤市场买东西。由于他们不熟悉那一带城区,乔治开着车,在同样的街上转了好几圈,苏姗知道他找不到路了,于是建议:
“亲爱的,停一下车,我下去问一问路。”
“……”乔治闷不吭声,继续开车。
又转了大约10分钟,苏姗实在忍不住了:
“肯定就在附近,让我去问问那个卖饮料的小贩,或许他能告诉我们。”
“……”乔治仍然不说话,脸色却更加阴沉了。
最终,花了40多分钟,乔治还是自己找到了跳蚤市场,可是两个人买东西的好心情已经**然无存。苏姗很委屈,心想:“问问路,省点时间有什么不好?这么点儿小事都不听人劝告,以后出了大问题,可怎么办?”乔治也不开心,因为他觉得妻子不信任自己的能力,“明明我能找到路,为什么非得让我听别人的?”
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常常发生。尤其是女性,不管对方有无请求,自己觉得别人需要的时候,就要去帮助,总是想说服对方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办法去做。很多妻子,都有改变丈夫,“使他变得更好”的愿望,结果难免失望。在心理治疗和热线服务中,我常常遇到来访者和听众,是为了帮助他人而来。
“徐博士,我哥哥的孩子不爱念书……”
“我女儿和她的男朋友吵架……”
“您千万想想办法,把这个孩子给我们治一治……”
“我的儿子闹同性恋,无论如何得请您说服他……”
每逢遇到这种情况,我不得不耐着性子解释说,我只可能帮助一个自己有意愿被帮助的人。而且,反复告诫我的来访者听众:“你不可能说服他人,除非他自己有改变的愿望和需求。”
特别是在夫妻关系中,妻子和丈夫好像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如果关系失衡了,通常总有一方感觉特别不舒服,希望改善失衡的现状。往往是这个人,向我寻求帮助,希望我教给她他一种办法,改变对方,使得他们的关系跷跷板恢复平衡,就像这张图画上的女士一样。
我无法教给这位女士,如何改变她的先生,使得他“变得轻一点”。因为在这个失衡的跷跷板中,丈夫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所以没有改变自身行为的动力。要想让跷跷板恢复平衡,只有一个办法,我只能帮助感到不舒服的一方—妻子做改变,改变的最佳途径是:自身加重。
加重的办法,不是企图说服对方做改变,而是需要首先改变自己对丈夫的行为的习惯性反应。例如,不要再幻想丈夫会自动去车站接你,然后因为他没有如你希望的出现,而陷入失望、气恼的情绪。相反,请求他去接你。他去了,并且渐渐明白你需要什么,你的感受也会变,你们的关系跷跷板才会趋于平衡。所以,改善自己的要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