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二 献王纪念园标志前(第1页)
场景二:献王纪念园标志前
图4-3献王纪念园鸟瞰
老师:这里就是献王纪念园,献王刘德的陵墓就在北面不远处。2013年,献县人民政府开始修建这座纪念园,用来纪念在中国文化史上功勋卓越的献王刘德。
小红:门口这两座宝塔一样的建筑真高大、真漂亮,它们是做什么的?
老师:回答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是献王纪念园的鸟瞰图。
(指图)你们看,近处是献王纪念园,远处是献王陵。原来只有一座陵墓,清朝的时候曾经在上面修建了献王祠。可惜的是1946年时被毁,给我们留下的只有一张依稀可见的旧照片。建造献王纪念园时,在陵前设了一道文化墙,墙前塑了一尊献王像。这是甬道,我们从大门口沿甬道就能走到献王像和陵墓那里。
小华:那左边的房子呢?
老师:那是献王纪念园陈列馆。
老师:在了解了献王纪念园的总体布局后,我来回答你们刚才的问题。门口这两座宝塔形的建筑叫汉阙。顾名思义,汉阙是汉朝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一般建在宫殿、祠庙、陵墓前,象征等级和尊贵。你们看,它多么大气、庄严!人们到了这里,景仰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三人向前走,小华、小红看路边的六根柱子)
图4-4民国时期的献王祠
图4-5献王纪念园陈列馆
老师:这是六经文化柱,献王搜集整理了许多中华文明的文化经典,六经柱象征着刘德对中华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小红:我只知道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经是什么?
老师:对,刘德还整理了一部《乐经》,后来有一部分失传了,留下来的叫作《乐记》,是古代谈论音乐的经典著作,加上你说的五经,一共六经。
小华:老师,这儿还有一座鼎。
老师:在古代,鼎是一种非常庄严的礼器,只有地位非常高的人才能使用。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放置一座大鼎,就是为了彰显献王的丰功伟绩,表示对献王的尊崇和纪念。鼎有许多种样式。这座鼎的样式可不简单,它是模仿周代大克鼎的样子设计、铸造的。这座鼎名叫“实事求是鼎”。谁能说说,这座鼎为什么叫“实事求是鼎”?
小华抢先说:老师,我知道。献县是实事求是的发源地,班固曾经评价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小红鼓起掌来:真棒!
老师:这座献王纪念园,总设计师高冬先生也是咱们献县人,他现在是清华大学的教授。
小华、小红:哎哟,好厉害啊!我也要好好读书,考清华、考北大,学好本领回来建设家乡。
三人议论好一会儿,又来到刘德铜像前,仔细观看。
小红:老师,我看这座雕像,怎么越看越觉得他特别亲切,我特别希望他是活的,我就能好好向他请教学问和知识啦。
小华:是啊,我也有这种感觉。
老师:你们说得太对了。刘德虽是皇帝的儿子,但一点也不骄横,你看,他微微低头,俯身,倾听,就好像在和我们交谈。
老师:雕像后面就是文化墙,描画了献王的事迹。今天我给你们留个作业,就是抄写背诵《河间献王赞》,更多地了解献王的生平事迹。
图4-6献王纪念园鸟瞰(局部)
小华、小红:老师,我们一定把它好好背下来,把献王作为我们的榜样,为实现咱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老师:还有一篇《献王赋》写得也非常精彩。纪念园正准备把它刻在石头上,把“实事求是”精神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实现咱们复兴中华的千秋大业。《献王赋》作者是李稚田老师。李老师非常有学问,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听说献县要建设献王纪念园,李稚田老师非常兴奋,连夜写了这篇《献王赋》。
小华、小红对视,相互击掌,竖起大拇指。
扩展学习
1。参观献王纪念园,理解本篇内容。
2。朗读司马光《河间献王赞》。
3。在献王塑像前举行“缅怀先贤功绩,传承中华文明”主题班会。
4。今天我们家乡依然有刘德的后人。确切地说,他们生活在郭庄镇的东高庄。为了纪念献王刘德,近几年,他们不仅恢复了祭祀献王的活动,还修建了一座“汉献王奉祀园”。奉祀园里有碑刻、楹联、雕像等,全面地展示了献王的一生。奉祀园是继献王纪念园之后,又一个纪念献王、缅怀先贤功绩的好去处。有机会一定要去参观。
5。阅读赏析李稚田教授的《献王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