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推进全球治理(第2页)
(二)中国推进全球治理的原则与主张:民主平等,改革创新
中国已经明确提出了推进全球治理的原则与主张,这就是:“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切实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要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中国坚持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推进全球治理的目标。和平发展符合绝大多数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和平才能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各国要本着合作的理念协商制定全球治理规则,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合作,达到各国都能从合作中获益的结果。各国在处理各项国际事务中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合作就能够使这一博弈达到正和的结果,而不是一部分国家受益、另一部分国家受损的零和结果。
要实现这一共赢目标,推进全球治理就需要以平等民主、兼容并蓄为原则,尊重各国制度与发展道路选择,大力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制化及合理化。在推进全球治理中,要避免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的现象,在今天世界各国已经形成命运共同体,各国已经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条件下,少数国家单方面制定国际规则不可能成功推进全球治理。
针对不同主题,中国推进全球治理的路径可以概括为四类方式,即维护、改革、创新和补充。
1。维护——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成了一个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这一秩序与体系代表了世界的正义力量,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体现了全球治理的和平发展、民主法治要求。但是在战后70年的实践中,在一些重大的国际事务中《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少数大国主宰了国际事务,自行其是;另有一些国家则企图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成果,以至于许多事情不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所以,当前推进全球治理的首要任务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使之得到有效的贯彻实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地位是中国推进全球治理的基本立场。
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治理体制建设中的重要成果。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开始,到建立世界贸易组织,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到双边投资协定,再加上一大批国家选择了开放型发展道路,整个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样化的开放体制。这一体制有利于世界以合作求发展。但是保护主义在世界上没有消亡,不时会抬头反对开放。因此,与联合国一样,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的基本规则需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是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的标志,维护其开放与公平竞争原则,尊重其争端解决机制,推进在其框架下相关议题的进一步谈判,是加强全球治理的重大主题。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开放,得益于世界开放型经济体制。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特别是开始走上对外投资和全球视野发展战略的新阶段,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推进多层次自由贸易区协定,是开放国策的组成部分。在多边体制谈判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中国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维护国际公平推动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2。改革——改革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以适应世界新发展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
当代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有其积极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面,也有其不能适应世界发展新要求的一面,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这种不适应产生的关键在于世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发展道路,对世界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一体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由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不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历史性变化,与世界发展的新现实和新要求有了差距。
以国际货币体系为例,该体系是在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演变的,但美元的国际地位却因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而逐步下降,美国一国经济严重影响世界经济波动的不利性也日益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崛起,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代表性与发言权却不能得到相应体现;相反,美元中心体制还使美国的经济金融波动祸害世界。所以,国际货币体系等现有全球治理体制的改革需要体现的是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只有贯彻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原则,才能真正使这一体系反映世界经济最新现实的需要。
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的提升,新兴经济体对国际货币体系影响力的增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巨大的经济规模,持续的结构进步和与各国日益扩大的贸易投资联系,将因人民币国际化而使世界进一步因中国受益。
3。创新——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合理公正有效地应对人类的重大挑战
在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能适应世界格局变化从而需要改革的同时,一系列新领域新主题又对全球提出了创新的要求。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是过去所没有的,是现行治理体系所不能应对的,这是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创新的根本原因。
应对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新主题,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的生存都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发展与全球化,同时又阻碍着发展与全球化。而对这些问题,国际规则需要创新。创新的原则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到各国发展水平的差距,尊重各国的经济社会制度。在这些领域的治理创新中,联合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已经20多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治理创新,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协议。这种创新不仅要解决当下矛盾,更要引领未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从世界发展需要与现实出发,在减排义务上要贯彻共同的但有区别的原则。通过各国的自主减排贡献,自下而上的谈判模式,把各国承诺纳入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来达到目标。要建立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推动各国走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通过创新达到有利于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引领绿色发展。这种创新应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广泛参与;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总之,只有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治理的新挑战。
新兴领域中的规则创新对于一个新兴经济体来说具有特殊意义。这些领域的问题大多与发展和全球化相联系,也与新兴大国的发展利益紧密联系。这些领域的规则存在着不足,需要创造,是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更是中国倡导合作共赢理念,彰显大国作用的重要平台。
4。补充——补充现有治理体系的不足,发挥新兴大国的积极作用
全球治理主题广泛,形式多样,需求巨大。面对新的巨大需求,以补充的形式实现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一种贡献方式。
补充的意义在于不另起炉灶,不对现有体系推倒重来,而是在承认现有治理作用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发挥相似作用来推进全球治理。采用补充方式的原因在于,现有治理模式在这一领域中是正确和有效的,但存在着各种不足;参与现有治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以补充方式来平行推进治理需求更为可行。
中国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补充方式的一个成功范例。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在世界发展援助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无论从资金供给数量上讲,还是从援助方针理念上讲,都还不能适应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与此同时,亚洲地区各国经济发展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缺口,需要巨额资金。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形成了比较优势,资金供应上有一定的实力,发起筹建亚投行是发挥中国优势与适应各国需要的合理选择。正因为这样,这一主张得到了包括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支持。中国发起的金砖银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应急储备安排等同样具有这一补充的意义。
补充模式适应了世界的需要,体现了中国的作用,避免了对现有体系改革的困难,实现了与发达国家主导原有治理体系平行推进,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