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典文本阅读(第3页)
(2)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提倡浪漫主义的“真实”
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上迟迟得不到承认。早在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德国戏剧家莱辛就曾试图冲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但莱辛的理论并没有起到摧枯拉朽的作用,古典主义残余仍然顽固地占据着文坛的核心,正如雨果所言,“自由就好像光明一样到处风行,唯独没有进入思想界”。雨果身处欧洲新古典主义的中心和老巢——巴黎,只能大喊激进的革命口号:“我们要粉碎各种理论、诗学和体系。我们要剥下粉饰艺术的门面的旧石膏。什么规则,什么典范,都是不存在的。”
为何雨果认为近代以来文学的本质一变而为“真实”?原始时代的原则是“理想”,古代则是“雄伟”?我们还要回到雨果的基督教背景来阐释这一点。在雨果看来,基督教的产生,使人们看到肉体和精神、兽性和神性、恶与善、丑与美在人性中的共存,这就使得诗歌受基督教启发,被引向真实。雨果提倡浪漫派描绘丑怪粗俗,以“真实”的东西反抗古典主义所谓崇高优雅的老套。这个观点与司汤达写于4年以前的《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相似,都是批判古典主义,而把新兴的浪漫主义归结为现实的、新鲜的思潮。他们都深刻地观察到浪漫主义中的现实主义因子。当然,雨果的“真实”又与现实主义不同,既不是对“真实”的摹仿,也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概括,而是以伟大精神来塑造现实,是理想的真实。浪漫主义作家用想象追求绝对精神,其主观偏好与现实并行不悖,他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运用现实创造理想形象,体现伟大精神的“真”。
雨果同时也反对伪浪漫主义把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混为一谈,反对单纯为了丑而表现丑。浪漫主义文学不是一个普遍的镜子,而是一面“集中”与“凝聚”的镜子,能够“把微光变成光彩,把光彩变成光明”。浪漫主义的真实也与亚里士多德的“真实”(反映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不同,它要求有“某种伟大的东西在高高飞翔”,“通过真实充分地写出伟大,通过伟大充分地写出真实”。
雨果以浪漫主义的“真实”原则来批判古典主义的金科玉律——“三一律”(情节一致、地点一致、时间一致)。其实,他批判的只是“二一律”。在雨果看来,“情节一致”可以理解,但要做到情节一致,就必须排斥地点一致和时间一致。因为,地点一致使得很多重要场景都只能发生在过道、回廊或前厅一类公式化的地方;而时间一致的要求更可笑,只能把剧情勉强纳入24小时之内。在雨果看来,“二一律”把戏剧变成鸟笼的方格,摧残叙事,丑化历史,违反了真实的原则,损害了艺术的效果。
(3)浪漫主义创作的重要原则——“美丑对照原则”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虽然美丑对照原则建立于基督教灵与肉的二元论之上,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雨果却据此为浪漫主义找到了立足点。在他看来,浪漫主义艺术家在创作时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简单地描写崇高、优美,而应通过“滑稽丑怪”对照崇高优美。雨果又把近代文学区分为文艺复兴期和当代浪漫主义时期。文艺复兴由于处在近代文学的黎明期,“滑稽丑怪”表现了新事物,显现出“活力、朝气和创造力”;处于成熟阶段的浪漫主义则通过美丑对照来描绘美的典型,甚至认为只有通过美丑对照,才能表现美。为何如此?因为,“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美虽然只有一种类型,但却很难描述,只有通过与复杂多样的丑相对照,才能显出美的深度。
对照原则仍然是针对新古典主义而提出的。17世纪以来,新古典主义在悲剧和喜剧之间设置了严格的界限,只允许歌颂帝王将相、王公贵族,表现所谓崇高、优雅的内容。雨果的对照原则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追求“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这对当时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对照原则要求阐明人和事物都是在“对立面的和谐统一之中”,从而为多侧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戒除单一化和简单化提供了理论根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但这篇文章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雨果过分强调进化论的影响,把文学和社会的发展归结为某种精神真理的揭示。他把当时社会精神面貌的变化看成是基督教的作用,把基督教当成完备的真理。雨果还不能解释社会和文学为什么会在矛盾、对立中存在和发展,只好求之于宗教,把文学的内在规则解释为神意。虽然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和文学发展的确有过巨大的影响。但是,雨果只强调基督教影响的积极面,而没有提到基督教与文学发展之消极关系,他似乎无视漫长的中世纪曾经使欧洲文学和哲学都变成基督教的神学婢女这一历史事实。第二,雨果把基督教产生之后的文学都归入“近代”的浪漫主义文学,这样一算,近代竟然长达一千七八百年[28]。如此划分既不符合文学发展的历史,也无法解释17世纪以来的古典主义何以盛行于文坛两百年这一现象。第三,雨果以一种体裁来概括一个时代文学的特点,失之于简单。雨果把近代文学的体裁笼统地概括为戏剧,反而不能真正概括近代文学的普遍特点。
[1]从雨果的草稿中看出,这是指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
[2]从雨果的草稿中看出,这是指荷马的史诗《奥德赛》。
[4]阿雅克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
[5]玛斯,古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阿瑞斯。
[6]指但丁《神曲》第一篇《地狱》和弥尔顿的《失乐园》。
[7]加洛(JacquesCallot,1592—1635年),法国铜雕艺术家,是一位大胆、具有奇想的天才。
[8]这三个人物都是意大利喜剧中常见的诙谐、聪明的角色。
[9]唐·璜和斯加纳海勒是莫里哀名剧《唐·璜》中的一对主仆。
[10]蒲鲁东,希腊神话中的地狱之神。
[11]鲁本斯(PeterPaulRubens,1577—1640年),荷兰著名画家。
[12]即弗兰西斯卡(FrancescadaRimini),与夫弟保罗相爱,被丈夫杀死,其故事见《神曲·地狱篇》第五曲。
[13]即贝阿特丽采(Beatrice),但丁青年时的爱人,他终身对她感念不已,在《神曲》中把她写成美好、善良的化身。
[14]于哥利诺(Ugolino)的故事,见《神曲·地狱篇》第三十三曲。
[15]让·古容(JeanGoujon,1515—1572年),法国著名的雕刻家和建筑师。
[16]朱丽叶、苔丝特蒙娜、莪菲丽亚是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和《哈姆雷特》中三个女主人公。
[17]牙戈是莎士比亚《奥赛罗》中的人物;答丢夫是莫里哀《伪君子》的主人公;巴西尔是博马舍的《费加乐的婚姻》中的人物。这三个人物分别具有阴险、伪善、贪婪的性格。
[18]波罗纽斯是《哈姆雷特》中一个阿谀奉承的人物;阿巴贡是莫里哀《悭吝人》中的吝啬鬼;巴尔特罗是博马舍喜剧《塞尔维的理发师》中的好色的老头。
[19]福尔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人物;史嘉本是莫里哀喜剧《史嘉本的诡计》中一个聪明的仆人;费加乐是博马舍的喜剧《费加乐的婚姻》的主人公,也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仆人。
[20]即《玫瑰传奇》,中世纪法国诗体小说。
[21]牟利罗(Murillo,1618—1682年),西班牙画家。
[22]维罗尼斯(Veronese,1528—1588年),意大利画家。
[23]《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琪罗所作的壁画。
[24]这三个人物均见《圣经》。
[25]阿特鲁斯(Atreus)和奥里斯特斯(Orestes)都是希腊故事中仇恨心很强的人物。
[26]泰尔马是法国当时最好的悲剧演员,当时65岁。——编者注
[27][法]阿黛尔·富歇:《雨果夫人回忆录》,鲍文蔚译,290~297页,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85。
[28]关于这一点,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划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