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节选雷内韦勒克(第2页)
韦勒克著作文章很多,虽然不是在同一时期写成的,但作者所竭力维护和反复强调的一些观点却贯彻到关于不同问题的讨论之中。从总体上看,其思想观点有如下几点:第一,坚持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区别和联系,强调文学研究的这三个主要分支既不能互相混淆,其间又紧密联系和相辅相成。第二,强调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主张文学研究的重心应该放在“文学的内部研究”上,放在文学作品本身上,放在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意象、隐喻或类型上。凡是偏离把文学作品及其形式作为对象来研究的观点的做法,他都明确表示反对。虽然他也认为文学批评也需要依靠一些邻近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或哲学的帮助,但他却特别反对这些学科来代替文学研究。第三,文学研究不能排除价值判断。他多次批评那些在文学研究中排除价值的做法,他的结构是“文学研究必须成为一种系统的知识,成为一种探索结构、规范和功用的努力。这些结构、规范和功用包含价值而且本身就是价值”[15]。
2。背景知识
这篇文章写作于1961年,其背景是新批评派于三四十年代盛极一时,60年代已处于强弩之末的状态。[16]所谓新批评,是专门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在50年代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分析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该批评流派的先驱是英国的瑞恰兹(I。A。Richards,1893—1979年)和美国的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年)。而它的真正创始者则是美国的兰色姆(John,1888—1974年),最初追随他的有三个学生布鲁克斯(CleathBrooks,1906—1994年)、泰特(AllenTate,1888—1979年)和沃伦(RobertPennWarren,1905—1989年),随后加入的还有维姆萨特(WilliamKurtzWimsatt,1907—1975年)和比尔兹利(MoisBeardsley,1915—1985年)等。由于这种新的批评方式呈现出迥然不同于传统批评的独特特点,所以得名“新批评”;也有人鉴于其独特处,称它为“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从整体上看,英美新批评派的思想基础是当时日渐占统治地位的保守主义思想。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巩固,自由主义的思想基础被进一步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上更是弥漫着一股保守思潮,此时的风气是人们都急于到各种既成势力的机构中去工作,去做“体制人”。新批评反对在作品中张扬个性,企图在文本的艺术形式中得到理性与感性平衡的秩序,从而在动乱的世界中占有那份稳定价值的“自信心”。新批评派大行其道的客观社会思想背景就是如此。新批评的实践就是努力给文本以稳固的价值标准的地位,使整个文学活动凝固在一定的“教规”之上,从而使阅读和批评成为一种稳定的有秩序的活动。
新批评派中绝大部分人既是批评家、理论家,又是作家和诗人。艾略特作为诗人比作为理论家更重要;瑞恰兹在五六十年代是个活跃的诗人兼剧作家;燕卜荪的诗作曾被李维斯称为英国新起诗人中“唯一值得研究的”;兰色姆与泰特的诗歌创作大部分作于转向文学批评之前;而沃伦则是个杰出的小说家兼诗人。因此,其批评思想与创作一旦结合,便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文学史上往往称之为新古典主义诗风,或艾略特—兰色姆诗风,或“新玄学派”。从30年代至50年代,许多英美诗人都落在这种新古典主义诗风的影响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一代诗人在年轻时几乎全都服膺新批评。因此到60年代,他们要花很大力气才从新批评传统中解脱出来。从50年代初“黑山派”(Blatais)开始的一股反抗学院派的“开放诗”(OpenVerse)潜流破门而出,“垮掉的一代”标志了存在主义思潮进入美国,渐渐演变成60年代欧美的左倾社会思潮。新批评派的得意弟子、美国当代最著名诗人罗伯特·洛威尔(RobertLowell,1917—1977年),1958年发表诗文集《写生》,开创了“自白诗”(alPoetry)潮流,自白诗热衷于**内心感情和个人生活的隐私,完全反“非个性”论而行之。自白诗之风横扫诗坛,使新批评派影响下的诗人纷纷倒戈。这与文论界开始反思新批评是同时发生的。
新批评在四五十年代影响巨大。马尔柯姆·考利(MalCowley)指出,在新批评全盛时期,“批评家比作家说话更有权威,虽然倾听批评家说话的人数较少,但听众中大都是想成为作家的青年人”。在四五十年代,文学青年只读《肯庸评论》《西瓦尼评论》《赫德森评论》等新批评派的理论杂志。然而,正是学步者过多,一种特殊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论被变成一种一成不变的教条和人人都得趋赶的时髦,造成了新批评派的衰亡。到50年代,新批评本身的发展停滞了。
1956年,艾略特在明尼苏达大学发表题为“批评前沿”的演说,认为新批评派搞过头,是该转向的时候了。美国诗人兰德尔·贾雷尔(RandallJarrell)的《批评时代》(TheAgeofCriticism)和卡尔·夏皮罗(KarlShapiro)的《为无知辩护》(InDefenseofIgnorance,1960)代表了创作界对被受制于文论界的不满,影响也很大。1957年维姆萨特和布鲁克斯合著的750多页的巨著《文论简史》出版,这是新批评派最大规模的著作,从苏格拉底一直论述到当代各学派。但出版后受到尖刻的评论,其根本问题即在于把全部文论史“新批评化”,以“新批评”为标准进行贬抑或揄扬,其史德有亏与一贯排他的学术态度为人们所严厉诟病。
1959年至60年代初,在英美学界攻击新批评派已经成为时髦,有人甚至认为新批评派“必须对美国诗歌中的一切混乱负责”。面对这种形势,60年代在批评界依然活跃的“新批评派”如布鲁克斯、维姆萨特和韦勒克都尽其所能予以反击。但即使是博学大家韦勒克也不得不承认新批评已欲振乏力这个事实。他也承认“关于一个永恒的、限定严密的标准的设想不得不被抛弃”,不能再在诗歌语言结构上寻找固定的规范,而最后退守到底线,即把“共同的人性”作为“纯粹艺术王国”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规范,把文学的要素分为“内”和“外”两种,从而比较灵活地坚持了新批评派的文本中心和形式主义。[17]
3。文本解读
《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一文最早收入《批评的概念》一书中,该文是为撰写《近代文学批评史》(AHistoryofModernCriticism)最后几卷而预先写出的。虽然主要是评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文学批评的主要发展动态的,但同样体现出他关于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根本思想。
韦勒克认为,20世纪的许多批评文章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是19世纪批评家所创立的方法,比如,印象主义的欣赏、历史学的解释和现实主义的比较。文章的主体部分,以一种简练扼要的笔法逐一述评了20世纪初至50年代新兴的各种文学批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心理分析的文学批评,语言学和文体学的文学批评,新的机体主义的形式主义,以文化人类学所取得的成就和荣格的思想为基础的神话文学批评,受存在主义及与其类似的世界观的启发而形成的新的哲学性质的文学批评。很显然,结构主义以及结构主义以后的文学批评还没有获得他的重视。
在评述过程中,尽管韦勒克试图表现出对各种批评方法或模式的灵活的理解,但显而易见,韦勒克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心理分析的文学批评整体上是持否定态度的。对神话学批评和存在主义的许多观点,韦勒克在一定程度上持赞同态度,因为它们有“关于人类心灵和处境的深刻见解”,但他同样基于文本批评和内部研究的立场认为:“神话文学批评和存在主义并没有对文学理论问题给予解答。神话学和存在主义又把我们带回到那种把艺术与哲学或者艺术与真理等同起来的立场。由于偏重研究诗人的态度、情感、概念和哲学,作为美学实体的艺术作品开始解体或者受到忽视。兴趣的中心是创作活动和诗人而不是作品。”其立场和倾向性显露无遗。从总体上看,韦勒克认为形式主义的、有机的、象征主义的美学和批评模式更为可取。他认为,新批评派“关于诗的理论的基本见解我认为是正确的”,同时,他也承认,“新批评派这一派的力量无疑已经到了筋疲力尽的地步”,处于强弩之末。
韦勒克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救之道。他认为,来自德国伟大的审美传统的批评,需要与现代语言学和文体学更密切地合作,也需要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层次有一个明确的分析。机体主义与形式主义、语言学与现象学层次论可以很好地合作,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完善的研究路径。对欧洲机体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内容与形式观,他认为都不完善,都有危险:“机体主义走到极端所带来的一种无法做出辨析的笨重整体性”和“相反的原子主义所造成的支离破碎”。他认为,文学作品是可以分析的整体结构,并对罗曼·英伽登(R。RomanIngarden)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由不同质的层次构成的整体的做法表示赞赏,并认为:“我认为唯一正确的看法是一种必须属于‘整体论’的看法,它把艺术作品看成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一个符号结构,但却又是一个蕴含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结构。”[18]
韦勒克试图在观点上兼容并包,也不能挽救新批评派没落的命运。但在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中,以他为代表的新批评思路的许多因素仍得到了内在的继承。从整体上看,20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渐渐摆脱反理性主义、探索理性与感性结合问题,从早期形式主义极端狂热态度中渐渐脱身、在理论上努力寻找折中立场,各种批评理论内在地采用细腻灵活的细读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受新批评派文本批评和韦勒克的这种兼容并包精神的启示。50年代,不少人指责新批评派把现代文学搞成“批评世纪”,他们当然不会想到,新批评之后的现代西方批评进一步学院化、理论化,批评不仅不再为创作服务,甚至不再为批评实践服务。新批评之后,批评理论出现了,它们其实是一种文学哲学,或文学美学。[19]
[2]肯尼斯·柏克(KehBurke,1897—1993年),美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著有《文学形式的哲学》《作为象征行为的语言》等。
[3]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年),奥地利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为西方现代文化中的人类心理活动发展了一整套理论和描述性术语。著有《释梦》《精神分析学引论》《精神分析学新论》等。
[4]瑞恰兹(IvRichards,1893—1979年),中译又作理查兹。英国诗人、批评家,“新批评”代表人物。首创“语义学派”,强调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差异。作品有《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等。
[5]燕卜荪(son,1906—1984年),英国“新批评”代表人物,著有《七种歧义类型》等。
[6]布鲁克斯(thBrooks,1906—1994年),美国“新批评”代表人物,著有《怎样读诗》(与沃伦合著)、《精制的瓮》《现代诗与传统》等。
[7]瓦勒里(PaulValery),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人、批评家。提出“纯诗”主张。有《幻美集》等。
[8]艾略特(ThomasStear,1888—1965年),英国诗人,后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新批评”的奠基人。核心批评观点是“非个性化”,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作品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
[9]李维斯(FrankRaymondLeavis,1895—1978年),又译为利维斯,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著有《伟大的传统》等。
[1ustavJung,1875—1961年),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原型批评的先导者之一,提出“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著有《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11]弗莱(NorthropFrye,1912—1991年),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著有《批评的剖析》《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等。
[12]马塞尔·雷蒙(Mard,1907—1984年),瑞士文学批评家,日内瓦学派重要成员,著有《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等。
[13]阿尔培·贝京(AlbertBeguin),瑞士文学批评家,日内瓦学派重要成员,著有《创作与命运》等。
[14]乔治·普莱(GeePoulet,1902—1991年),比利时批评家,日内瓦学派重要成员,著有《批评意识》等。
[15][美]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今言译,49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16]关于“新批评”派的思想基础、文学影响及其盛衰流变的研究,这里参考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引言》,载《“新批评”文集》,122~131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7][美]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1960)》,见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545~566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9]参见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引言》,见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127~129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