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批评的价值和影响(第2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编:《列宁论文学与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五、狄德罗论文学批评家的任务
旅行家们说有一种野蛮人,他们对过路人喷射毒针。这就是我们的批评家们的形象。
你以为这个比喻有些过分吗?那么至少你应该承认,他们很像在四面被岗峦环绕的山谷里隐居的一个修士。这个有限的空间就是他的整个宇宙。他转了个身,环顾了一下狭窄的天地,就高声喊叫:我什么都知道,我什么都见过。可是有一天他忽然想走动一下,去接触以前没有摆在他眼前的事物,就爬上了一座山峰。当他看到一片广阔无垠的空间在他头上和眼前展开的时候,他惊讶到何等地步啊!于是,他改变论调,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什么也没有见过。
我刚才说我们的批评家类似这个人物;其实我错了,他们依然蛰居在他们的巢穴里,始终不肯放弃对自己的高度评价。
作家的任务是一种狂妄的任务,他自以为有资格教训群众。而批评家的任务呢,那就更狂妄了,他自以为有资格教训那些自信能教训群众的人。
作家说:先生们,你们要听我的话,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批评家说:先生们,你们应该听我的,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的老师。
对群众来说,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主张。假使作家的作品不高明,他们嗤之以鼻;如果批评家们的意见是错误的,他们也同样对待。
这样一来,批评家们发出了叹息:啊,世风不古!道德风尚败坏了!趣味丧失了!一阵叹息之后,他们就得到了自我安慰。
作家呢,他谴责观众、演员和群众。他向上演之前曾听他朗读剧本的朋友们呼吁:我的作品应该被捧到九天之上。可是你那些盲目的或者胆小的朋友没有敢告诉你这部作品结构不行、缺乏个性、没有风格;请相信我,群众是不大会看错的。你的作品垮台了,因为它是一部坏作品。
“但是,《恨世者》不是也经过一番挫折吗?”
这倒是真的。啊,在受到一番挫折之后,找出这个先例来解嘲,这是何等甜蜜呀!假使我有朝一日登上舞台而被观众嘘了下来,我也一定会想起这个先例的。
批评家是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对付在世的和已故的作家的。作家如果死了,批评家会竭力宣扬他的优点,掩盖他的缺点。如果他还在世,那就反其道而行之,他的缺点要被突出而他的优点要被遗忘了。这里面是有一些道理的:人们可以纠正在世的人的错误,而已死的人是不可救药了。
但是,一部作品最严格的评判者应该是作者自己。他私自下过多少苦功啊!只有他自己才认识暗藏的缺点,而批评家却几乎决不可能指出。这常常使我回忆起一位哲学家的话:“他们说我的坏话吗?唉!假使他们对我的认识能跟我对自己的认识一样深刻就好了!”
古代的作家和批评家都从潜心自学开始,他们总是在学完各派哲学以后才从事文艺事业。作家总是把他的作品留在身边很久才公之于世。他的作品通过向别人征求意见、长时间的修改润饰,才达到精炼的境地。
我们现在太急于露脸了,我们执笔的时候可能学识既不丰富,道德方面的修养也不足。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朋友。你想当作家吗?你想当批评家吗?那就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深刻的感情,别人对他还能有什么指望?而我们除了被自然中的两项最有力的东西——真理和美德深深地感动以外,还能被什么感动呢?
([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西方文论选》,下卷,172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俄]普希金:《论批评》,《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二册,15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转引自柯秀经、胡长文等主编:《新编文学理论教程》,423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5][俄]别林斯基:《关于批评的讲话》,《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满涛译,59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6][古罗马]贺拉斯:《诗艺》,杨周翰译,15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7][俄]格罗斯曼:《陀思妥耶夫斯基传》,81页,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8][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17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匈]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编译,134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10][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4分册,30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1][法]雨果:《论文学》,柳鸣九译,58~59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