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尝试语气词看(第1页)
三、尝试语气词“看”
尝试语气词“看”出现于魏晋。如:
(1)妇怪不语,以手摸看,谓其口肿。(萧齐·求那毗地《百喻经》卷四)
(2)皮尝看,若不大涩,杬子汁至一升。(《齐民要术》卷九)
上两例一出自译经,一出自本土文献,“看”都没有“瞻视”义,而表“试探;尝试”语气。
对尝试态语气词“看”的研究,始自张相[23]、陆俭明[24],而后激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现在有两点学界已经形成共识:①尝试态语气词“看”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是从表测试义的动词虚化而来;②最初是因为“看”的词义发生了变化,由表示视觉动词的“瞻视”扩大使用范围,抽象成一切用感观测试的动作,从而促使“看”的组合关系、语法功能发生相应变化,最后虚化为语气词的。
已有的语法化事实表明,一个实词或结构式发生语法化,词义的虚化和句法结构的变化是相伴随的。一些语法化是句法结构、句法位置引起的,比如汉语介词源于动词,就是因为一些动词在句子中居于次要动词地位,动词性逐渐减弱从而语法化,汉语述补结构的产生也是如此;而另一些语法化则是导源于词义的变化,而后引起句法结构的变化,“看”的语法化属于后者。
不管语法化的最初动因是什么,合适的句法环境必不可少。“看”作“瞻视”义动词时,后面可以带宾语。如:
(3)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此则谓专心正色矣。(《后汉书·列女传》)
“看”在这一句法位置不可能发生语法化。又如:
(4)女复白言:愿王往看,王寻往视,审是太子。(元魏·慧觉《贤愚经》卷九)
这类“看”最初的语义也是“瞻视”,不过与例(3)明显的区别在于:例(3)“看”处于动宾结构中,而例(4)“看”位于连动式的后一动词位置。尝试语气词“看”正是源于这类“看”的虚化。路径如下:
首先是“看”的使用范围扩大,而不仅仅限于眼睛的看。如:
(5)复起以指内釜中,看汤热不。(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摩诃僧祇律》卷九)(内:纳)
(6)酢五合,葱、瓜菹各二合,姜、橘皮各半合,鱼酱汁三合。看咸淡、多少,盐之适口。(《齐民要术》卷九)
以手指放入釜中,感觉汤热了没有,“看”已经不是“瞻视”义,而是“测试、尝试”义了。咸淡也是需要用口去尝,而非眼睛可以看出来的。
接着是“看”的“测试”义的产生,这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从眼睛的感观扩展到手、口等其他器官的感观,这是所谓的通感。从与外界的接触来看,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其他器官在感观的同时,往往也要借助眼睛的辅助,这就为“看”从眼睛的感观扩展到其他器官的感观提供了可能,从而产生了前面“看汤热不”“看咸淡、多少”等这样的非眼睛的“看”。更根本的还在于人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一个事物的好坏、一件事情能否做,往往需要进行推测、判断,而推测、判断的基础就是用器官去感觉、尝试,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感觉的“看”,慢慢就带有了“尝试”义。
最初的“尝试;测试”义“看”还是动词性质的,但是随着语义的变化,它的语法功能、句法组合也慢慢跟着变化,“当‘看’的词义抽象化达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词义虚化,最终失去词汇意义,变成只表示尝试语义的语法单位”[25]。如:
(7)精舍中庭前沙地有众长寿。“借我弓箭,试我手看。”答言:“可尔。”(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摩诃僧祇律》卷十九)
(8)若净人不知市价,比丘当先教,以尔所物买是物,应教此物索几许,汝好思量看。(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十诵律》卷七)
(9)片脯三宿则出,条脯须尝看,味彻乃出。(《齐民要术》卷八)
[1]关于汉语中是否存在一个语气词“为”,以及语气词“为”的产生时间,学界历来颇多争议,具体见第一章第二节相关论述。总的来说,汉语中存在一个语气词“为”的观点已经不可易移。那么“为”产生于何时呢?一些学者认为在先秦就有了,举例如“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从语法化的程度看,把句中的“为”分析为动词更妥。贾齐华认为语气词“为”的形成不晚于东汉,依据的标志就是《史记》中数例与《汉书》可以变换的句例:
(1)汤为天子大臣,被汙恶言而死,何厚葬乎?(《史记·酷吏列传》)
(1’)汤为天子大臣,被汙恶言死,何后葬为?(《汉书·张汤传》)
(2)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史记·吴王濞传》)
(2’)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汉书·吴王濞传》)
并认为战国末年的《楚辞》中“为”已经有了虚化的趋势: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