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气词焉20(第1页)
二、语气词“焉”[20]
本节主要讨论主观性对语气词“焉”形成的影响。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汉语的语气词词汇意义空灵,游离于句法结构之外,但是却是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类词,因为它们表达的就是言语交际者的主观情绪和态度,在语用层面作用于言语的受众,因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主观性对语言的影响称之为主观化。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也是一个历时的概念,指的是语言为表现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也可以认为,主观化是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即意义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我们通过对“焉”语法化的分析发现,伴随这一语义——语用演变的是“焉”句法地位的下降和语用功能的增强。这一过程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代功能逐渐减弱,在句法结构上地位下降;二是句式的语气逐渐附着到语气词上,词汇的主观性逐渐增强。这两个方面又是杂糅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在指代功能减弱的同时,语气功能在逐渐增强。
(一)《左传》(前八公)中的“焉”
语气词“焉”大致在春秋末或战国初就出现了,《左传》(前八公,下同)中“焉”已有了较典型的语气词用法。之前的今文《尚书》中共有四例“焉”,钱宗武认为都是语气词[21],而据我们分析,“焉”字仍是指代词。如:
(1)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尚书·牧誓》)(——愆:超过;止齐:止而齐,即整顿队伍。)
(2)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尚书·金滕》)(——立:位。)
上面两例的“焉”具有明显的指代性,都可译为“于此”。
关于语气词“焉”的来源,吕叔湘的分析很有见地:“表示语气的‘焉’字并不是和指示地方的‘焉’字没有关系,我们不妨说前者是从后者变化出来的。‘焉’字实讲是‘在那儿’,而‘焉’字所表语气正是这种带点指示引人注意的语气。”[22]吕先生指出了指代词“焉”和语气词“焉”的共性:提示、引人注意。后来刘晓南拟测了指代词“焉”虚化为语气词的途径:“由于常用于句末煞句,语感上确实已寓有语气词作用。但还不是纯语气词,一般看作兼词。‘焉’的语气词用法,从这里引申而来。第一步是指代含糊重复化,而后从充当冗余成分再进一步虚化为无所指代,就成为纯语气词了。”[23]两位先生指出了指代词“焉”发展为语气词的途径和原理,只是过于简单,“焉”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也不是很清楚。本节重点讨论“焉”语气义的形成过程,即“焉”是怎样从句法范畴(指代)进入语用范畴(语气)的,以及“焉”语法化过程中什么因素在起主要作用。
由于《左传》中已有语气词“焉”,而《左传》前的文献并不足以让我们对语气词“焉”的形成过程进行历时描绘,因而我们尝试通过对《左传》(前八公)这一共时语料的考察来勾勒语气词“焉”的形成过程。之所以仅选择《左传》前八公的语料,主要是考虑到前八公和后四公的语言差异[24]。
以下是我们对《左传》(前八公)中“焉”的分类,分类的依据是语义和指代性的强弱:具有明确指代性的归入指代词;具有指代性,同时又有语气功能的归入兼词;没有指代性的归入语气词。而我们判别“焉”语义和指代性的强弱时则主要依据它的句法功能,因为语义的强弱往往会在句法层面上体现出来。具体标准如下:
1。如果“焉”在句首或句中,负载整个句子的疑问信息,则划入疑问代词。
2。如果“焉”在句末,做动词的宾语或补语,不能删除,或者删除后句子有歧义,则为指代词。
3。如果“焉”在句末,可以替换为“于此”或“此”等,但是删除后也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则为兼词,即兼有指代和语气功能。
4。如果“焉”在句末,不能替换为“于此”或“此”等,同时也可以删除,则为语气词。
根据以上四个标准,《左传》(前八公)共有303例“焉”字,具体分布如下:
1。疑问代词38例,可译为“哪里”或“在哪里”,指代性很强,句子的焦点信息所在。如: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隐公元年》)
(4)(三甥)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庄公六年》)(——抑:连词。血食:祭祀时必杀牲畜,称血食。)
2。指代词179例,在句子里作补语,译作“于此”;偶或也作宾语,同“之”。如:
(5)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隐公元年》)(佗:他)
(6)(僖负羁)乃馈盘飨,置璧焉。(《僖公二十三年》)
(7)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桓公十八年》)(通:通奸。)
上面三例“焉”的指代性非常明显:“虢叔死焉”就是“虢叔死于制”,“置璧焉”就是“置璧于盘”,“齐侯通焉”就是“齐侯通(于)文姜”。
3。兼词69例。如:
(8)二年春,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僖公二年》)
(9)季文子饯之(按:指韩穿),私焉,曰:“大国制义以为盟主,是以诸侯怀德畏讨,无有贰心……”(《成公八年》)(——制义:处理事务合乎道义。)
例(8)“焉”指代“于楚丘”,同时含有提示语气,提示读者:“也是在那里(楚丘)封卫的”。例(9)“私焉”就是对前文“季文子饯之”的注解,“焉”和“之”都同指“韩穿”,但是“焉”除了指代,还有提示语气:饯韩穿是因为季文子同韩穿有私。
比较例(5)~例(7)的指代词和例(8)、例(9)的兼词,可以看到它们明显的句法差异:兼词“焉”可以删除,并不影响语言的表达;而指代词“焉”一般不能删除,或者删除后会影响语义的表达。如“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可以说成“诸侯城楚丘而封卫”;但是“虢叔死焉”不能说成“虢叔死”,“齐侯通焉”不能说成“齐侯通”。也就是说指代词“焉”比兼词“焉”的句法地位更重要。
“焉”还经常出现在对话体的反问句“何V焉”式中,如:
(10)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庄公十年》)
(11)(颍考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隐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