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用法和用例(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62)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灵枢·九针十二原》)

(6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64)都官佐、史不盈十五人者,七人以上鼠(予)车牛、仆;不盈七人者,三人以上鼠(予)养一人。(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

比较两类“者”,可以说它们的基本功能都是提顿,比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例,虽然含有假设意味,但是分析为提顿词未尝不可。

孙锡信提到“者”还可以出现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语气[9]。举例如:

(65)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史记·萧相国世家》)

(66)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史记·孟尝君列传》)

孙锡信的观点有两点值得商榷:①一个词出现在疑问句末就带有疑问语气,这明显混淆了语气词与句式的语气、功能差异;②上面两例“者”并非语气词,而是指代词,两句都是名词谓语句。“谁可代君者”大意为“谁(是)可以代替君王的人”,“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大意为“何人(是)可以出使薛地收债的人”。比较下例:

(67)a。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b。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吕氏春秋·知度》)

从答语可知,“客何为者”的疑问域是“什么人”,而“襄子何为”的疑问域是“干什么”,这正是有无“者”的差异,同时也说明“者”是指代词。

(九)焉

共1041例[10]。可出现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含反诘句)。

1。陈述句(974例)

(68)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灵枢·九针十二原》)

(69)禽兽之生(性)则有好恶焉,而无礼义焉。(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

(70)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大戴礼记·朝事》)

例(70)“焉”可算是兼词,与上一小句“之”同指“礼乐”;但是前用“之”、后用“焉”,也正显示出“焉”的语气功能。

2。疑问句(多为特指问句)(53例)

(71)景公令脩(修)茖(路),(侵)之台,台成,公不尚(上)焉。柏常骞见曰:“□□甚急,今成,何为不尚(上)焉?”(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十三)

(72)荀息对曰:“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君何忧焉?”(《公羊传·僖公二年》)

3。感叹、反诘句(14例)

(73)苟诸侯有欲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焉!(《谷梁传·定公四年》)

(74)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荀子·性恶》)

“焉”在这三类句子中都表提示语气,有些还带有一定的指代意味。比如例(72)“君何忧焉”含有“希望献公不要担忧”的意味,可以译为“君何必担忧(于此)?”如用“邪”替换“焉”为“君何忧邪?”,就是纯疑而问“您担心什么”了。感叹、反诘句中的“焉”也同此。

(十)尔

共193例(包括“焉尔”50例)[11]。

1。特指问句(82例)

其中《公羊传》79例(含5例“焉尔”)。如:

(75)春,公观鱼于棠。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公羊传·隐公五年》)

(76)何以致?危之也。何危尔?边乎齐也。(《谷梁传·定公十二年》)

(77)百姓何苦尔,而文学何忧也?(《新语·非鞅》)

2。陈述句(66例)

(78)夫天子之所尝宠,众庶之所尝敬,死而死尔,贱人安宜得此而顿辱之哉!(《新书·阶级》)

(79)且春秋之法,凶年不修旧,意在无苦民尔。(《春秋繁露·竹林》)

3。“焉尔”大多集中在《公羊传》和《谷梁传》中

一般是陈述句。如:

(80)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曷为托始焉尔?(《公羊传·隐公二年》)

(81)自陈,陈有奉焉尔。(《谷梁传·桓公十七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