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语气词焉20(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2)(郤伯)对曰:“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成公二年》)

上面三例“何V焉”式都具有反问语气,但是这种反问语气来源于句式义,而不是“焉”的功能。“焉”字在上述反问句中,具有指代作用,如“又何间焉”就是“又何必跻身于肉食者呢”;同时“焉”又具有提示语气,暗示对方不应该这样说或这样做,这正是《马氏文通·卷九》所说的“案而不断”语气。

4。语气词17例。如:

(13)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隐公六年》)

(14)栾书曰:“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成公十六年》)

(15)(季隗)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僖公二十三年》)

上三例“焉”字没有指代性,在句中表提示、确认语气。“必获胜焉”“则就木焉”中的“焉”不能译为“于此”。

根据语义的强度和指代性的强弱,《左传》“焉”字使用情况可以排列为:

主语(话题),句子焦点补语或宾语补语非句子成分(语用成分)

焉(指代词,句首句中)焉(指代词,句末)焉(兼词,句末)焉(语气词)

(38例,12。5%)(179例,59。1%)(69例,22。8%)(17例,5。6%)

从左至右,“焉”的指代性在逐渐减弱,句法地位逐渐下降;同时,提示语气和语用功能在逐渐增强,这正好构成一个语法化斜坡(e):指代词→兼词(指代+语气)→语气词。

今文《尚书》中只有四例“焉”,都是指代词,而后《诗经》中的“焉”逐渐多起来,但是也主要为指代词。从上面我们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到,《左传》(前八公)中的“焉”更多的也是作指代词,一部分处在指代词向语气词过渡的阶段,纯语气词的用例较少。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左传》的时代还是语气词“焉”的产生阶段,或者说语法创新阶段,故而兼词和语气词的比例较少。

(二)《左传》(前八公)与《史记》(《本纪》部分)“焉”字比较

随着时间的推移,《左传》以后的文献中兼词和语气词“焉”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为此我们统计了《史记》(《本纪》部分,下同)的“焉”,与《左传》(前八公)相比较。我们鉴定“焉”的语法功能时仍然采用的是上面四条标准。《史记》(《本纪》部分)的“焉”字共75例,具体分布如表2-2:

表2-2《史记》(《本纪》部分)“焉”字分布

比较《左传》和《史记》可以发现,“焉”纯指代词的数量在大幅减少,兼词的数量有很大提升,纯语气词的用例也有所增加。《史记》中“焉”的各类用法我们也举例如下:

1。指代词(7例):

(16)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周本纪》)(——节:时节,这里指春秋聘享之节。)

(17)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秦始皇本纪》)(——罘音浮。成山、之罘皆山名。)

例(16)的“焉”置于句末,例(17)的“焉”在句首,指代性都很强。试将例(16)与下例(18)比较:

(18)甘茂德王之赐,好为王臣,故辞而不往。今王何以礼之?(《樗里子甘茂列传》)(——德:动词,感激、感恩戴德。)

2。兼词(50例):

(19)成王命周公诛之(按:指武庚),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殷本纪》)

(20)其后,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造白金焉。(《孝武本纪》)(——杂铸银锡为白金)

兼词在句中具有一定的指代性,同时又兼有语气功能。如上面两例,“焉”既可以分别看作为指代词“于宋”“于天子苑”,也可以看作语气词而删除,不影响句意的完整性,因为在前面已经分别出现了“宋”和“天子苑”,读者根据语境,也不会误解。所以例(19)、例(20)中的“焉”更多地是表提示功能:“立微子于宋是为了续殷后”;“造白金是为了发瑞应”。兼词的句法地位从下面两例的对比看得更清楚:

(21)a。夫人卒,少翁以方术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孝武本纪》)

b。既饮,讴者进,上望见,独说卫子夫。(《外戚世家》)(——说:悦。)

c。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封禅书》)(——解:解释、解脱。)

(22)a。天始以宝鼎神筴授皇帝,朔而又朔,终而复始,皇帝敬拜见焉。(《孝武本纪》)

b。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孝武本纪》)

将例(21)三句“望见焉”“望见”“望见之焉”作比较,可知“焉”的指代性并不强,c句“望见之焉”中的“焉”已经是纯粹的语气词了。例(22)也是如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