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个语气词的演变规律(第2页)
总的来说,语气词的语气义在一定阶段扩展是一个普遍趋势,因为一个语气词往往不会只出现于一种句式。当然,有扩大就有缩减,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2。语气义的缩减
语气义的缩减往往发生在一个语气词的使用逐渐衰减、萎缩时,因为这时它的使用频率在减弱,如果有多种语气义或多种语用功能,一些就会逐渐丧失或不被时人所用。如果是自然萎缩的,那么最早被淘汰的语气义或语用功能往往也是本来较少使用的。比如“矣”,在上古汉语中还可以出现在特指问句中。如:
(7)哀公曰:“善!敢问何如可谓圣人矣?”(《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
(8)大(太)后曰:“敬若(诺)。年几何矣?”(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触龙见赵太后》)
虽然“矣”出现在特指问句中也不表疑问语气。但是随着魏晋南北朝以来“矣”开始萎缩,就罕有出现在特指问句中的句例了。这表明“矣”的萎缩首先很可能是从它最边缘的语用功能——“出现在特指问句中”开始的,而后才是它最核心的功能——表“现时相关性”。
当然,如果一个语气词是因为被另一个语气词挤压而造成衰减、萎缩,那么语气义的缩减往往是从最核心的功能开始的。比如“乎”在上古主要作疑问语气词使用,居于核心地位,表感叹、反诘是它次要功能。但是中古时期随着“耶”使用的增加,“乎”的核心疑问语气词地位被“耶”取代。从我们统计的语料看,战国末至汉初,“乎”用于疑问句与用于感叹、反诘句的数量比为608∶481;而到了南北朝,这一数量比为148∶386。变化很大,这当然不是“乎”表感叹功能的扩展,而是疑问语气功能受到挤压、减弱造成的。
从上古到中古再到近代、现代,许多语气词衍生、定型,而后又逐渐萎缩、消亡。那些已经消失的语气词大多都经历了一个语气义缩减和使用频率减低的过程。
3。语气义的仪式化
“仪式化(Ritualization)”是近年来语法化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术语,国内外有较多讨论。约翰·海曼用“仪式化”来概括由重复导致的三个相关的语法化演变过程:“适应”(habituatioion)、“自动化”(automatization)[11]。“仪式化”这一术语对汉语语气词的形成具有较大解释力,不过我们认为在语气词语气义演变的过程中,仪式化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语气词是情态类词,带有言者较多的主观情绪;但是一些语气词在长期使用中,语气义有可能慢慢被磨蚀掉,而纯成为一个句式或文体标记。
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云尔”。语气词“云尔”表客观叙述或提示语气,由述宾短语在框式结构“曰……云尔”中词汇化而来。魏晋以降直至宋代,“云尔”都有一定量的使用,不过后来“云尔”的语气义似乎已经弱化,而类似于一个结束语标记了。考之中古文献,书、文的序言结束处常常缀以“云尔”。如:
(9)第七十,迁之自叙云尔。(《汉书·司马迁传》)
(10)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姚秦·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序》)
(11)始缘兴于西方,末译行于东国,故原始要终,寓之记末云尔。(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一)
上面三例语气词“云尔”,例(9)表客观叙述,例(10)、例(11)的语气义很弱,类似于一个结束语标记了。
古代一些学者常常用“语已词”来称呼“矣”“也”“焉”等词,也正是看到了它们的结句功能。比如“焉”一般表提示语气,但是在一些句子中提示语气并不强,说它是结束语标记也不为过。如:
(12)迄今言良相者,称房杜焉。(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
(13)贼众殊死战,散而复合者数焉。(《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一些常用的语气词,使用频率非常高,加上常在某类句法格式或文体中使用,因而容易成为这类格式或文体的一个标记,本身的语气义反而有所弱化。如吴福祥所说:“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泛化和虚化则高度平行于‘适应’过程。就像刺激的高频重复会使反应者对刺激物的反应持续减弱、最终导致刺激物的形式和意义被磨蚀一样,一个词、词组或结构式的高频重复也会减少其语义力量和信息值。”[12]
从理论上说,如果一个语气词的语气义弱化,或者说仪式化,那么主观性就会减弱,存在的价值降低,最后的结局必然是被淘汰。
(三)衍生及演变过程中常伴随着音变
音变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语音弱化。近年来揭示的大量跨语言事实表明,语音弱化往往与语法化相伴随,是人类语言演变的一个普遍特征,虽然不同类型语言之间语音弱化的方式、特征可能并不完全相同。语义弱化,从而造成语音弱化,这是无标记对称现象,因为语义的变化往往要求形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与之相适应。如江蓝生所说:“当一个成分在结构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时,它就会不断虚化,发展到极端变为一个零形式,从结构中消失。它的语音形式也相应地越来越弱化、简化、含糊化以至逐渐消失。由此可以看出,音变不是在语音层面孤立地发生的,它跟语义层面和语法层面密切相关。”[13]汉语的语音由三部分构成:声母、韵母、声调,因而语音弱化往往可以在以上三方面体现出来。有些词只是某一方面弱化,有些则是多维弱化。关于语音弱化的梯度,目前学界的看法比较一致。声母的弱化主要表现为语音强度(pholth)减弱,语音强度弱的辅音发音比较省力。语音强度在发音(arti)方面按以下的序列递减: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流音——半元音——零声母。在发声(phonation)方面按以下的序列递减:清音——浊音,紧音——松音。韵母的弱化主要表现为主元音的央化,这是因为人们发音时,舌头最自然、最省力的位置是不前不后、不高不低的央元音。声调的弱化主要是促化或零化,实词在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变作轻声,轻声的最重要特点是音长缩短,而入声的特点也是短促,所以虚词很容易混到入声里去。至于零化,就是所谓的轻声,主要特征是失去原来的调类,而不是轻重,发音时常发做21,也有延续前一字调的。[14]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声调弱化是最普遍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单音节语气词都读轻声,这正是语气词声调弱化规律的最好表现。现代汉语大部分方言中的单音节语气词也读轻声。不过单音节语气词有声调的方言也不少,从方言点的分布来看,大多集中于南方。
方言中的语气词有些有声调,有些没有,这是方言间彼此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过总的来说,语气词读轻声的方言点多于语气词有声调的方言点。那么汉语史上的语气词声调是否也存在弱化现象呢?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因为古代的语音记录手段不够科学,对语音变化的记录存在不足。从现代学者对上古音、中古音的拟音来看,都是有声调的(多为平声)。所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大多方言中语气词读轻声这一现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现在还不得而知。不过我们肯定不是最近的事,否则不会在大多方言中如此整齐划一。
声母脱落的情况不是很多,最典型的要算是近代汉语中“呵→啊”的演变了,不过在声母脱落的同时,元音也随之央化了。元音的央化很有规律,或者说,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系统化。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语气词形成了一个“a”系和“o”系。[15]“a”系如“啊”“呀”“哪”“啦”“吧”“吗”“哇”;“o”系如“哦”“噢”“哟”“么”“啵”“啰”等。其中“a”系语气词是现代汉语最常使用的,可算是核心语气词;“o”系语气词的使用要少于“a”系,可算是次核心或非核心语气词。
先秦至唐五代的语气词是否普遍存在音变现象呢?目前难以找到确凿的证据,这源于汉字的非表音性。换言之,即使一个语气词语音弱化了,也不可能在文字上表现出来,因而语音是否弱化了我们后人无法知晓。但是,如果一旦出现了记音字,则可以肯定是出现了音变(语音弱化)。记音字可看作是一种形变现象,而形变源于音变。这是因为,语气词一旦出现了音变,时人可能不知本源,就用了一个口语中同音的字来记录,从而导致记音字的出现。记音字在近现代汉语中十分普遍,特别是同一个语气词在不同方言中的记音字更是五花八门。先秦至唐五代也不乏记音字,如“耳”之于“而已”、“婆”之于“不”、“麽”“摩”“磨”“末”等之于“无”。
语气词的音变现象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不同语气词因语音相近(原来语音有差异,因语音变化而逐渐趋同)而混用。即某些语音本来有差异、语气义也有较大差异的语气词,后来语音相近或相同了,这时,在某些场合就会出现混用。唐代以来的“者”用如“着(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下面再以“耶”与“也”为例略加说明。
“耶”为疑问语气词,上古音为余母鱼部,“也”为陈述语气词,上古音为余母歌部,两者语音差异不大,但是语气义却截然不同。不过由于“也”虽然不表疑问语气,却可以出现在疑问句中,加上两者的语音相近,因而就产生了混用。如:
(14)有人答言:“汝不知耶,今佛出世,福度众生……”(元魏·慧觉《贤愚经》卷三)
(15)法师问众:“风动也?幡动也?”(五代·静、筠二禅师《祖堂集》卷二)
(16)子白师曰:“为心白耶,为头白耶?”(《祖堂集》卷一)
例(14)为陈述句,“汝不知耶”当为“汝不知也”;例(15)、例(16)都为选择问句,同一书中或用“也”、或用“耶”,什么原因呢?汉语史上“也”罕有用于选择问句的,但是《祖堂集》中选择问句偶尔用“也”,正是两者偶尔混用造成的。实际上“也”“耶”两者因语音相近造成混用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如《颜氏家训·音辞》:“邪者,未定之词。左传曰:‘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邪?’庄子云:‘天邪地邪?’汉书云:‘是邪非邪?’之类是也。而北人即呼为‘也’,亦为误矣。”
汉藏语系一些语言语气词的语音弱化与汉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的语气词往往可以和前面的词连写或结合。比如维吾尔语的语气词一般和前面的词连写,也可以使用连读符号隔开;再如康家语的疑问语气词只出现在谓词之后,同动词的各种形态变化的词尾紧密结合;再如独龙语的疑问语气词也是多缀附在动词后;哈萨克语一些语气词也可以缀附在前面的词语上,比如表强调语气的“-aq”就常与有关词语连用。我们对《民族语文》上陆续刊载的各少数民族语言概况的文章中发现,大部分语言的语气词都存在语音弱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