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语气词尔28(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5)春,公观鱼于棠。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公羊传·隐公五年》)

(26)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何以不书葬?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公羊传·隐公十一年》)

一般的观点认为此类“尔”为疑问语气词,是近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呢”的前身。说“尔”是“呢”的前身,这没有错,但是说《公羊传》中的“尔”表疑问语气,却不尽然。那么“尔”的疑问语气又是何时产生的呢?

《公羊传》中还有两类带“何”的特指问句中不能出现语气词“尔”。

一类为“VP+何”或“NP+何”式。如:

(27)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28)季子来归。其称季子何?贤也。其言来归何?喜之也。(《公羊传·闵公元年》)

另一类为“何以+VP”或“曷为+VP”式。如:

(29)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公羊传·桓公元年》)

(30)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系之许也。曷为系之许?近许也。(《公羊传·桓公元年》)

“VP(NP)+何”和“何以(曷为)+VP”这两类问句在《公羊传》里还有很多,没有一例后面带“尔”的。也就是说“尔”只能出现在“何(曷)+V+尔”这类特指问句,而不能出现在“VP(NP)+何”和“何以(曷为)+VP”这两类特指问句格式中。这表明尽管《公羊传》中的“尔”指代义已经更加泛化,语气功能更加明显了,但是在疑问句或者说特指问句中还有很大限制。

“VP(NP)+何”中不能出现语气词“尔”,这和“尔”语法化时所处语境以及语气义有关。指代词“尔”是在动词性结构后逐步演变为语气词的,表提示语气,《公羊传》中“尔”的使用情况显示出它还没有脱出原来语法化的语境,即一般只能居于动词性结构之后。

至于“何以(曷为)+VP”这类格式中没有出现语气词“尔”,我们现在还找不到充足的理由,不过我们推测这可能和当时的疑问语气词系统有关。“乎”“邪(耶)”为当时主要的疑问语气词,可以出现在各类疑问句式中;同时战国晚期至汉代,动词“为”在“何(以)……为”格式中也逐渐虚化为疑问语气词,这都可能会影响到“尔”在这些句式中的使用,何况这时的“尔”出现在疑问句中还只是萌芽。

现在我们来看看特指疑问句中“尔”的语气义。如:

(31)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葬于齐尔。(《公羊传·庄公四年》)

(32)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不亲迎也。(《公羊传·隐公二年》)

分析疑问句中语气词的语气义,首先得排除掉句式义。可以肯定的是“何隐尔”“何讥尔”删除“尔”后还是疑问句,因为句中有疑问代词“何”。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疑问句中疑问域进行了研究,发现疑问语气词和疑问代词两者具有不相容性,因为特指问句的疑问域只是一个点(疑问代词等),而疑问语气词却是以整个命题为疑问域的。[39]当然,古代汉语中可能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疑问域限制规律[40],但在句中有疑问词的情况下,“尔”不负载疑问语气功能,或疑问语气非常弱,这一点却可以肯定。因而,在“何V尔”这类句式中,“尔”表达的主要还是提示(提醒)语气。“何V”即“为什么V”,语气词“尔”提示(提醒)的就是:所以V,是有原因的;提请言语的受众注意后文的原因。如:

(33)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34)秋,师还。还者何?善辞也。此灭同姓何善尔?病之也。(《公羊传·庄公八年》)

例(33)“然则何言尔”意思就是“那么为什么说这些呢”,后面回答“成公的意思”。这是一种设问句,实则《公羊传》79例特指问句全部都是设问句,即自问自答的形式。设问句的疑问意味并不强,这一问句的目的也在于引出后面说明性的话语,而非提出疑问。“尔”正起到了提醒读者注意问句后话语的作用。我们前面说陈述句中语气词“尔”提示的是——事情是这样一种情况,而非其他。那么这类疑问句中的语气词“尔”提示的是——所以V(这一情况),是有原因的;提请言语的受众注意后文的原因。例(34)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疑问句中的“尔”表示的还是提示(提醒)语气,或者说疑问语气还很弱。马建忠说:“以‘尔’字助询问之句,而带有‘若是’之义。”[41]正是看到了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尔”语气功能的同一性,不过他确实是有点突出了“尔”的指代性,而对“尔”的提示语气注意不够。

《公羊传》时代的“尔”不具有疑问语气,魏晋以来,“尔”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展,其语气义是否也跟着有所变化呢?先来看两个晋代译经中的例子:

(35)时居士问讯:“住止安乐不?”答言:“不安乐。”问言:“何故尔?”(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四分律》卷二十四)

(36)阿那跋达多池边住,夜梦见一切人失眼裸形冥中立,日堕地破大海水竭,大风起吹须弥山破散。觉已恐怖,思惟言:“何以故尔?”(后秦·鸠摩罗什《大智度论》卷三)

“何故尔”“何以故尔”这类问句格式是《公羊传》中没有的,这是“尔”句法功能扩展的结果,同时也表明“尔”在疑问句中的使用情况出现了新的特点。至于语气义,“何故尔”“何以故尔”等句,询问的是原因,这类疑问句不同于《公羊传》里的设问句,而是真性问,句子的疑问功能主要由“何(何以)”负载,“何(以)”是句子的焦点。此时句中“尔”已经无所指代,不过不表疑问语气,而仍是表提示,同时含有深究的意味。“何故尔”意为“什么原因呢?”,这是追究原因,即提醒疑问域,期待别人作答。这种提醒、追究的语气在语用上往往表现为加强疑问语气,因为提醒疑问域,期待别人作答正是对疑问点的一种突出、强调。这也是一些学者认为“尔”表疑问语气的由来。再如:

(37)施多少可尔?戒中有五戒一日戒十戒,少多亦可知。(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十诵律》卷三十八)

(38)汝等意谓神足何尔?谁能睹知是无等伦独行只步?(西晋·竺法护《普曜经》卷二)

像例(37)“施多少可尔?”这样的疑问句,往往需要借助语气词来辅助表达疑问,没有语气词,虽然还可以构成疑问句,不过表达上总不够顺畅;例(38)也是如此。两例“尔”一方面在语用上起到了提示疑问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句法上也起到了一定的完句功能。

正因为“尔”不表疑问语气,“何故尔”这类疑问句中的“尔”有时就可以不出现。如:

(39)波利言:“汝得波罗夷罪。”问言:“何故?”答言:“汝以盗心取故。”(《十诵律》卷一)

一般认为译经语言是一种非自然产生的独特变体,文白、俚俗交替,具有很多不规则成分[42],那么这一时期中土文献中的“尔”就很有代表性了。如[43]:

(40)知足下连不快,何尔?(王羲之《淳化阁帖》)

(41)石崇与潘岳同刑东市,崇曰:“天下杀英雄,君复何为尔?”(《殷芸小说》)

(42)刘道真年十六,在门前弄尘,垂鼻涕至胸。洛下年少乘车从门过,曰:“年少甚塠堌。”刘便随车问:“为恶为善尔?”(《古小说钩沉》)

上面三例“尔”是否表疑问语气呢?例(40)、例(41)两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尔”的功能还是提示,即提醒疑问点。例(42)“为恶为善尔?”是选择问句,“尔”出现于此类问句表明“尔”的使用在进一步扩展,即从特指问句扩展到了选择问句。不过选择问句也是不需要疑问语气词的,“尔”在句中的功能仍是提示,同时期待对方作答。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