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几个源于上古中古的语气词(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6)盛则盛矣,方之缪公以小吏一言,北面而师之者,可谓旷古一人而已!(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五)

(37)骆宾王为徐敬业作檄,极疏大周过恶。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不悦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

(五)者、时

“者”仍以表提顿为主,同时还可表假设。“时”有一定发展,不但用例有所增加,还出现了不表假设而只表提顿,甚至在名词后表提顿作话题标记的用例。总的来说,随着“时”的发展以及“後”的出现,“者”表假设的功能有所萎缩。

“者”表假设的用例如:

(38)善贤曰:“王不得变悔!请王设誓!”王言:“若变悔者,朕当破作七分。”(五代·静、筠《祖堂集》卷一)

(39)若开小者,恐金不充;欲开大藏,恐金有剩。(《敦煌变文·园因由记》)

(40)如人有手,自在采取珍宝;若无手者,空无所获。(《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一〉》)

上面诸例“者”都表假设语气,句中或有假设连词“若”等,或没有。例(39)“若开小者”与“欲开大藏”对举,例(40)“如人有手”与“若无手者”对举,更可见“者”的假设意味。

“时”是在假设句中语法化的,因而起初都表假设语气。如:

(41)杨妃闻语,连忙捧盏,启言陛下:“臣妾饮时,号曰发妆酒;圣人若饮,改却酒名,唤甚即得,号曰万岁杯。”(《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

(42)乃问云:“有问还说也无?”师曰:“有问则不说。”“只如不问,还说也无?”师云:“若不问时,则一切说。”(五代·静、筠《祖堂集》卷十二)

例(41)“臣妾饮时”与“圣人若饮”对举,例(42)“只如不问”与“若不问时”对举。

也有表假设的“时”“者”对举的例子。如:

(43)逢师僧时,遣家僮打棒;见孤老者,放狗咬之。(《敦煌变文·目连缘起》)

这一时期“时”又衍生出了表提顿、作话题标记的功能。如:

(44)前年曾见两鬟时,今日惊吟悼妓诗。(刘禹锡《夔州窦员外使君见示悼妓诗顾余尝识之因命同作》)

(45)行也行也,去时去时,万家之邻女后随,满路之箫韶前引。(《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一〉》)

(46)玉蹄红耳槽头时,餧(喂)饲真交(教)称体肥。(《敦煌变文·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玉蹄红耳:形容骏马。槽头:马厩。参项楚(2006:1190)

例(44)“前年曾见两鬟时”中有表时间的词“前年”和“曾”,句子与“前年曾见两鬟”相等;例(45)“行也行也”与“去时去时”对举,可知“时”相当于“也”,表停顿;例(46)“时”在名词后,明显不是动作的时间,也不表假设语气,而只是话题标记。

(六)看

“看”这一时期也有一定发展,明显用例增加。如:

(47)必也关天命,今年更试看。(唐·寒山《书判》)

(48)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白居易《眼病二首》)

(49)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唐·慧能《六祖坛经·机缘品》)

《敦煌变文集》中还出现了4例叠音词“看看”,与“看”用法同。如:

(50)依实向我说看看,好恶不须生拒讳。(《敦煌变文·降魔变文》)

(51)大决看看,然可定其胜负。(《敦煌变文·降魔变文》)

[1]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第43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