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气词在1(第2页)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看到这些“在”语义表达功能的弱化:“余NP在”“留NP在”“存NP在”等格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见,而代之为“剩下NP”“留下NP”等,抛开词汇替换的因素以及汉语史上连动式向动补式发展这一规律,“在”的动词性弱化,造成“V+NP+在”式在语义上前重后轻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V+NP+在”式中V不带有“存在”义,后接普通名词。如:
(15)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16)风吹荷叶在,渌萍西复东。(孟郊《戏赠陆大夫十二丈》)
(17)不知清景在,尽付任君宅。(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任诗》)
上面三例“在”的动词性也非常明显,因为V不含有“存在”义,“在”在句中独立表达“存在”义。从语义表达上看,既然“在”承担独立的语法语义功能,句法地位就不可或缺,但是这三例的“在”也都可以删除。这应当是叙述角度和语义表达特点造成的。比如例(15)“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句子凸显的并不是“三赋存在”这一状态,而是“谬称三赋难以表达二公恩”这一事实。也就是说,在句法上,“在”处于次要动词的地位;在语义表达上,“在”只是句子的一个附带信息,可有可无。正因为此,在言语交际中,言语的受众往往就会忽略“在”所表达的“NP存在”这一附带信息,而只关注句子的主干信息。例(16)凸显的也是“风吹荷叶”这一动作,而非“荷叶在”这一状态;例(17)凸显的也不是“清景在”。
正因为“在”处于次要动词位置,加上游离于句子主干信息之外——语义表达上往往体现为游离于句子的叙述主线之外而成为附带信息或次要信息,这必然就会造成“在”动词性范畴的弱化,语义上越来越趋于空灵。又如:
(18)还有昔时巢燕在,飞来飞去画堂中。(许浑《朱坡故少保杜公池亭》)
单看前句,“在”的动词性还非常明显,但如果与下句联系起来看,“在”的动词性似并不强。句子的叙述主线为“昔时巢燕飞来飞去画堂中”,而不是强调“昔时巢燕在”这一状态。
从言语交际中的“不过量准则”看“在”的语义强度。“不过量准则”指的就是“说话人为自己省力着想,只说必要说的话。在足量的前提下,不说过多的话。说话人在说出‘P’时传递‘不止P’的隐涵义。”[7]比如一个人说“我有两个孩子”,往往蕴涵“他只有两个孩子”这一隐涵义,“不过量准则”在言语社团中为所有社团成员所共同遵循,从已经揭示出的词汇或结构式语法化的事实来看,不过量准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回头再看例(18)“还有昔时巢燕在,飞来飞去画堂中”,当作者说“飞来飞去画堂中”时,实际上句子语义上已经蕴涵了“巢燕在”这一信息,并且这一隐涵义是单向的,即“巢燕在”并不蕴涵“飞来飞去画堂中”。再如前举例(10)~例(17)各例,都存在这一单向隐涵义,如例(10)的“空馀法力在”,“馀”单向蕴涵“在”,例(16)的“风吹荷叶在”,“风吹荷叶”单向蕴涵“荷叶在”。正因为存在这一单向蕴涵关系,“在”在语义表达上就存在一定的赘余度,反映在句法上就是句法地位下降,显得可有可无。
如果“在”的词义进一步虚化,它和前面的NP在语义上的联系也就淡化了。如:
(19)谁怜幽境在,长与赏心随。(叶季良《赋得月照冰池》)
(20)抱膝思量何事在,痴男呆女唤秋千。(白居易《寒食夜》)
(21)太古历阳郡,化为洪川在。(李白《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上面三例“在”的“存在”义已经很弱,与动词V以及名词NP在语义上的联系也较疏远,而倾向于被分析为一个后附的助词。“谁怜幽境在”被分析为“谁怜幽境+在”“抱膝思量何事在”被分析为“抱膝思量何事+在”“化为洪川在”被分析为“化为洪川+在”。
孙锡信说:“唐代开始有些句末的‘在’逐渐虚化,语义上不再与表示事物的主宾语发生关联,而是置于动词性的述语之后,表示确定的语气。”[8]孙氏所说虚化是实,不过不是因为虚化后再置于动词性的述语之后,而是在动词性的述语之后虚化的,虚化的句法格式为“V+NP+在”。
唐诗中还有一些倒置句。如:
(22)精灵如有在,幽愤满松烟。(李华《咏史十一首》)
(23)白社同游在,沧洲此会稀。(刘长卿《同诸公袁郎中宴筵喜加章服》)
(24)最怜知己在,林下访闲人。(戴叔伦《送张南史》)
这类倒置句多是为了平仄和谐的需要造成的。比如例(22)“精灵如有在”为“平平平仄仄”,正与下句“仄仄仄平平”相对。如果不倒置,“如有精灵在”的韵律为“平仄平平仄”,与下句就不合了。例(23)、例(24)也类此。
但是从语义表达上看,“精灵如有在”“白社同游在”“最怜知己在”等句,如果把“在”分析为句末助词,句子也是合乎句法要求的。比如例(24)无论说“最怜在知己”还是“最怜知己+在(助词)”,语义真值条件都相同。我们推测,正是因为“在”可以被重新分析,唐诗中才会出现较多的“在”字倒置句;反过来,这些倒置句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在”向语气词的演变。
如果“在”的动词义进一步虚化,与前面的“V+NP”在语义上的联系彻底消失,这时的“在”就是较典型的语气词了。如:
(25)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杜甫《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26)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张祜《和杜牧之齐山登高》)
(27)四郊多垒在,此礼恐无时。(李商隐《寿安公主出降》)
(28)余杭山酒犹封在,遥嘱高人未肯尝。(陆龟蒙《和袭美寒日书斋即事三首,每篇各用一韵》)
上面四例“在”不表“存在”义,而是表达强调语气。
(三)“在”的语气义及其由来
语气词“在”源于“存在”义动词“在”的虚化,虚化的句法格式为“V+NP+在”,虚化为语气词后,表达叙实语气,即如吕叔湘所说“祛疑树信”[9],或如曹广顺所说“表示强调某种事物存在的语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