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参考文献(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8]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39]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5、6期。

[40]胡明扬:《语气助词的语气义》,《汉语学习》,1984年第6期。

[41]黄伯荣(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42]黄国营:《句末语气词的层次地位》,《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43]黄晓雪:《说句末助词“在”》,《方言》2007年第3期。

[44]贾齐华:《疑问句尾的“为”词性演变探略》,《中国语文》2003年第5期。

[45]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1986年第2期。

[46]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47]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48]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

[49]江蓝生:《同谓双小句的省缩与句法创新》,《中国语文》2007年第6期。

[50]蒋瑞:《也说〈周礼〉“柴”与〈楚辞〉“些”》,《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5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2]蒋宗许:《语气词“那”考索》,《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

[53]蒋冀骋、龙国富:《汉译佛经中表疑问的语气词“那”》,《汉语史学报(4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4]蒋冀骋、龙国富:《中古译经中表尝试态语气的“看”及其历时考察》,《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

[55]劳宁:《语助词“看”的形成时代》,《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

[5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7]李崇兴:《湖北宜都方言助词“在”的用法和来源》,《方言》1996年第1期。

[58]李崇兴:《元代北方汉语中的语气词》,《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9]李锦芳:《茶洞语概况》,《民族语文》2001年第1期。

[60]李锦芳:《巴哈布央语概况》,《民族语文》2003年第4期。

[61]李锦芳、徐晓丽:《比贡仡佬语概况》,《民族语文》2004年第3期。

[62]李永燧:《哈尼语语法》,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63]李宗江:《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

[64]李宗江:《近代汉语完成动词向句末虚成分的演变》,《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5]李讷、安珊笛、张伯江:《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66]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从句句尾助词研究》,《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

[67]李佐丰:《上古汉语“也”、“矣”、“焉”》,《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68]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9]李达良:《若干文言语气词源出上古时期的推测》,《中国语文研究》1980年创刊号。

[70]李倩:《宁夏中宁方言的虚词“着”》,《语文研究》1997年第4期。

[71]李先耕:《〈诗经〉中的“兮”字》,《求是学刊》1984年第2期。

[72]李小军:《语气词“唦”的来源及其方言变体》,《语言科学》2008年第4期。

[73]李小军:《从句法语义及语气词系统特点看“无”取代“不”》,《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

[74]李小军:《从指代到语气,从句法到语用》,《汉语史学报(第七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75]李小军:《语气词“得了”的情态功能》,《北方论丛》2009年第4期。

[76]李小军:《语气词“好了”的话语功能》,《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4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