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疑问语气词系统看无摩等的发展(第1页)
四、从疑问语气词系统看“无”“摩”等的发展
唐代以来的疑问语气词系统与南北朝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之一就是“乎”“耶”的明显萎缩,这一变化也直接促进了“无”的语法化进程。我们利用检索软件对《全唐诗》中的句末“无”进行了检索,共得200余例,特别是中唐时期的白居易诗有58例、元稹诗10例[14]。如:
(15)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白居易《东城桂三首》)
(16)幸有桃源近,全家肯去无?(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考虑到诗歌与实际口语的语体差异,那么这一使用频率是非常高了。从南北朝后期初见“VP无”,到元白诗中出现如此多“VP无”,其间的变化可见一斑。“无”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无”的词义泛化及“VP无”句式的主观化上。元白诗中有很多“VP无”疑问程度很低,问话时的倾向性却非常明显。如:
(17)今日正闲天又暖,可能扶病暂来无?(白居易《答张籍,因以代书》)
(18)拟提社酒携村妓,擅入朱门莫怪无?(白居易《令公南庄花柳正盛,欲偷一赏,先寄》)
(19)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元稹《过东都别乐天二首》)
例(17)白居易邀请张籍一游,先说今天有闲,再说天气很暖和,最后问张籍“可能扶病暂来无”,希望张籍能来的愿望非常强烈。例(18)白居易想到令公庄园赏花柳,也是先入为主预先设定对方不会责怪(或怪罪)自己,“擅入朱门莫怪无”看似问句,实则更多地是告诉对方自己要去、希望对方确认罢了。例(19)也不是问对方(白居易)以后还有没有见面的机会,只是因为和对方感情太深,更担心以后见面的时间无多,故而相聚不舍离别。“知得后回相见无”实则是无疑而问,更多的是一种感慨。从元白诗可以推测,中唐时期语气词“无”已经发展成熟。
下面以《祖堂集》为例看看疑问语气词系统的变化对“无”“摩”发展的影响。
《祖堂集》中“摩”共202例,一律都直接跟在动词性结构后。[15]如:
(20)师乃仰面视曰:“还会摩?”帝曰:“不会。”(卷三)
(21)师云:“莫不识痛痒摩?”(卷七)
“无”共280例,直接在动词性结构后的只4例,其余都为“也无”。如:
(22)和尚还有不病者无?(卷五)
(23)僧云:“还有不狂者也无?”师曰:“有。”(卷九)
从上两例可知,“无”前有无“也”并没有改变“无”字的性质[16]。
“不”共187例,其中直接在动词性结构后的184例,两例在“以”后,一例在“已”后。如:
(24)投子云:“还将得剑来不?”对云:“将得来。”(卷十二)
(25)莫是俊机白侍郎以不?(卷四)
(26)问:“见有身心是道已不?”(卷三)
“否”只有4例。如:
(27)思曰:“你去让和尚处达书得否?”(卷四)
上面“摩”“无”“不”“否”中,“摩”是典型的疑问语气词。至于“无”“不”“否”三字的性质,学界争议不少[17]。我们赞同吴福祥把“莫+VP+(也)无不”和“不+VP+也无不”中的“不”“无”分析为语气词,但是“VP+不否无”和“还+VP+不否无”中的“不”“无”“否”是否都是否定词呢?却不尽然[18],从历时演变的角度看,《祖堂集》中没有形式标记的“不”和“无”须要区别看待。《祖堂集》中“VP无”与“VP不”的数量比表明“无”对“不”的替换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成,同时“无”分化的程度也已经很深,“摩”的大量出现就是语气词“无”高度成熟的一个标志。“无”的发展是从对“不”的替换开始的,“无”的高度发展,随之的必然是语气词“不”的极度萎缩。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堂集》“VP不”中的“不”大多应是否定词,因而不能被语气词“无”替换[19],而“无”大多应当是语气词,“无”“摩”的差异更多的是地域因素。“无”前多有语气词“也”,更表明在语义上“无”与动词性结构“VP”关系很淡,或者大多数根本就没有关系,“无”只是表达疑问语气。
《祖堂集》中“乎”共43例,其中是非问句6例、测度问句6例、反诘句31例[20]。如:
(28)师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卷二)——是非问句
(29)览万像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卷四)——测度问句
(30)师曰:“无情尚尔,岂况有情乎?”(卷三)——反诘句
“耶”共70例,其中是非问句11例、测度问句5例、特指问句16例、选择问句20例、反诘句18例。如:
(31)师曰:“汝诸人求指示耶?”对曰:“是也。”(卷八)——是非问句
(32)问曰:“道即无心,佛有心耶?”(卷三)——测度问句
(33)天明师又问:“此后谁当继此耶?”(卷二)——特指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