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几个源于上古中古的语气词(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6)师问曰:“为心出家耶,为身出家耶?”(五代·静、筠《祖堂集》卷一)——选择问句

(17)若驱出众微尘,从他方而著,他方岂不是世耶?若驱出众烦恼,从别处而著,别处岂不是法界也?(《敦煌变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反诘句,“耶”与“也”同

3。与(欤)

“与”的萎缩一方面表现为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表现为使用范围的缩小。主要出现于是非问句和反诘句。

(18)皇帝受其言,因此憎嫌僧尼。意云:“李字十八字。为今上当第十八代。恐李家连尽,便有黑衣夺位欤?”(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是非问句

(19)岂非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欤?(《北齐书·后主幼主帝纪》)——反诘句

(20)茫茫禹迹,空悲文命之艰难;赫赫宗周,竟坠文王之基业。非僖皇失道之过,其土运之穷欤?(《旧唐书·僖宗本纪》)——反诘句

4。不

随着“VP无”的出现及盛行,“VP不”的萎缩十分显著,“不”仍是否定词和语气词并存。如:

(21)帝斩人于前,问曦曰:“此人合死不?”曦曰:“罪实合死,但恨其不得死地。”(《北齐书·王昕弟曦列传》)

(22)(天穆)遣宽至城下说庆之,不答,久之乃曰:“贤兄抚军在,颇欲相见不?”(《北史·列传第二十九》)

(23)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白居易《三年为刺史二首》)

(24)至于律令,应有所损益不?(《晋书·郤诜阮种华谭袁甫列传》)

(三)焉

这一时期“焉”一方面用例在减少,另一方面更多纯为语气词(而不是以前的兼词)。“焉”仍多用于陈述句。如:

(25)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唐·慧能《六祖坛经·机缘品》)

(26)贼众殊死战,散而复合者数焉。(《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27)音韵清亮,群公望若神仙焉。(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附编)

也有用于感叹句、反诘句的。如:

(28)或不弃顽下,终赐鞭驱,小人之分,又何幸焉!(唐·薛渔思《河东记·韦浦》)

(29)若张燕公之于房太尉,独孤常州之于梁补阙者,万不见一人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

(30)朝臣称贺,上不悦,曰:“朕之凉德,信不及人,致勋臣颠覆,用增愧恧,何至贺焉!”(《旧唐书·代宗本纪》)

(四)耳、而已

“耳”仍可表限制语气与确认、强调语气,不过以强调为主。表限制语气的如:

(31)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晋书·阮籍列传》)

(32)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非勋非旧,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六)

表确认、强调语气的如:

(33)吾所以不死者,欲诛汝耳!(《晋书·列女列传》)

(34)元素笑曰:“此小儿耳!”(五代·尉迟偓《中朝故事》卷下)

(35)帝戏之曰:“鸟之畏威,岂独中军之略也?吾亦分其一耳!”(《北史·景穆十二王列传》)

这一时期的“而已”仍只表限制语气,且用例远多于表限制的“耳”,语气义的差异导致两词使用上的差异。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