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亚洲国家礼俗(第2页)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忌讳白色,认为白色代表内心的悲哀。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利的数字。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最忌讳众人在同一盘中取食,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自己也要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印度人敬牛如神,禁食牛肉。
印度人喜欢谈论其文化传统和业绩、其他民族和外国的情况。与印度人交谈,莫涉及个人私事、印度的贫困状况、军事开支及外援等话题。
(三)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全称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面积为191万平方公里,人口2。45亿,主体民族是爪哇人,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官方语言是印度尼西亚语,英语也是常用语言,首都雅加达,独立日为8月17日。
1。社会与文化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100多个部族组成,各部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其中爪哇文化、马来文化、巽他文化和巴厘文化最为发达。印度尼西亚文化是在各部族文化的基础上构成的,同时又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印度尼西亚国徽上的字样,寓意印度尼西亚虽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是多元的,但印度尼西亚民族是团结的,国家是统一的,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排斥任何族群的文化,都是违背“殊途同归”精神的。
爪哇人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其一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使等级制度的尊卑、贵贱观念影响至今。即使在语言中,也有明显的等级之分,如雅语、中等语和平民语,长幼、上下、尊卑、贵贱分得很清楚。
为维持社会和谐,印度尼西亚人特别讲面子。印度尼西亚人的行为原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丢面子”,所以他们在交际和言谈中会始终保持谨慎。个人缺点和隐私会隐藏得很深,任何人不得嘲笑、呼喊、得罪他人,更不能公开责备、抱怨别人。印度尼西亚人的交流沟通方式是转弯抹角式的,为避免“丢面子”,他们绝对不肯说“不”,至于其真实意图和想法,则需要听者自己去揣摩。
2。社交礼仪
为表敬意,印度尼西亚人见面问候的形式是相当正式的。握手礼最为常见,有时亦采用传统的见面礼——以右手抚按胸前,也有人会在握手之后再施抚胸礼,无论施哪种见面礼,都同时互问安好。头衔代表身份、地位,但称呼头衔时要与姓名并用。其姓名有长有短,姓名长度往往与本人的富裕程度成正比:穷人只有一个名字,中层人士多有两个名字,而富人则会有一长串名字。社交活动中重视互换名片,登门拜访时切记在见面之初主动奉上自己的名片,不然就有可能长时间被对方冷落。
馈赠礼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礼者的种族背景。华裔印度尼西亚人基本上遵从中国的馈赠礼仪。给穆斯林送礼时务必注意:穆斯林禁酒,赠送食物应确保它是“清真”的东西,不能送猪肉及其衍生产品,如明胶。赠送印裔印度尼西亚人礼物时,要用红色、黄色、绿色或其他鲜艳的包装,因为这些颜色会带来好运;勿送皮革制品;勿送酒精饮料;一定要用右手呈送礼物,收礼者不应当面打开礼物。
3。餐饮礼仪
印度尼西亚的餐饮礼仪规范比较宽松,正式与否完全根据不同的场合而定。印度尼西亚人一般不要求客人随带礼物,但表示感谢的恭维话和便笺总是受欢迎的。应邀赴宴时奉送鲜花是合乎礼貌的。主人若有馈赠,应愉快地接受,推却不受是不礼貌的。一般情况下,客人的坐次由主人安排,盛放食物的共用食盘放置在餐桌中央,由主人为客人布菜盛饭,但此后客人自己再从共用食盘里取菜盛饭,也不为失礼。若吃自助餐,主人往往请客人先取用食物;若客人谦让,让其他人先行取用,会被视为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当然,其他人是绝不会僭越的。在正式场合,分派饭菜时要先给男士,再给女士;客人要等主人劝让之后再开始进餐。餐具往往只有一叉一匙,在有些场合则可以直接用手抓食,但只能用右手进食或传递食物。
4。习俗禁忌
印度尼西亚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还有一些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印度尼西亚人忌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视左手为肮脏、下贱之手,认为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认为这是缺乏教养和污辱人的举止。印度尼西亚巴杜伊人的衣着色彩除了他们崇尚的白色、蓝色和黑色之外,忌穿其他色彩的衣服,甚至连谈论都不允许。爪哇岛上的人最忌讳有人吹口哨,认为这是一种下流举止,会招来幽灵。印度尼西亚人对乌龟特别忌讳,认为乌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低级动物;忌讳老鼠,认为老鼠是一种害人的动物。
与印度尼西亚人交谈,不要涉及当地的政治、社会及其他敏感话题。
(四)日本
日本全称日本国,大和民族是主体民族,主要宗教有神道教和佛教,官方语言是日语,首都东京,国庆日为现在位天皇的诞辰之日——9月29日。
1。社会与文化
和谐是日本最重要的社会价值观,是家庭、事业和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从学龄前开始,儿童就要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合作共事。日本教育体系注重培养人们的相互依存关系而非特立独行的品行。日本人高度重视礼貌,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崇尚团结合作而非独善其身。他们可能用温婉、间接的方式表达不愉快的事实,并视和谐关系为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
日本人因为追求和谐并且依赖集体,所以他们习惯于借助面部表情、语音语调和身体姿态来表达其真实感受,比如,在别人讲话时皱眉头,是不赞同对方的一种表示。语境也是影响其话语含义的重要因素。盯视别人是不礼貌的,尤其不能盯视尊长。在比较拥挤的环境中,日本人会避免目光接触以保持隐私。
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这种等级制度是以不同辈分、性别、年龄形成的以上下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人们的日常交往,都必须按对方与自己的亲疏程度或对方的辈分而区别对待。日语里有许多敬语,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要使用不同的词汇,而且在使用时还要伴有适当的鞠躬和跪拜。日本人必须自幼学习在哪种场合该行哪种礼,对不同的人使用何种不同的称呼。以性别、辈分以及年龄差别等为基础的等级制是家庭生活的核心。日本人的等级制度观念不仅体现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而且在国际交往中,这种观念也表现得特别强烈。
2。社交礼仪
日本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见面问候的形式很正式,而且很程式化。日本人相互见面时多以鞠躬为礼,熟人见面互相鞠躬以二三秒钟为宜;如果遇见好友,腰弯的时间要稍长些;对尊长鞠躬,要等对方抬头以后自己才能抬头,有时候甚至要鞠躬数次。他们在社交场合也施握手礼。日本的乡村礼节也较多,女子在送别亲友时,多施跪礼(即屈膝下跪);男子的告别礼是摇屐礼(即手持木屐在空中摇动)。在日本不可直呼他人的名字,只有亲朋好友之间才以名字相称。
日本人喜欢别人送给他们礼物。礼物要用色彩柔和的纸包装好,不用环状装饰结。馈赠礼品也讲究等级,一般不赠送过于昂贵的礼品,以免他们为此而误认为你的身份比他们高。在接受日本人赠送的礼物时,要表示感谢,但要等他再三坚持相赠后再接受。收受礼物时要用双手接取。收礼者不会当面打开礼物。
3。餐饮礼仪
日本人很少在自己家里招待客人。去日本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准时到达;若出席大型社交聚会,则可稍晚一点,但准时出席永远是最得体的。登门做客,要给女主人带上一盒糕点或糖果,而不是鲜花。进门要脱下帽子、手套,换上拖鞋。客人应穿着正式,除非接待是非正式的。使用卫生间时要更换拖鞋。非请勿坐,遵照主人的安排就座,主宾或长者在距门最远处居中而坐,用餐也是由主宾或长者首先开始。若学习使用筷子,会受到激赏,但切勿用筷子指指画画;暂停用餐时要将筷子放到筷子座上,千万不能摆成十字图案。每次仅取少量食物入口;遇到陌生食物,可以询问。可以吃一口米饭再吃一口其他食物,但不能把米饭和其他食物搅拌在一起食用。若不再需要饮料,就不要喝干你的杯子,空着杯子是希望别人为你添加饮料的表示。把吃剩的杂物放到自己食盘的一侧,吃饱后要把筷子放到筷子座上,或直接放到餐桌上,但不要把筷子交叉放在饭碗之上。若在饭碗中留下少许米饭,主人会继续给你添饭;若不需要添饭,就把碗中的米饭全部吃净。
4。习俗禁忌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教和大乘佛教,有“过午不食”的教视。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忌讳“4”,因“4”和“死”的发音相似;送礼时特别忌讳“9”,因为这代表着你把主人看作强盗;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认为中间一人被左右两个人夹着,是不幸的预兆。
日本人对送花有很多忌讳:忌赠送或摆设荷花;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仙客来及淡黄色和白颜色的花;对**或带**图案的东西有戒心,因为它是皇室的标志。
日本人对带狐狸和獾图案的东西很反感,认为狐狸“贪婪”和“狡猾”,獾“狡诈”;讨厌金、银眼的猫;忌讳触及别人的身体,认为这是失礼的举动;忌讳把盛过东西的容器再给他们重复使用;忌讳把洗脸水中再对热水;忌讳晚上剪指甲;忌讳洗过的东西晚上晾晒;忌讳睡觉或躺卧时头朝北。日本人对朋友买的东西,一般不愿问价钱多少,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同样你若评价对方买的东西便宜,也是失礼的,因为日本人不愿让对方认为自己经济力量低下,只会买便宜货。
日本人使用筷子有很多忌讳,通常称为“忌八筷”:忌舔筷、忌迷筷、忌移筷、忌扭筷、忌插筷、忌掏筷、忌跨筷、忌剔筷。
日本人的饮食禁忌也很多: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得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应象征性地再吃第二碗,因为只吃一碗,他们认为象征着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整理头发,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
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
跟日本人交谈,忌讳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