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9世纪40年代,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确立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果戈理早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外套》继承和发扬了普希金描写“小人物”的传统。喜剧《钦差大臣》(1836)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社会冲突。长篇小说《死魂灵》是其代表作。小说描绘的是一幅俄国农奴制社会的讽刺画,塑造了玛尼洛夫、柯罗博奇卡、诺兹德廖夫、索巴凯维奇、普柳什金等5个个性鲜明的地主形象。投机家乞乞科夫则是一个具有新兴资产阶级特征的人物形象。《死魂灵》由情节小说发展为性格小说,标志着俄国现实主义的进一步成熟。果戈理的“自然派”小说真实地描写和批判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和独创性特点。文艺批评家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在果戈理受到攻击时,挺身而出,从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出发,在理论上阐发和捍卫了果戈理的现实主义传统。后经过别林斯基的论证,由普希金开创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才得以确立,以后俄国的进步作家都沿着这个传统进行创作,从而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更辉煌的时代。

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踏步向前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亚历山大罗维奇·冈察洛夫(1812—1891)是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社会的变化,其代表作《奥勃洛摩夫》(1859)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形象。奥勃洛摩夫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的贵族青年,但他优柔寡断,好空想而懒惰成性,没有从事实际活动的能力。他总是整天躺在**或沙发里昏睡,甚至做梦也在睡觉,最后在睡梦中死去。这个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懒惰、优柔寡断、好空想的特点,被称为“奥勃洛摩夫性格”。这个形象概括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停滞、落后和腐朽,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在50年代后的俄国已丧失了进步性,预示了俄国文学中“新人”的形象将取代“多余人”的形象。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在19世纪60年代创作的小说《父与子》等作品中塑造了带有“新人”形象特征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些形象表现了“多余人”向“新人”的转变过程,却不是典型的“新人”形象。屠格涅夫观察生活敏锐而细致,善于把握瞬息变化中的内心世界和自然景色;其小说通常以爱情故事来构建情节的主体,结构严谨,引人入胜。他在5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和《处女地》(1877)等,被称为俄国生活的“艺术编年史”。代表作《父与子》通过父子两代人的冲突,表现了民主主义对贵族自由主义的胜利。主人公巴扎洛夫是一个勇于否定旧制度而又对新生活缺乏了解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具有“新人”的特点。小说的语言简洁、朴实、清新而富有抒情性。

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怎么办?》(1863)是一部社会政治小说,副标题为“新人的故事”。正是这部小说塑造了拉赫美托夫等“新人”的形象。他们崇尚理性,道德高尚,信仰坚定,意志顽强,有献身精神。他们反抗封建农奴制,摈弃贵族阶级的道德观念,在精神上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作者借“新人”形象表达了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农奴制的政治主张,具有强烈的政论色彩,对当时的俄国解放运动特别是青年一代产生了重大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写了《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855)等一系列美学和文学评论文章,阐述了其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在这方面,杜勃罗留波夫的贡献也是卓越的,他的著名论文有《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1859)、《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1860)以及《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1860)等。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这些富有战斗性、思想犀利的美学和文学论文,维护了普希金、果戈理和别林斯基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蓬勃发展。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是俄国戏剧家,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他的著名戏剧《大雷雨》(1860)塑造了卡杰琳娜这一俄罗斯文学中十分动人的妇女形象。她热爱自由、勇敢争取生活权利的性格,与黑暗的封建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她的悲剧是对“黑暗王国”的控诉与抗议。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1821—1878)是19世纪中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他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1866—1876)以童话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的贫穷与落后,揭露了农奴制改革的欺骗性,号召人民起来为幸福的未来而斗争,另外长诗大量吸取了民歌的表现手法。

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了鼎盛时期。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其总结性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萨尔蒂科夫(笔名:尼·谢德林,1826—1889)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以“伊索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讽刺笔法抨击反动统治者,揭示俄国社会本质。他的代表作《戈洛夫略夫一家》(1875—1880)通过描写地主戈洛夫略夫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真实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腐化堕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奸诈、凶恶、伪善、贪婪的地主犹太什卡形象。而列夫·托尔斯泰则在这一时期把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契诃夫(1860—1904)于80年代登上文坛,他在中短篇小说和戏剧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是19世纪后期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和优秀的戏剧革新家。

医科大学毕业后的契诃夫,一面行医一面从事文学创作。1880年3月,契诃夫在一本幽默杂志上首次发表作品,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写作生涯。在其早期创作中,契诃夫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开创的写“小人物”的传统,同时注重人物精神心理的变化过程,运用抒情的笔调进行客观的叙述,基本形成其“抒情心理小说”的独特风格。早期作品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揭露专制制度的恐怖,表现下层官吏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1883)、《变色龙》(1884)、《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等。二是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不幸命运,如《哀伤》(1885)、《苦恼》(1886)、《万卡》(1886)等。1886年至1892年,作家对生活的发掘更加深刻。中篇小说《草原》(1888)中对草原晚景的描写蕴含着深沉的思想意蕴。189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第六病室》所描写的阴森恐怖的“第六病室”乃沙皇俄国的缩影,作家不仅无情地揭露了专制制度的野蛮黑暗,还借拉京的形象宣布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破产。从1892年到1904年,是作家创作的繁荣时期。在小说创作方面,作家继续揭示社会对人的压迫,如《农民》(1897)、《出诊》(1898)等。《姚内奇》(1898)、《醋栗》(1898)嘲讽了人在庸俗的环境中自私浅薄、心灵空虚的生存状态。189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套中人》以其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作家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所中学的希腊语教师,他性格怪僻,思想守旧,行为可悲又可笑。他惧怕生活中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变动,凡是他认为脱离常规违反法令的事,都使他闷闷不乐。别里科夫是一个害怕一切新事物、极力维护现存制度的卫道士的典型形象,思想守旧、保守顽固、怯懦自私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

在戏剧创作方面,契诃夫完成了堪称“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端”的四部代表作:《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7)、《三姐妹》(1901)和《樱桃园》(1903)。它们大多描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革命**前夕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中《樱桃园》无论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看,都具有总结性意义。“樱桃园”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象征,它的主人的变换和它被“别墅楼”取代,象征着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契诃夫作为剧作家的世界性地位,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得到承认的。他戏剧的革新性体现在,真正的戏剧动作不是在外部生活而是在内部生活,即在人的心灵中;戏剧的冲突不再是“人与人的冲突”的模式,而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他天才般地预见到了20世纪现代人的人生困惑,就像拉克申院士说的那样:“生活在19世纪的契诃夫,就其对人和世界的认识而言,变成了一位20世纪的作家。”

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得到世界文坛的一致公认。他提倡“客观地”叙述,主张作家应将鲜明的爱憎和贬抑、欢悦和痛苦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中,由此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抒情心理小说形式。他通常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借助精巧的艺术细节真实地刻画人物,揭示人物精神心理活动,从而展示深邃的思想底蕴。艺术上,契诃夫多采用夸张、幽默和讽刺等手法,形成了含蓄蕴藉的“含泪的笑”的独特风格。

(五)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也表现得十分突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往往从民主主义理想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理想,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和人民性。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废除黑奴文学中,已蕴含了现实主义因素。废除黑奴文学以反对美国南方的蓄奴制,反映黑人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理查·希尔德烈斯(1807—1896)的《白奴》(1836)和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的《汤姆大伯的小屋》(1852)是废奴文学的代表。《汤姆大伯的小屋》描写了逆来顺受的老黑奴汤姆的不幸命运,从而把南方蓄奴制的罪恶公之于天下。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西部边疆出现了通俗易懂的“乡土小说”,它以真实地描写该地区的风土民情而著称,是一种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文学。布勒特·哈特的《咆哮营的幸运儿》(1870)是“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家。1865年,短篇《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使其一举成名。1869年的《傻瓜国外旅行记》嘲笑欧洲的封建残余和宗教愚昧。1870年的《竞选州长》是一个讽刺美国选举制度的短篇。《百万英镑》(1870)对金钱万能的社会现实以及势利庸俗的市民心理的批判和嘲讽初露了马克·吐温小说的一贯主题。《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描述了主人公汤姆不满沉闷、庸俗的小镇生活,和好友哈克等一起逃离小镇追求传奇冒险生活的故事。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76—1884)是马克·吐温用了近8年时间才完成的,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性方面来说,都堪称其最优秀的作品。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的19世纪50年代,它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继续和发展。小说以自述的口吻叙述14岁的哈克和黑奴吉姆为寻求自由而冒险的全部历程。它既可被视为一部批判蓄奴制的小说,又能作为哈克认识上成长的故事,还可以被视为一部流浪汉冒险记。不过,反种族歧视、批判罪恶的蓄奴制是小说的基本思想。哈克是马克·吐温塑造的性格丰满的儿童形象之一,堪称世界儿童文学中成功的典型。黑人吉姆是小说中另一重要形象,马克·吐温在塑造这一人物时,没有着力渲染他所受的灾难,而是展现他身上的优秀品格:向往自由,勇敢坚强,不听从命运摆布。与其他文学中的黑奴形象相比,吉姆身上已没有逆来顺受的奴性,吉姆的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小说描写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生活图景,如凋敝的农村、空虚的居民、残酷的种族压迫等,现实感强烈,笔触真实而具体;描绘大河的风光和主人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浪漫主义抒情气息浓厚,岸上世界与水中生活形成鲜明对照。小说还呈现出轻松的幽默与犀利的讽刺熔于一炉的叙述风格。

19世纪80年代,马克·吐温写了《王子与贫儿》(1881)和《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1889)两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罪恶。1891年,马克·吐温开始了长达九年半的国外旅居生活。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傻瓜威尔逊》(1893)和《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后者和短篇《百万英镑》类似,揭示金钱支配一切的威力。小说中的哈德莱堡是作家虚构的市镇,实际上是美国金钱世界的缩影。小说构思巧妙,结构严密,富有戏剧性。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美国现实主义重要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开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开辟了小说艺术表现的新途径。弗兰克·诺里斯(1870—1902)的《章鱼》(1901)描写铁路垄断资本主义对农村普通劳动者的压迫。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的中篇小说《街头女郎梅季》(1893)描写美国大城市贫民窟的生活景象,小说有自然主义倾向,其另一部小说《红色英勇勋章》(1894)是一部反战小说。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善于通过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与虚伪。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他善于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种写法被称为“欧·亨利笔法”,代表性作品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等。

杰克·伦敦(1876—1916)是19世纪后期美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社会下层,从小体验了贫穷的滋味,后来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作家。他的小说主要描写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赞美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勇敢、坚毅、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社会的黑暗作了深刻的揭露。他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往往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主题。《荒野的呼唤》(1903)和《白牙》(1906)通过对动物的描写表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思想。《铁蹄》(1908)是一部政治幻想小说,它以爱薇丝和埃弗哈德的爱情为线索,描写了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展示了工人阶级必胜的前景。小说中也流露了尼采的“超人”思想。《马丁·伊登》(1909)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小说写出身贫寒的马丁·伊登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成了著名作家,但成名之后感到理想幻灭,最后自杀身亡。马丁的悲剧说明,在一个虚伪的拜金主义社会环境中,追求正直、真诚的过程就是理想破灭的过程;另外,马丁的“超人”思想也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思考题:

1。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得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怎样的?

2。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是什么?

3。简述19世纪法、英、俄、美四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4。哈代是一个怎样的作家?

5。契诃夫缘何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