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现代东方文学的发展概况(第2页)
独立时期:印度独立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有不少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阶级斗争和争取民主权力的斗争。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作家是克里山·钱达尔(1914—1977)。他的代表作小说集《我们是野蛮人》(1947)以印巴分治、教派残杀为内容。
(三)近现代朝鲜文学
朝鲜以1876年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为起点,开始了半殖民地化过程。1894年前后,朝鲜民族自主运动空前高涨,以“内修外学”为口号的文化启蒙运动也广泛展开。在文学方面,新剧运动、歌咏运动和新小说的兴起,拉开了近现代朝鲜文学的序幕。1919年以后,出现了“创造”“废墟”“白潮”三大流派,他们把西方的唯美主义、颓废主义和自然主义文艺思潮引进朝鲜。
朝鲜现代文学是在反抗异族压迫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1923年,以“焰群社”为代表的新倾向派文学首先举起革命文学旗帜,震动了文坛。他们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工人、农民、人力车夫和贫困知识分子的生活。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无产阶级文学蓬勃发展,以李箕永(1895—1984)的小说《故乡》(1933)为代表作。朝鲜建国后,无产阶级文学更加壮大。
(四)近现代印度尼西亚文学
从16世纪起,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入侵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逐渐沦为荷兰的殖民地。20世纪初,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马来语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印度尼西亚语,随之出现运用现代印度尼西亚文字写作的统一的民族文学,其中新诗和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耶明(1903—1962)是印度尼西亚新文学的开拓者,其代表作有《祖国》(1942)和《印度尼西亚,我的祖国》(1929)。马斯·马戈尔(1878—1930)是20年代反帝文学的旗手,代表作为《自由的**》(1924)。阿卜杜尔·慕伊斯(1906—1959)以民族矛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错误的教育》(1928)被认为是20年代印度尼西亚最优秀的小说。30年代初,印度尼西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民族新文化问题,出现了“东方派”与“西方派”之争。
(五)近现代阿拉伯文学
近现代阿拉伯文学主要包括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国家的文学,它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中崛起的。近现代阿拉伯文学取得突出成就的国家有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等,其中“旅美派”文学和“埃及现代派”文学颇有代表性。
“旅美派”文学,主要指旅居美洲的黎巴嫩和叙利亚作家所组成的现代阿拉伯文学流派,又称“阿拉伯侨民文学”,由于黎巴嫩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叙利亚的组成部分,所以又有“叙美派文学”之称。旅美派作家一方面歌唱自由,描写阿拉伯人在新大陆的追求和奋斗,表现对个性解放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感情。纪伯伦(1883—1931)的散文诗集《先知》(1923)为代表作。
“埃及现代派”又称“埃及现代主义派”,它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发展成为埃及的主要文学流派,主要作家有塔哈·侯赛因(1889—1973)、易卜拉欣·马齐尼(1889—1949)、迈哈默德·台木尔(1894—1973)等。侯赛因是现代埃及著名的作家、文艺批评家、教育家和学者,被人们称作“阿拉伯文学之柱”。他的代表作《日子》三部曲(1929、1939、1962)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巨著,以作者的自身经历为基础,对20世纪初期的埃及社会做了极其出色的描绘;语言朴实清新,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切而又细腻的抒情散文风格。
(六)近现代非洲文学
非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15世纪末,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列强开始对非洲海岸进行侵略和掳掠,至19世纪末非洲大陆终被占领,非洲的文化发展几乎因此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非洲各民族固有的文化得以复兴。半个多世纪以来,非洲各民族语言的文学和用欧洲语言写作的非洲文学都取得了迅猛发展。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非洲文学的共同特点:宣扬民族独立,歌颂爱国主义精神;其主要文学形式有诗歌、小说、戏剧、故事等,其中诗歌、小说占有突出的地位。
在诗歌创作方面,代表人物是塞内加尔的桑戈尔(1906—2001)。他是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政治家,也是“黑人性”民族文化复兴理论的奠基人。他的诗作汲取了非洲古老文化的精华,内容丰富,涉猎广泛,富有想象力。主要作品有诗集《阴影之歌》(1945)、《黑色的祭品》(1948)、《埃塞俄比亚诗集》(1956)、《夜歌集》(1961)和《热带雨季的信札》(1972)等。
非洲小说形成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中、长篇小说。著名作家有喀麦隆的斐迪南·奥约诺(1929—)、塞内加尔的桑贝尔·乌斯曼(1923—)、几内亚的卡马拉·莱伊(1928—1980)、尼日利亚的钦努阿·阿契贝(1930—2013)等。其中,奥约诺的《老黑人和奖章》(1956)写一个黑人的两个儿子被殖民当局征调入伍,死于战争。老人虽然得到一枚奖章,但仍然遭到凌辱和鞭打。
索因卡(1934—)是尼日利亚优秀的作家、诗人,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深深植根于非洲文化的土壤,不仅善于从非洲生活中选取创作素材,而且善于创造性地运用非洲文化传统提炼富有魅力的艺术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又大力借鉴西方戏剧、小说、诗歌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把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其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在内的全部创作,都以其独创性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长篇小说代表作《解释者》(1965),通过5位留学归来的青年知识分子个人经历和感觉的讲述,表现了人与环境的冲突。
库切(1940—),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两次获得英国布克奖,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和相应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进行描画,是库切创作的最基本出发点。从处女作《幽暗之地》(1974)开始,库切就展露了其善于心理分析的艺术才能。《国家的心脏》(1977)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南非荷兰裔老处女玛格达,她与鳏居的父亲在种族隔离的南非内陆深处的农场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小说中,库切刻意塑造了玛格达这个垂死挣扎的种族隔离制度的象征性人物,并试图在更深的层面上对精神错乱乃至人类的精神状态进行探究。1999年出版的《耻》将背景设在白人专制统治结束之后的南非,小说情节主要是对大学教授戴维·卢里生活经历的描述,而中心事件则是一桩他勾引女大学生并与之发生性关系的丑闻。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也成为布克奖历史上第一位两度获此殊荣的作家。
思考题:
1。近现代东方文学发生急剧转型的社会—文化原因是什么?
2。近现代东方文学有些什么特点?
3。何谓“旅美派”文学?
4。近现代日本文学中有哪些主要的作家与作品?
5。20世纪非洲有哪些主要的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