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荒原(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荒原》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全诗共434行,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死者葬仪”,主要写干旱无雨的荒原和阴冷的现代都市,展示现代荒原的败落景象。第二章“对弈”,主要写男女两性间的欺诈、对抗和厮杀,诗人以荒**无度的情欲和奸情象征社会的腐败、道德伦理的崩溃。第三章“火诫”,作者借取佛典的说法,暗示人类缺乏真诚的宗教信仰,正在欲火中自我毁灭,只有借助于佛陀净火的冶炼,戒绝情欲,进入涅槃,人类才能得到拯救。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弗莱巴斯沉溺于情欲大海,终于进入旋涡,落入死亡深渊。“水”既是置人于死地的欲海,又代表时间与永恒,表现人生的虚无。第五章“雷霆的话”,大地缺水,岩石崩裂,世界成了“岩石堆成的”一片沙漠荒原。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恐惧与绝望中的乌云闪电、湿风细雨,表示耶稣的降临,以雷霆代表上帝宣言,指明拯救人类的唯一出路:奉献、同情和克制。

《荒原》的主旨是“死亡与再生”,作者用象征暗示手法,展示西方文明的崩溃和精神的荒芜,指出了处于“荒原”中的人类,只有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获救。诗的第一章《死者葬仪》显示的是弥漫于荒原中的死亡意识。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掺合在一起,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

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1]

诗人用对比的手法,通过“荒原人”对春天和冬天的反常心态写出了他们灵魂深处的死亡感。艾略特创作此诗深受神话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著作——《金枝》的影响。弗雷泽在《金枝》中指出,原始初民庆贺丰收的仪式图腾的是生殖之神,因为,大自然四季的更替直接与生殖神的生死相联系。当生殖神性能力遭损伤或死亡时,大地就一片干涸荒芜,万物丧失了生机,这是萧条的冬季;当生殖神复活时,大地重新复苏,万物生机勃发,这就是春季。四月是春回大地的时节,这本该是为生殖神的复活而欢舞的庆典之际,如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的序诗第一句:“四月里的阵雨最为甜蜜”,乔叟所要表达的是朝圣者在春天洗涤了灵魂的罪恶之后获得新生的欢乐。然而,“荒原人”则觉得这是一个“死者的葬礼”。所以,这是“最残忍的一个月”,是生命难以存活的时节。“荒地”“枯干的球根”“乱石块”“破碎的偶像”“焦石”等,都构成了死亡对生命的无情的压制。虽然,丁香在荒地的乱石间艰难又顽强地长出,但死亡已成为诗的基调。然后,诗人又用现代城市——伦敦来从另外的角度加重“荒原”的颓败与荒芜,加重死亡景象的沉重。这是一座虚幻之城,“在冬日破晓时的黄雾下”,被“死亡毁坏了”的“荒原人”,如行尸走肉,冷漠地飘行在街上,不见动情的欢喜与痛苦,只有永恒而莫名的叹息。那给人希望与安慰的教堂也只传来“阴沉的一声”——而且总是这样,这让人想到世界末日的钟声。在这样死寂的氛围中,末日到来后,相继的是死亡与荒芜。“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首”又能开出什么样的花朵呢?况且还有“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荒地上虽然也会孕育生命,但这贫瘠而缺水的土地上,生命的存活是一种残酷。

在借助种种意象强化了死亡的浓重与生命的残酷的同时,为了使“死亡”与人的心灵枯竭更好地相吻合,诗人反复借用神话隐喻与象征呈示“荒原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诗人引用《特利斯坦和绮索尔德》忠贞的爱情故事,对比地写出“荒原人”情感的匮乏。风信子传递了爱的信息,然而,“等我们来”时一切都已过晚,“你的臂膊抱满,你的头发湿漉”,“荒原人”刚从波涛汹涌的情欲之河归来。那“荒凉而空虚”的“大海”呈示的是“荒原人”情感世界的枯竭。诸如此类的还有古时候狄多女王的恣意寻欢作乐;女打字员与男青年“总算完事了,完事了就好”的有欲无情的动物式**;埃及女王的放纵无度。情感枯竭的危害不仅仅导致道德精神的衰颓,更有甚者是情欲泛滥带来的灭顶之灾。“水里的死亡”写出了人欲横流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水为生命之源,正如欲望为人的生命之本一样,然而欲望泛为横流之水,则是死亡之水,一如自由的极致是毁灭。诗人认为精神枯竭的“荒原人”需要宗教的净火去冶炼。也许,像未来主义者那样把传统从灵魂中挤去了的“荒原人”,可望获救的是从被抛弃的传统中找回生命之水。在这种意义上,那“根在抓紧”,“荒地”上长出了“丁香”;那“芽”会发出,“花园里的尸首”“今年会开花”!

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苦闷、空虚、幻灭的精神状态。尼采在19世纪末宣布“上帝死了”,这对大多数生活于现实中的人来说仅是一种预言,虽感震撼,在现实中却似乎无从确证。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在物质上摧毁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摧毁了人们心中的上帝。战争带来的空前毁灭性破坏,既证明了上帝的不存在,也证明了科学的非人道性。人们对科学与理性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望,对大规模现代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担忧,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焦虑等,使西方人的精神世界陷于危机与混乱之中。艾略特在自己的诗歌中一方面象征性地表现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指出了战争与物欲是造成世界荒原的主要根源;另一方面又努力寻找脱离荒原,使人类精神获救的途径。因此,他的《荒原》描写人的精神的死亡,同时又在寻找着精神的复活。生紧随着死之后,在死中孕育着生,在“荒地上长着丁香”。不过,他给人们找回的生命之水是古老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在他看来,世界之所以变为荒原,恰恰是因为上帝在人们心灵中的缺席,是因为人的精神与心灵之水的枯竭,是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隔绝。那些未来主义者们,以科技文明代替上帝,把传统皆尽轰毁,这便招致了世界的荒芜与心之水的枯竭。所以,回归传统,找回上帝,是使荒原复苏的必由之路。在《荒原》中,作者运用“死而复生”“寻找圣杯”和“耶稣复活”三个神话故事,做了回归传统的文化实验。在《灰星期三》中,诗人宣扬的是基督教教义和人的原罪、悔罪思想,认为人类只有皈依宗教才能获救。而他的长篇组诗《四个四重奏》则主张在宁静中与上帝沟通,放弃自我,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表现出虔诚的天主教思想。艾略特从反传统开始,最后回归了传统。当然,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回归。我们无法要求面对荒原的他不对传统有所留恋,只是,传统果真能给现代人以生命之水吗?“尸首”里果真能开出花儿来吗?

在艺术上,《荒原》摒弃了传统的创作手法,诗人自己隐没在各种“客观对应物”的意象群之中,表现出典型的“非个人化”倾向。

为了达成“非个人化”,艾略特提出了“客观对应物”的理论主张。在“客观对应物”中实现主客体融合——这也正是波德莱尔“感应论”之后象征主义的基本理论依据。“用艺术形式表达感情的唯一方式,是找出一种‘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一组物品,一种境况,一系列事件,能够作为表达这种特殊感情的程式;外在的事实必须终止于感觉经验,这样一旦给予了这种事实,这种感情就立即被唤起了。”作家并不是仅仅简单地表露他的情感,它必须通过恰如其分的外在“物品”“境况”“事件”将情感细致委婉地呈现出来。由此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便不是以它主张的简单,而是以它统一性的复杂来吸引读者的。

全诗大量引用神话传说、民间歌谣、古今诗文以及现实中的诸种场景,形成了一整套结构复杂的象征语言,成为长诗的一系列“对应物”。比如,从整体角度来看,《荒原》的主调是通过写凋敝和死亡,寻求灵魂的拯救,那么,这个主调则渗透于渔王的故事框架:前三章大量铺陈荒原景象,第五章则暗示在骑士不断战胜**和艰难困苦去寻找圣杯时,渔王正坐在岸边,等待他的到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贯通古今的潜结构,里边又装满了形形色色的次意象群,以各种寓意撑起这一框架。这种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文学场景等为对应物的写法,给长诗一种历史文化的深邃感和艺术上的宏阔性,再加入现代都市的种种风貌,使长诗贯通古今,既可视作人类文明的隐喻,亦可理解为对现代世界的描绘。长诗所表现的象征内涵意义,含蓄内蕴,丰富深奥,交错重叠,复杂难辨,富有极大的审美能力。例如,“风信子”象征着春天与爱情;“枯死的树”是精神枯竭的象征;“岩石而没有水而有一条沙路”“维也纳、伦敦并无实体”,是对文明社会荒芜的象征;“破碎的偶像”是宗教被弃、信仰丧失的象征,而“雷霆的话”则是象征了上帝拯救人类的宣言。对于艾略特《荒原》复杂象征意义的理解,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深入到诗人内心世界之中去,产生一种“契合”与共鸣,找出这种表象与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把握诗歌内涵。

《荒原》运用了与“对应物”相关的“拼贴法”:诗人不断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拣取碎片,然后按一定的内在规则将它们拼接到一起。有的剪自现实生活,如凌乱的打字员的宿舍,酒吧间的闲聊,泰晤士河夏秋之交的荒凉风景,伦敦桥上的人流;有的剪自神话传说,如风信子女郎,翡绿眉拉,希伯来人渴望回乡的情景等。拼贴的中间没有连接点,时间上颠倒交错,没有时序;空间上古今同在,没有界限。这些碎片的原生态本来互不相干,但由于诗人将各自体现的意义突现出来进行连缀,致使凌乱的片段在整体上获得综合,具有了内在结构的一致性。而且,在“拼贴”这些“对应物”时,诗人还根据各种场景的不同,使用复杂多变的语言,如引用莎士比亚的戏剧情景时,即用深奥艰涩的古英语,描写现代酒吧的场景时,便用大段的口语和大白话,诗中还掺杂着多种外国语和土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承担了某种特定的“对应物”效应,使诗歌富于节奏感。

《荒原》的神秘与晦涩,给阅读带来了困难。诗人把自己对自然世界、社会人生的感受,遁入到玄学宗教神秘之中去体验,加上大量的征引用典与复杂的隐喻暗示,致使《荒原》成为西方文学中最难读懂的作品之一。如果说一般象征派诗人的作品是个谜的话,那么《荒原》就是一座迷宫。长诗的注释远远超过其诗歌本身,以致不读注释就无法读原诗。艾略特在表现广博与深邃的同时,也使得作品虚幻神秘,晦涩玄奥。

思考题:

1。艾略特有哪些主要诗作?

2。艾略特为什么被称为“荒原诗人”?

3。如何理解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4。试述《荒原》的思想意义。

5。以《荒原》为例,论述艾略特诗歌“客观对应物”方法的运用。

原典选读

《荒原》(节选)

(英国)T。S。艾略特

一死者的葬礼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从死去的土地里

培育出丁香,把记忆和欲望

混合在一起,用春雨

搅动迟钝的根蒂。

冬天总使我们感到温暖,把大地

覆盖在健忘的雪里,用干燥的块茎

喂养一个短暂的生命。

夏天卷带着一场阵雨

掠过斯塔恩贝格湖[2],突然向我们袭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