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国粹派及国粹思潮 出现的历史原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28页。

[4]《筹洋刍议·变法》,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160页。

[5]《盛世危言·西学》,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48页。

[6]《遵议开办京师大学堂折》,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426页。

[7]谭嗣同:《报贝元徵》,见周振甫:《谭嗣同文选注》,3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8]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册,558~55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刘师培《黄帝纪年论》(《国民日报汇编》第2集):“光绪政变曷为记,为欧化输入于中华记也。”董寿慈《论欧化主义》,载《环球中国学生报》,1907(4)。此文认为:“甲午变后,识时俊杰,风发飙起,东向而求学,诚是为欧化之先河。”

[10]《国魂篇》,载《浙江潮》,1903年,第1期。

[11]卫种:《二十世纪之支那初言》,载《20世纪之支那》,第1期。

[12]冯自由:《上海神州日报小史》,见《革命逸史》,第3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胡梓方:《说国粹》,载《寰球中国学生报》,第2期。

[14]章太炎:《刘永图传》,见《章太炎全集》(四),22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5]宁调元:《庄子补释自序》,见《太一遗书》,1915年铅印本。

[16]林獬:《国民意见书》,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90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17]《游学生与国学》,载《新民丛报》,1903年,第26号。

[18]见《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19]《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册。

[20]《开通学术议》,载《河南》,第5期。

[21]《汉声》,第1期,“旧学广告”。

[22][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吴艾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23]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14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4]《民报发刊词》,见《孙中山选集》,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5]《文化偏至论》,见《鲁迅全集》,第1卷,5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6]《新民说》,见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21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7]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对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订正》,载《光明日报》,1985-10-13。

[28]《游学生与国学》,载《新民丛报》,1903年,第26号。

[29]《论日本沿唐人文化》(《外交报》,甲辰第10号):日俄一战,“天然种界之说,不攻自破,此后吾人即欲以白优黄劣一语为藏身之固,吾亦知其不能矣。”

[30]《论文明潮流之循环》,载《东方杂志》,第2卷,第9号。

[31]薶照:《论中国有救弊起衰之学派》,载《东方杂志》,第1卷,第4号。

[32]鲁迅:《破恶声论》,载《河南》,第8期。

[33]《游学译编叙》,本刊1903年,第1期。

[34]《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册。

[35]《鲁迅全集》,第1卷,44页。

[36]《论近年之学术界》,见《王国维遗书》(五),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37]《鲁迅全集》,第1卷,56页。

[38]蒋梦麟:《西潮》,64页,台北,世界书局,1984。

[39]良史:《好古》,载《新世纪》,第24期。

[40]梁启超:《新民说》,载《新民丛报》,1903年,第26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