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学生体能发展的评价指标(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节学生体能发展的评价指标

一、学生体能发展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一)根据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进行选择

体育教学是根据国家制订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的,所以,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评价学生体能发展水平的基本依据。

以中学为例,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体育教学的这一目的不仅是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而且是评价学生体能水平的指导思想。做什么事情,都有个目的问题,体能评价也是如此。只有准确地把握体育教学的目的,才能使体能评价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否则,就可能出现偏离评价方向的现象。

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体育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是学生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同时又是评价学生体能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根据《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进行选择

《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是根据中小学工作暂行条例制定的,它是督促和推动中小学体育工作的一项措施,也是更好地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引导学生向“三好”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个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并对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作了具体规定。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规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目标。“评价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成绩,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这不仅是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评价学生体能水平的指导思想。

(三)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选择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1999年年底组织学校体育方面的有关专家及部分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的老师,经过近三年的研究而制订的,于2002年9月1日在全国部分省市试行,并将于2004年在全国全面实施。它主要是针对以前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内容已不在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体质发展的需要而研制的。它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的在校生。它主要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针对新世纪人的健康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显然其规定的测试项目和评价内容是各级学校学生体能评价的重要指标内容。

(四)根据学生在不同学段体能发展的主要规律进行选择

学生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每个阶段体能的发展上都有各自的内容。这主要包括身体发育(如运动器官的发育水平在中小学阶段表现出极大的不同)、身体素质(如力量素质到大学阶段才发展成熟)、心理素质(应在各个阶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在各个阶段其发展规律是不同的,所以,在选择学生体能发展指标时要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运动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来进行。

(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体能发展的目标进行选择

学生体能发展评价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目标为依据对被评价对象属性作价值判断的。它既是发展学生体能工作或活动的方向,也是对其评价的依据。它因体能的内容不同而具有层次性。主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完美的人格。在这个总目标下,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其具体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也就是评价的依据。

(六)根据区域、民族的差异进行选择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分布广,有山区、平原和沿海之分,有五十多个民族。由于这些特点,造成我国东西部、南北方人在体能发展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从形态指标看,北方人比南方人平均较高;从民族来看,少数民族人多彪悍。因此,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体能评价指标的选择也应有所区别。

二、学生体能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依一定目标进行评价时,会感到这些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原则性、抽象性和概括性。例如,对学校的特殊环境的适应性进行评价,若直接以它为依据,就会感到太空洞、太笼统,难以捉摸、无法操作,评价结果也不可能具体、准确、科学。所以,必须对体能发展目标进行分解,使其具体化、行为化,具有可操作性。

依据体能发展的总目标和对体能发展的认识与进一步的研究,把体能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按“五个一级指标、若干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进行划分(图7-1)。

图7-1体能发展指标评价体系

(一)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根据“国际体力测定标准化委员会”(ICPIR)和“国际生物学规划”(IBP)的测定方案,在人体形态主要包括体格、体形、身体成分等身体姿势等方面。

1。体格

体格是人体外部形态、结构、发育状态和体能水平的情况。一般包括长度、围度、宽度和体重等。

长度主要包括身高、坐高、肢长(上肢长、手长、指距、下肢长、小腿加足高、小腿长、足长);围度主要包括胸围、上臂紧张围和上臂放松围、大腿围、小腿围、踝围、腰围等;宽度主要包括肩宽、骨盆宽等;体重主要是整个人体重量。

为了能更好地反映人体体格状况,通常人体比例更能反映人体的形态和发育状况。如:体重与身高之比、指间距(肩臂长)与身高之比、坐高与身高之比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