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讲 贝多芬上飞向宇宙的人类之声(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在艺术领域以外,拉祖莫夫斯基在欧洲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精明的外交官和老练的政治家的形象,虽然长期居住在维也纳,但当他为俄罗斯争取在波兰的权益时,所表达出的强硬令人无比吃惊。所幸他归根结底是骨子里的艺术爱好者和音乐忠实的朋友。他作为一名俄罗斯图尔班琴(Torban)[5]演奏家而闻名。这座音乐之城毫无疑问感染和熏陶了他。1808年,他在自己的亲王府组建了一支一流的弦乐四重奏团,以首席小提琴伊格纳茨·舒彭齐格(IgnazSzigh)为核心。舒彭齐格后来成为贝多芬的良师益友。贝多芬的许多四重奏作品正是由这支四重奏团首演。这3首四重奏可以看做拉祖莫夫斯基思乡情绪的产物,他委托贝多芬在每首四重奏中都引用一首俄罗斯旋律。这似乎只是一个友好的建议,贝多芬只在前两首四重奏中分别引用了一首俄罗斯主题(事实上是乌克兰主题,方便起见我们还是称之为俄罗斯主题。拉祖莫夫斯基是乌克兰血统,他的父亲是一名乌克兰哥萨克军官。)

※E小调第8号弦乐四重奏,第三谐谑曲乐章的三声中部主题,穆索尔斯基也曾用在他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中

这3首四重奏无论是长度还是深度都更为夸张,甚至其中两首都包含重要的复调处理段落,另一首的末乐章可看做一个完整的赋格乐章。3首中的第一首,F大调第七弦乐四重奏(op。59,no。1)要将近40分钟才能演奏完(对比一下,贝多芬创作时间上的第一首弦乐四重奏op。18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演奏时长只有其一半,差不多20分钟)。第四乐章便是引用俄罗斯主题的乐章,贝多芬将这个俄罗斯主题的呈示以富于动力性的织体和节奏加以处理,为旋律赋予可供复调式发展的特征。尾声前的对位发展(密集进入的赋格风段落,似乎是直接以赋格曲中“密接和应”方式展开的)令这一原本欢快的主题显示出庄重、辉煌的气质,并推向情绪激昂的尾声。E小调第8号弦乐四重奏(op。59,no。2),第三谐谑曲乐章的三声中部,以中提琴开始,将俄罗斯民歌主题作赋格式的发展。这一主题穆索尔斯基(ModestPetrovichMusssky)也曾用在他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中。在这一乐章中,三声中部一共出现了两次,形成五部性的结构。

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op。59,no。3)中没有出现明确的俄罗斯主题,但其A小调第二乐章却在其中的各个地方都能捕捉到俄罗斯的音调。也许贝多芬写作到这一首四重奏的时候,手头没有合适的俄罗斯曲调,但为了照顾拉祖莫夫斯基亲王的故土情结,将贝多芬自己对于俄罗斯民歌的印象打碎,糅入(特别是音调和节奏上)到这一乐章的各个部分。对于本身便是音乐行家的亲王来说,乐章内这里那里的影子和碎片已经足够令他想起那些似曾相识的俄罗斯民谣了。以音调认同的方式配合亲王的思乡之情……由此看来贝多芬将这样的安排放在抒情的第二乐章就更好理解了。

末乐章一开始,大提琴上奏出一个优雅深情的乐句——事实上不能算作一个乐句,它不断做动机式变化,一个美妙的假象,动机的滑向越来越不明确,甚至出现了强奏的阴郁和弦,最后你才发现,这其实只是个引子……接着才是主要部分。由一个长音开始,然后由蜻蜓点水式的动机变为逐渐连贯,连续奔跑的密集的16分音符的主题,以赋格的方式飞奔着。四个声部此起彼伏,左右逢源,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密集交错的四把提琴充分展示了每件乐器和音域(甚至不同琴弦)的声音特色,这不仅仅是贝多芬展示令人惊叹作曲技法的乐章,也是为4个提琴手写的超级练习曲,为室内乐而作的炫技乐章。整个乐章从主题进入开始到结束时辉煌的C大调和弦,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展示只在尾声前才稍有停顿,然后以加速度奔向热烈欢畅的尾音。

※贝多芬是少数几位能够凭借其艺术创作闻名整个世界的巨匠,他的声名甚至超越歌德和达·芬奇,临摹贝多芬胸像甚至已成为每个学习美术的学生入门级的基础功课

升C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op。131)是贝多芬晚期作品的代表作,此时贝多芬生命还有8个月时间。内省的笔触,完美精湛,甚至有时候是隐伏的结构,宗教般的静穆和圣咏般的音响,夸张到极限的各种探索性语汇,离经叛道的曲式和间架设计,指向未来,并置身浩瀚宇宙般的音调……都可以并且只有在贝多芬晚期的作品中才能听到,但它们是如此的强有力,如此的桀骜不驯,如此的震撼。

※贝多芬最著名的一幅肖像画,由施蒂勒(JosephKarlStieler)作于1820年,画中贝多芬手执《D大调庄严弥撒》的手稿

※贝多芬位于波恩的故居内景,图中为贝多芬用过的钢琴,墙上可见施蒂勒的那幅著名的贝多芬肖像画

在此类作品中,通常包含大段复调的乐章都位于最末,但升C小调四重奏,却是位于第一乐章,并非是严格的赋格进行,但手法依然严谨而工整。主题具有沉思的气质和幽暗的色彩,缓慢的速度令织体以平稳而细腻的方式得以展现,甚至有些段落显得甜美,娓娓动听,如果不是分析乐谱,不知不觉便会忘了赋格的间架。直到乐章第三部分,细致而明确的声部安排(赋格)一度又带给人紧张和缜密的音响。乐章的尾声含混而拖沓,呈开放性,并且在每一“乐章”末尾都标明“attacca”(不间断演奏不停顿而接着往下演奏)。这是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常见特征,他在各个应该给予明确段落标记和收束的地方“捣乱”,取消结构之间的界限,弱化动力性,把引子、连接部和尾声弄得朦朦胧胧,令人不知所措……他常常试图把整部曲子当做一个大的“乐章”,似乎想取消一切段落的独立性。

短小的第三乐章和第六乐章都可以看做后面乐章的前奏部分(引子)。第四乐章包含6个有趣的变奏。谐谑曲性质的第五乐章经常会被作为室内音乐会曲目单独拿来演奏。明显的强弱对比效果、眼花缭乱的弓法、活泼的律动和对比穿插的各个声部音响效果都极为出彩。各个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出一种段落间的横向渗透和立体结构的纵向叠加。末乐章的主题音调执拗而凶险,采用奏鸣曲式,发展部复杂交错的各个声部完全发掘出了主题素材的能量。乐章终止前,最后一声主题出现后,转入似乎漫长而遥远的慢速的段落,你会怀疑这是一个新的慢板乐章的起点,或是下一个疾风暴雨式的快速乐章的序奏……突然间,在你预料不到的节奏点,分解和弦后的三声全奏令乐章似乎戛然而止,这不仅是意犹未尽,事实上也给人仓促的、意料之外的感觉……而贝多芬似乎也有理由,他好像在说:“那主题音型的最后一次出现,其实乐章已经结束了,而后面那片飘**的音符,不过是些可有可无的影子……”

※贝多芬后期的四重奏先锋性的语汇影响了20世纪的作曲家们,1977年『旅行者』号发射升空,其中携带着记录着人类和地球各类信息的『金唱片』。作为地球人的宇宙名片,向遥远的智慧生命传达着友好的信息

降B大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op。130,完成于1825年,是年贝多芬55岁)。在晚期四重奏中,贝多芬努力打破原有四乐章套曲的格局,并且将既有的奏鸣曲式精心地肢解、重组、变形、伪装……并非出于强迫症式的心瘾,而是试图突破原有曲式结构表现力的局限,而探索以更为精致和贴切的结构来承载更为丰富、细腻、充满无穷无尽变化的音乐内容……当然,对于欣赏者来说,提到结构性的内容,总是令人头疼。好吧,那么至少可以留意下这首四重奏的第四乐章,它是由小步舞曲乐章变形而来。这回酒瓶里装的是一组德国民间的“连德勒”舞曲,音乐富于舞蹈性,却更为优雅,声部写作更为丰富细腻。

这首四重奏原本的末乐章(第六乐章)因太过庞大,被独立为一首单乐章四重奏作品(op。133“大赋格曲”),然后贝多芬又为op。130补写了一首快板末乐章。但有的演出或唱片版本倾向于将op。133仍然当做第六乐章,而把补写的快板乐章当做第七乐章(新的末乐章)。因此这首四重奏会有一个“7乐章”的版本。

※旅行者号的金唱片中共有27首乐曲,以巴赫《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作为开场曲,而以贝多芬第13号弦乐四重奏的第五乐章『小咏叙调』作为压轴曲目

“大赋格曲”乐章的容量确实已经令人瞠目结舌,就连得意于各种扩充结构的贝多芬本人最后也不得不将它分离出来作为单独的作品。由此可见!算上前奏和尾声,它本身就可以分为7个大的部分,主体结构由3个赋格部组成,第一赋格部的主题听起来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音调,在今天听来都显得怪异乖戾,先锋性的语汇直接影响了20世纪的作曲家们。但在当时被认为是聋子的个人内心实验——技法精湛,却不具备可听性。而贝多芬也从很早就一直在埋怨周围的人(包括一些专业音乐家)的“耳朵”(听觉)太过娇嫩。第二赋格带有冥想的性质,在精致的尺度内铺叙着。第三赋格兴奋而冲动,但更为严谨的结构规范着种种不安和奔跑,似乎第一赋格借体还魂。各个声部繁琐的切分和复杂的律动交织在一起,左右缠绕,互相撕扯着,彼此激励着,上下前后呼应着、模仿着、对置着……第二和第三赋格均再现一次。尾声部分出现了前奏和第一赋格的材料,最后归于整齐的律动和明朗的和声……终于回到了人间,尾音的主和弦——一声赞叹!

※第13号弦乐四重奏代表着贝多芬晚期高度精湛的技法,和伟大的精神境界,它代表着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美好情感。此为金唱片的封面

※金唱片

请允许我借用贝多芬为自己的“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辩护时的话语来指称这首“大赋格曲”:“它们……是为后世而写的。”

不得不提到,这首四重奏的第四乐章被称为a(小咏叙调),是因其优美的第一主题而言。深情质朴的旋律以密集的和声全奏,如同众赞歌般唱出……这也是经常单独被抽出演奏的一个乐章。1977年,“旅行者”号发射升空,其中携带着记录着人类和地球各类信息的“金唱片”。作为地球人的宇宙名片,向遥远的智慧生命传达着友好的信息。共有27首乐曲(总时长超过90分钟),以巴赫《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作为开场曲,而以贝多芬第十三弦乐四重奏的第五乐章“小咏叙调”作为压轴曲目(布达佩斯四重奏团演奏的版本)。它代表着贝多芬晚期高度精湛的技法和伟大的精神境界,它代表着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美好情感,它承载着爱与希望。它是最纯粹的美,飞向宇宙深处……

[1]1977年美国宇航局两颗“旅行者”号星际探测器相继成功发射,每颗探测器上都携带着记录着人类各类信息的“金唱片”,作为地球人的自我介绍,向可能的地外智慧生命传达着友好的信息。其中有27部乐曲,包括贝多芬第13号弦乐四重奏(op。130)第五乐章(作为压轴曲目)与巴赫《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开场曲)。

[2]与此对应的,巴赫的两卷《平均律键盘曲集》被誉为钢琴文献中的《旧约全书》。《旧约》和《新约》为《圣经》的上下两个部分。

[3]弗洛林(Florin):当时奥匈帝国的金币单位,更小的单位是克罗采(Kreuzer)。

[4]拉祖莫夫斯基亲王(AndreyKirillovichRazumovsky,1752-1836):时任俄罗斯驻奥地利大使。

[5]巴洛克时期的俄罗斯(乌克兰)民族弹拨乐器,Torban一词与欧洲的Theorbo(短双颈琉特琴)同源。这是一种混合了琉特琴与索尔特里琴(Psaltery,类似扬琴)特征的弹拨乐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