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莫扎特上完美的典范精致的优雅(第2页)
回旋曲(Rondo)是经常会在奏鸣曲套曲结构中出现的乐章,通常位于末乐章。它的字面意思就是“主要部分”会在乐章内部不断反复出现。最早的回旋曲只有单一的主题,到了古典主义时期,通常采用多主题,其典型结构是如同A-B-A-C-A式的布置(见下图)。A称为“主部”,反复出现(回旋);B和C则为“插部”,在调式调性、性格、织体等方面与主部形成对比,甚至插部相互间也会形成对比。主部再现时可能会有变奏,插部本身也可能是多主题的,这使得回旋曲式可以被编织成为整个套曲结构中最为五颜六色的乐章,美妙的旋律层出不穷,节奏、速度、音调都在不断地变化或是轮回,时常带有强烈的舞蹈性因素。
※格鲁米欧的演奏代表了典雅、克制、平衡和精致,他演奏的莫扎特作品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标号K。301-306的六首奏鸣曲完成于1777年至1778年间,莫扎特辗转于曼海姆、维也纳和巴黎之间。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K。301)和降E大调的两首小提琴奏鸣曲(K。302,K。303)更为清晰地体现出莫扎特将钢琴提升至与“主奏”乐器小提琴平等地位的意图。G大调奏鸣曲只有两个乐章,但在容量上并不逊色,第一乐章的演奏时长就超过8分钟。这里不止是纯粹地抒情,而是有着更多的形式上的集成,以及双乐器奏鸣曲织体上的陈列,显示了古典主义均衡的结构和严谨的美学逻辑,甚至改动一个音符也会破坏原有的精致和平衡。降E大调奏鸣曲(K。303)以轻盈飘逸的柔板(后转入快板)开始,第二乐章标明小步舞曲速度,却不是真正意义的小步舞曲,优雅而洗练,以缓缓滑向寂静的方式收尾。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通常以小调为基础的作品出现几率较小。作于1778年的两乐章的E小调奏鸣曲(K。304300c)无疑是其中的精品佳作,第一乐章以一个抑扬顿挫的乐句开始,小提琴与钢琴齐奏,仿佛是对生活和一切世间之物的发问,紧接一个时值缩短的急速乐句,加强了发问的语气。C大调的第二主题(在钢琴上)又回归了明朗,仿佛可亲可爱的那个大家熟悉的带着笑容的莫扎特,但是紧接着的乐句不安的抖动似又隐隐潜伏着小调发问主题的阴翳。果然,小提琴复奏第二主题时,又转入了小调,整个呈示部便在这阴晴不定中缓慢地步入发展部……整个乐章具有罕见的情绪力量,发展部富于张力,钢琴与小提琴紧凑地应和展示了莫扎特将矛盾冲突置于完美结构中的精湛手笔,即使在最富于动力性的段落,仍然有条不紊、各得其所。第二乐章(小步舞曲)以忧郁的旋律缓缓进入,有一个类似三声中部的中段,以明朗的大调开始,第三段辗转反侧地返回到忧郁的小调。
※莫扎特的另一幅画像,这幅画像风格较为写实
不得不提到,在莫扎特的这些小提琴与钢琴作品中,还有一些非常优美的变奏曲,如降E大调(K。481)、G大调(K。379)与A大调(K。305293d)奏鸣曲都是末乐章包含变奏部分的,F大调奏鸣曲(K。377)在变奏乐章后又附加了一个小步舞曲乐章,而G小调变奏曲(K。360374b)则可看做单乐章变奏曲。莫扎特在这里继续挖掘了小提琴与钢琴的种种音响以及形式上的丰富性。重要的是,一段看似平淡无奇的旋律,经过一系列变奏后,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形象、情绪和织体结构……或是忧伤,或是阴郁,或是不安,或是甜美,或是飘逸,或是内敛,或是兴奋,或是充满了咯咯的笑声……这一手法由贝多芬发展到极致。
※为器乐而作的小夜曲通常采用管乐重奏的形式,也有采用弦乐重奏的形式。它可以看做古典时期宫廷和贵族社交生活的产物
后期的一些小提琴奏鸣曲,莫扎特都习惯于以强有力的和弦开始,然后引出优美的第一主题,F大调奏鸣曲(K。376374d)、降E大调奏鸣曲(K。380374f)与降B大调奏鸣曲(K。454)都具有相似的气质。显示出莫扎特的自信,阳光一般的气质,明媚而清澈。降B大调奏鸣曲(K。378)洋溢着迷人的妩媚气息(特别是第二乐章)。A大调奏鸣曲(K。526)以令人眩晕的舞蹈速度开始,精致的抒情与辉煌的宣叙交替出现,这阕奏鸣曲与早些时候的D大调奏鸣曲(K。306)都更若钢琴协奏曲般大气。
为器乐而作的小夜曲通常采用管乐重奏的形式,也有采用弦乐重奏的形式。它可以看做古典时期宫廷和贵族社交生活的产物,特别是作为晚间宴饮、沙龙和娱乐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莫扎特的小夜曲通常有两个小步舞曲乐章(中间隔以慢速乐章)。嬉游曲的形式也同属这一范畴,乐器数量或乐章稍多一些,在具体的场合使用上更为灵活,嬉游曲不局限于晚间场景,尽管都是室内乐的形式,但嬉游曲也可能在室外的娱乐场合演奏。
在莫扎特的小夜曲中,最著名的当属第十三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采用弦乐五重奏的形式。据说若莫扎特在世,只凭这一首曲子的唱片版税,便可堪比船王。无论如何,它不仅仅是小夜曲中的明珠,更是莫扎特所有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部分,唱片版本无算。共分4个乐章,第一乐章以全部弦乐齐奏开场,辉煌的音调,进行曲般的节奏型,营造出皇室般的庄严气息,带有贵族气质的华美。第二乐章标明“浪漫曲”(Romanze)。这是一种含义不甚明确的曲体,甚至很难说它是一种曲体,作曲家往往随心所欲地使用这一名称,通常是器乐曲,且作为更大形式的一部分,或是单乐章形式(协奏曲,交响曲),速度徐缓,带有抒情性。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中的浪漫曲,经常被单独演奏,更多的带有沉思性的气质,以行板的速度摇曳着,仿佛是摇篮曲一般。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保留了三部性的结构,以莫扎特典型的上升音型开始,中部以小提琴更为优雅别致的旋律为主线。第四乐章是一首欢快的回旋曲,一如既往地挥洒着明朗的音调,且在不经意间经历了诸多调式调性变化。这就是莫扎特,在技术与优美间保持着美妙的平衡。
※小夜曲和嬉游曲都成为室内乐器乐重奏的代表形式,在古典主义时期非常流行
※小夜曲K。361标题为『GranPartita』,它的结构和编制都较为庞大。莫扎特的手稿显示出天赋般的作曲过程,没有一丝改动,仿佛只是在记录
降B大调第十小夜曲(K。361)也是经常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曲目,特别是其中的柔板乐章。这阕小夜曲标题为“GranPartita”(字面意思为:大组曲),是的,它的结构和编制都较为庞大,一共有7个乐章,由12件管乐器(包含两把圆号)和一把提琴演奏(有时候被不正确地称做“13件管乐器”的小夜曲,但如果实际演奏时用低音管乐器替代提琴,这么叫可能是允许的)。其中用到了当时非常时兴的巴塞特管,这是一种中音区的单簧管,在莫扎特的大型作品(如晚期的《魔笛》和《安魂曲》)中也有应用。虽然有这么多音域彼此衔接甚至重叠的管乐器,但在莫扎特精心的编配下所有声部都历历在耳,有条不紊地一一展现,毫不含混。标题中的“Gran”无疑也体现在乐章的长度上,序奏与第一乐章(快板)将近九分钟。第二乐章小步舞曲也长达8分钟,但自始至终的美妙音乐丝毫不会令人感到乏味,莫扎特甚至为这一乐章设计了两个三声中部,第一“三声中部”可以听到两支巴塞特管与两只单簧管美妙的四重奏,你甚至能感受到单簧管那乌黑发亮的外观和泛着釉彩的音色;第二“三声中部”则是双簧管与单簧管忧郁的唱和。第三乐章,降E大调的柔板,也是这阕小夜曲最为优美的部分,引子中的圆号和行进速度带有附点节奏的大管,仿佛是城市街头的吹奏乐,飘**在啤酒馆的门口和小巷之间,尘世的音调……忽然,双簧管清越的声音高高地流淌下来,接着是单簧管富于情感地歌唱……仿佛是天国的声音,随之几样乐器交替奏响,美妙的旋律和音色的变化随之流淌……仿佛时间也停滞了。随后的小步舞曲乐章透出更为优雅的气息和更为明确的舞蹈性律动,同样包含两个三声中部,第二“三声中部”的旋律尤其流畅抒情。第五乐章浪漫曲包含了最动听的单簧管和双簧管唱和的段落。第六乐章的主题由单簧管陈述,然后紧接着六段令人目不暇给的变奏,各个乐器和声部都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彼此应和,泛音的碰撞尤其美妙——事实上,在这样的音乐中乐手会比旁听者得到更多的乐趣。第七乐章终曲是一首回旋曲,每个声部都兴高采烈地吵吵嚷嚷,最后结束在辉煌的鸣响中。
※室内乐重奏在18世纪是贵族和市民娱乐的重要音乐形式
※莫扎特的小夜曲K。388与k。375仍然采用管乐重奏的形式
除了第十小夜曲,莫扎特于1781至1782年间还完成了两首小夜曲——K。375与K。388,都系莫扎特最富价值的佳作。C小调第十二小夜曲(K388)技法更为精湛,带有沉思型的音调和更为严肃性的艺术笔触,4乐章的布局更倾向于音乐会作品。事实上,几年后莫扎特将此曲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形式(K。406)。降E大调第十一小夜曲(K。375)的两首小步舞曲极为精彩,与位于中间的柔板乐章动静结合,对比鲜明。位于头尾的两个快板乐章则热烈而喧闹,虽然这些作品都系受雇而作,但毫无草率手笔,其中的乐观和开朗、华美与庄严均系莫扎特阳光般的天性使然。
顺便提一下,那首耳熟能详的《小步舞曲》系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K。334)的第三乐章,而这首D大调嬉游曲的第二小步舞曲(第五乐章)及第六乐章的回旋曲同样经常被单独抽出来演奏。通常,在演奏嬉游曲之前,要搭配一支进行曲,或许是为了宾客入场及暖场之用,并非军队进行曲般外放和队列行进之用。
1788年,莫扎特完成了他交响曲创作的收官之作:第41号交响曲“朱庇特”。此后3年——直到去世,他没有再写过任何一首交响曲。因为他的交响曲创作已达到如此高的水准,具有如此广阔的表现范围和深刻的洞察力。在那个时代,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些,所以他停止了交响曲的创作——莫扎特似乎是不为“未来”而创作,而是为“永恒”而创作的。
※降E大调嬉游曲(K。563)无论就容量还是深度而言,都可以称做莫扎特的『第42号交响曲』
有一部作品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莫扎特的降E大调嬉游曲(K。563),完成于“朱庇特”交响曲随后的几个月,精致但臃肿套着的外衣和勉强戴上的假发使我们相信它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室内乐,其实无论就容量还是深度而言,这首45分钟的嬉游曲都可以称做莫扎特“第42交响曲”(别忘了,第41交响曲演奏时间不过35分钟)。这一时期莫扎特频频求助于普赫贝格,实出贫困潦倒之无奈,他与普赫贝格的通信中那近乎谄媚的乞怜令人难以置信……却倍感心酸。这部作品也可看做对这位赞助人的精神回报。
作品共有6个乐章,采用弦乐三重奏的形式。莫扎特展示出最完美的结构平衡性。他并不刻意去发掘重奏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但无论是音调还是在情感表达的尺度上都有冲破古典规范的征兆。第二乐章柔板似乎是一首变奏曲,抒情的表层下隐藏着冥想和沉思的气质。两首小步舞曲都带有美妙的声部交错,三样弦乐器在各个音区此起彼伏,音色温暖而浓郁,第二小步舞曲更为妩媚,以小提琴和中提琴的五度叠置进入,似乎是在模仿海顿那风趣而质朴的笔触,两段“三声中部”更有锦上添花之妙,其中第一中部以中提琴带有鼻音的酣笑奏出奥地利连得勒舞曲般的节奏。压轴的末乐章带有罕见的纯净与美感,其音调总是令人想起莫扎特的歌曲《思慕春天》(SehnsuachdemFruhling,或是第27号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同源曲调)。别忘了,还有一首精致的变奏曲(行板乐章),悄悄躲在两首小步舞曲中间。毫无疑问,这首嬉游曲必须归入莫扎特所有作品中最具艺术价值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