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讲 巴洛克下大师的身影辉煌的巅峰(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泰勒曼的音乐代表着华丽、工整和均衡明净的音响

巴洛克后期的三位大师:泰勒曼、亨德尔与巴赫都是巨人型的作曲家。他们的生活年代接近,许多音乐有着相似的音响效果,他们都是产量极多的大师级人物。泰勒曼(GePhilippTelemann,1681-1767)尤其丰产,据说他的作品比亨德尔和巴赫所有作品加起来还要多。除了同时代作曲家善用的小提琴奏鸣曲形式,他的室内乐作品中,长笛作品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的著名的两套《巴黎四重奏》便是为长笛、小提琴、大提琴与数字低音而作的,尚有12首一套的无伴奏长笛奏鸣曲,12首无伴奏长笛幻想曲,以及4首双长笛奏鸣曲。不仅如此,对于如此丰产的作曲家来说,任何一种室内乐形式,他都有丰厚的作品存世……传说他作曲过程如信手拈来,对各种作曲技术烂熟于心,具有无比高超的技巧,甚至能将门牌之类的字符组合作为主题谱成音乐。

※泰勒曼的作品比亨德尔和巴赫所有作品加起来还要多。此为泰勒曼一部清唱剧的作品手稿

他的音乐代表着华丽、工整和均衡明净的音响。在他的作品中确实难以找到特别深刻的笔触,有时作品的创作显然太过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他的旋律品质也常常不是那么高,对比一下他的《水上音乐》和亨德尔的同名作品便可略有感触。他是城市音乐生活的受益者,他相当数量的作品都系委约和定制的产物,确实很难有深刻和**在其中。他虽然不如巴赫那般深邃,不如亨德尔那般创意,但对于巴洛克时代来说,他的创作却是不可缺少的。他的那些数量庞大的作品是巴洛克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涉猎了当时所有音乐形式的作曲大师——这点就连巴赫也未能及,巴赫没有写过歌剧,而泰勒曼尚有40部歌剧作品。

※亨德尔的音乐更好的体现了王室、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品位

※另一幅不为人所熟悉的亨德尔画像,由托马斯·胡德森(ThomasHudson)所作

1685年,诞生了3位巨人式的人物:巴赫、亨德尔与英国哲学家贝克莱,他们都在精神世界有着伟大的创意。亨德尔(GeFriedridel,1685-1759)的音乐更好地体现了王室、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品位。与他的歌剧、清唱剧、教堂音乐和大型乐队作品相比,亨德尔的室内乐作品数量稍少,但他的笔耕不辍同样留下了重要的精品佳作。他的歌剧和清唱剧可能是较为面向大众的(但令他取得成功的是他的天生的旋律天赋和能够令行家和平民都满意的音乐创意)艺术,他的器乐创作却是更为精致、优雅艺术的体现。Op。1包含16首为长笛、竖笛、小提琴或双簧管而作的独奏奏鸣曲,这些作品展现出的细腻笔触和脉络清晰的结构都表明了亨德尔严谨的技术、工整的写作以及最重要的——一流的旋律天赋。他的曲调都似乎是为每样乐器的固有音色而设计的,他具有天生的对于音响和效果的敏锐把握。在慢速的段落里,同样可以听到深沉静穆的表达,只能说他偶尔显露出来的草率之笔实在是乐思泉涌,灵感喷发的急速而就。

※亨德尔的器乐创作是更为精致、优雅艺术的体现。他有八部竖笛奏鸣曲,此为竖笛家族图

Op。2和op。5是他最重要的三重奏鸣曲。Op。5的7首奏鸣曲是采用两把小提琴和数字低音的编配,其中有最有趣的复调段落,亨德尔充分展示了德国作曲家的对位功底,但仍然采用了一目了然的清晰架构。而op。2主奏乐器则由长笛、竖笛和小提琴两两组合而成,共有6首,其中有4首都是小调,这套三重奏鸣曲具有严谨的艺术笔触。另外尚有6首为双小提琴而作的三重奏鸣曲。亨德尔的三重奏鸣曲(特别是那些为两把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具有如同大协奏曲一般的竞奏,也是他重奏音乐中最具价值部分的代表。亨德尔尚有8首竖笛奏鸣曲,他为这种形制和奏法都相对简单的乐器写作了更为复杂的音乐,但算不上是夸张的技巧,他的直觉使音乐在“灵敏”和“美观”之间保持着优异的平衡。他的音乐不乏严谨的对位和复杂艰深的技术,只是密度不如巴赫作品中那么大,而且即使是复调性的段落,也常常体现出主调化的音响效果,他对于音乐的外在形式的把握上,就像是天生的意大利人。亨德尔的音乐永远不会让人觉得乏味和昏昏欲睡,节奏多变,形式灵活新颖,富于光彩和动力。

※青年时期的巴赫

巴洛克音乐悠长的画廊中,留下了无数大师和巨人的身影,但是这其中有一位真正的“提坦”(Titan)一般的巨神,他的高耸入云的庞躯遮蔽了多少同样优秀作曲家的面孔,他广泛涉猎当时几乎所有的体裁,并将巴洛克音乐和复调艺术推向极致。巴赫(JohaianBach,1685-1750,其下简称J。S。巴赫或巴赫)的创作囊括了当时欧洲音乐的三大主要风格: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他探索了当时的音调艺术的每一个细节,并以他的天赋和超人般的能力为这个时代画下句号。

※1748年豪斯曼(EliasGottlobHaussmann)为巴赫所作肖像,此时距离巴赫去世只有两年时间

他现存的有编号的作品有1000余首,常见的编号体系是BWV[1]。他那套小提琴无伴奏组曲与奏鸣曲(BWV1001-1006)可谓是巴洛克小提琴艺术的辞典,囊括了巴洛克时期各种最艰深的小提琴技术。3首奏鸣曲都是4乐章形式,每一首都包含一个不可思议的赋格,巴赫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独奏小提琴演奏复调的技术和能力。这些空前绝后的赋格是对于小提琴演奏家技术和艺术表现的双重艰深考验。聆听者无不深深折服,并为之倾倒。千万别以为这里只有技术的堆砌,巴赫的作品恰恰是对意大利小提琴艺术中那些只有炫技、没有灵魂的矫揉造作倾向的反动。由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对自己心灵的省察和对于宇宙万物的感应。3首帕蒂塔包含了更多节奏活跃的舞曲和技巧性表达,其中D小调第二帕蒂塔是这套作品中上演几率最高的一首,特别是其中的“恰空”(e,一种结合了复调技术的变奏曲),可谓是巴洛克音乐形式和结构的典范。在这一首乐曲内,历遍当时所有的小提琴技术,但却丝毫不会给人以炫技的感受,而是充满了明净的意念和崇高的道德体验。一首可以涤**人心灵的杰作。

BWV1014-1026的15首作品也都是为小提琴而作的,其中BWV1018和1019都有两首,BWV1020-1026的作品大多是改编自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或是疑作和伪作[2]。而前6首一套的作品是为小提琴和羽管键琴而作的奏鸣曲。这些作品没有他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中那些高度的技巧性因素,没有舞曲性的乐章,除了最后一首是5个乐章,前5首都是标准的4个乐章。这些独奏奏鸣曲更强调小提琴与羽管键琴之间的织体交互,两样乐器常常形成精彩的对位关系。音乐则既有沉思性和哲理性的内涵,又有世俗性的欢愉,恰是巴赫知行合一的宗教生活观念的体现。

※巴赫的六部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洛克大提琴技术的翘楚,可以感受到巴赫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巴赫的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1012)同样是巴洛克大提琴技术的翘楚。在此之前很少有作曲家致力于开拓这件低音弦乐器的表现力,因为通常大提琴很少担纲独奏,都是扮演数字低音乐器,或是在合奏中勾勒低音线条(可想而知并不需要特别复杂的技术)。但是巴赫并没有仅仅将它谱写为教科书或者技术手册,其中C小调(BWV1008)和D小调(BWV1011)组曲中更多的是严肃的思索与深切的感悟,而其他4首组曲则更像是一幅幅生活风俗画,充满了春华秋实的喜悦与尘世的欢愉,可以感受到巴赫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包罗万象,虔诚而又广博。3首低音维奥尔与羽管键琴的奏鸣曲(BWV1027-1029)带有精致的宫廷气息,充满了装饰音的乐趣。

※巴赫的八部长笛独奏作品,一直是长笛爱好者们的挚爱

巴赫有8首长笛独奏作品,其中BWV1013是一首无伴奏组曲,其他都是为长笛与羽管键琴或数字低音而作的奏鸣曲[3](BWV1030-1035)。这些作品一直是长笛爱好者们的挚爱,特别是羽管键琴在其中也有着精彩纷呈的表现,与长笛交织缠绵,尤其典雅玲珑。编号BWV995-1000的6首琉特琴作品并非出自同一时期,巴赫显然没有为琉特琴成套谱曲的打算,但在这些创作年代不连贯的作品中仍然体现出高超的创作质量,琉特琴的复杂技巧的可能性被极大地挖掘出来(请听听C小调组曲BWV997中的赋格乐章),其中也同样充满了巴赫的忧郁与深沉,以及对于无尽的时空的感念。

巴赫的3首三重奏鸣曲[4](BWV1038-1040)带有明显的协奏风格。BWV1038是长笛与小提琴,BWV1039是两支长笛,BWV1040是双簧管与小提琴(每一首都有数字低音声部)。前两首是常被演奏的三重奏鸣曲作品,带有巴赫最活跃的笔触,巴赫在这一形制中注入了更多复杂的复调运动,但整个音响是世俗性的音调,带有优美的旋律和精致的织体。

※巴赫和儿子们

《音乐的奉献》(MusikalischesOpfer,BWV1079)和《赋格的艺术》(BWV1080)是巴赫一生复调艺术的总结,虽然有诸多演奏版本将《赋格的艺术》变为弦乐四重奏或小型合奏形式,但这部作品最好还是以键盘音乐的方式,特别是管风琴演奏的方式来聆听。而《音乐的奉献》则完全是巴洛克室内乐重奏形式的执牛耳者,其中包括各种合奏组合——甚至包含一阕完整的三重奏鸣曲,以一个主题衍生出的各种形式变化的里切卡尔、卡农与赋格,无出其右的精湛的复调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部作品里,各种复调写作中所可能出现的不可逾越的技术鸿沟都被富于创意地解决了,如履平地一般,这是纯音乐的最高级形式。听听这些结构如同DNA般的玄妙音调,在这里已经不是巴赫的技术试验和总结了,而是完全在人类智慧、意志与审美理念之上的伟大创意。他似乎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尘世之人而写的,那些无可琢磨的音调是他在纯粹的理性与精神层面的艰苦卓绝的探索,是洞察整个宇宙奥秘的孤独的心灵忘我和无我的永恒观照。

似乎是巴赫与亨德尔燃尽了巴洛克最后的热情,其后的作曲家,在纯粹的巴洛克音乐的创作中,多少都显得有些无心恋战,纷纷不由自主地转向新的形式。然而巴洛克既有的形式和传统仍然具有强劲的惯性。C。P。E。巴赫[5]脚踏在古老而庞大的巴洛克战车上,望见了新世纪的曙光,他的创作延续了巴洛克的传统,特别是纯器乐音乐,但在乐曲组织形式上,尤其对于奏鸣曲式的形成和形式的确立有着重要的贡献,他是连接巴洛克与古典主义之间的桥梁。

※C。P。E。巴赫是连接巴洛克与古典主义之间的桥梁,其30余首长笛奏鸣曲(包括三重奏鸣曲),是为喜爱长笛的腓特烈大帝所作

C。P。E巴赫为酷爱长笛的腓特烈大帝服务了很长时间,作有30余首长笛奏鸣曲(包括三重奏鸣曲),其中长笛与羽管键琴或数字低音奏鸣曲占绝大多数。这一时期腓特烈大帝在波茨坦宫网罗了许多音乐家,其中包括长笛演奏家匡茨(JohannJoatz,1697-1773),匡茨是腓特烈大帝的宫廷乐师和宫廷作曲家,而C。P。E。巴赫只是宫廷羽管键琴师,以至于最后他辞职另谋高就去了(他在汉堡接替了泰勒曼)。匡茨从腓特烈大帝还是王储时便担任他的长笛教师,创作了超过300首的长笛协奏曲和数百首其他形式的长笛作品。匡茨煞费苦心,在他有限的作曲才赋和演奏的难易度中苦苦挣扎,力求平衡。在今天,这些作品的价值仅限于技术练习和教学意义——虽然其中不乏优美的音调。匡茨的年俸是C。P。E。巴赫的7倍,他始终是宫廷的宠儿,但是时代落幕之后,被人们记住的却是C。P。E。巴赫的作品,那些优雅的曲调、精致细腻的笔触、充满装饰性的细节,特别是其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长笛演奏家匡茨是腓特烈大帝的宫廷乐师和宫廷作曲家,从腓特烈大帝还是王储时便担任他的长笛教师

※腓特烈大帝热衷艺术,本人是优秀的长笛演奏家,在政治和军事上是一个强力型的人物

巴赫的大儿子W。F。巴赫(WilhelmFriedemannBach,1710-1784)则比弟弟更有天赋,也最为老巴赫所欣赏。他的三重奏鸣曲和独奏奏鸣曲拥有高超的技艺和严谨的笔触,同时带有时而绽放的自由奔放的气质,间或是深沉的静穆和压抑不住的**。他的6首长笛二重奏是他才华横溢的明显印记,炫技性与写作技巧的纯熟表达显示出驾轻就熟的深厚功力,而其中情感的深度也令人极为感叹。你尤其能感受到巴赫这一枝繁叶茂的家族所蕴涵的丰富的创造力、绵延不尽的生命力和绿叶青葱的繁盛。J。S。巴赫固然是巴洛克音乐的超级集大成者,但他更以其丰富的创作和创意成为整个西方近现代音乐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门策尔(AdolphvonMenzel,1815-1905)的画作记录了腓特烈大帝位于波茨坦的无忧宫中音乐会的盛况

我们可以不去关心他在史书中的位置,但是每一个听者不应该错过他的那些鲜活的音乐作品,洞察他那哲理般的音乐语汇、谜一般的音符和结构,感受他丰富的色彩、非凡的天赋和深刻的人生体验、以及晚期作品中直指未来的先锋性音响。

和我们一起目赏这棵参天巨树,和在其上层出不穷的新枝绿芽。

※W。F。巴赫是老巴赫的大儿子,比弟弟更有天赋,也最为老巴赫所欣赏

[1]意即“巴赫作品目录”(BachWerkeVerzeiis)的缩写。

[2]BWV编号体系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其中许多作品后来被证明不是巴赫本人的作品,或者存疑。

[3]包括极其优美的BWV1031在内的两部(另一部是BWV1033)今天被怀疑是伪作。

[4]作品编号中共有5部(BWV1036-1040),其中BWV1036被认为是巴赫的儿子C。P。E。巴赫的作品,BWV1037也被认为是伪作。

[5]卡尔·菲利普·埃玛努埃尔·巴赫(CarlPhilippEmanuelBach,1714-1788),J。S。巴赫的次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