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假设叙述(第1页)
第四节假设叙述
在搜集了一定程度的田野资料,初步建立了叙述资料的文本之后,田野工作者便可以进行假设叙述。它是定性研究的过程,是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理论的一个要素。民俗学田野作业是定性研究,但定性研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建立假设叙述,可以对变化的对象现实进行持续研究。在持续研究中,根据假设方向的调整和变化,研究计划、搜集资料的重点和分析资料的重点都会发生变化。正确地控制变化的方向,会对研究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假设叙述的定义
假设叙述,就是对所调查的对象提出一个推测性的答案,并做一个简要的表达式。
假设叙述是田野田野作业者处理资料与研究之间的一座桥。它不是田野作业者原来头脑中的经验,也不是来自自我文化的一种偏见,而是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所得到的新认识。它的产生,还要直接地或间接地参照前人的相关著作,以确定田野田野作业者的研究起点。
假设叙述表达式
答案假设
求证假设
螺旋假设
循环假设
答案假设,也称策略假设。它的来源有:学术史上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已有神话、故事和民俗文本中的问题,地方史志或民俗志资料所透露的他者文化逻辑的假设,民俗传承与历史变迁中的问题,通过比较完整的搜集资料恢复地方社会历史框架中的问题。这种假设叙述要有一定的学术史意义,存在文本或口头资料的事实依据,能提出新的问题,或者为解决问题所设计的新视角,并写出新的逻辑表达式。
求证假设,也称资料假设、初步假设或扎根假设。它要求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或者在资料的积累中,去证实或修正和否定。
螺旋假设,也称修正假设。此指对初步假设做修正。另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后,也可能需要对求证假设做新的假设。
循环假设。它由局部情境假设整体情境,整体研究依赖于局部理解;由局部文献假设整体文献,整体文献依赖于局部特征的具体记载;由局部变迁假设变迁过程,整个过程解释依赖于局部变动与整体过程的关系的解释。
二、假设的工具概念
现代民俗学者经常使用三个工具概念进行假设叙述,它们是:人类、文化和模式。
人类,也称远距离概念。它要求学者把自己的理论活动放到人类的概念中,远距离地阐述他者文化。
文化,也称原生态系统概念。它要求田野作业者将之作为核心工具,对被调查者文化中的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社会网络、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的独有系统做解释。文化也是一个灵活的术语。吉尔兹说:“人是一种能把自己创造的意义编成一张网的动物,我把文化放入这个网中。”原生态文化系统是要学者去发现的,没加工过的原地社会生产生活意义。田野作业者再用“文化”的概念去表述它。原生态系统的内部意义寄托单位,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仪式、口头传统、地方群体行为、情感倾向、价值观以及需要学习和操作的物质化对象等。“文化”则是田野作业者的学术操作。
模式,是人类学的词汇,民俗学叫类型。它是共性文化具有特质意义的部分,也是个性文化具有共性约束的部分。它的传承方式和观念性产品都是民俗,但传承材料不一定是民俗,也可能是时尚材料。
三、文献分析的假设[10]
这里所说的文献,包括最初搜集的书面文献、图片等平面资料和媒体介质的资料。对文献分析做假设,在民俗学田野作业中已应用的有:第一,文献资料有第一生命和第二生命;第二,文献由读者、作者和文本三者构成意义;第三,文献中的概念是田野作业者未必占有而对他者可能有重要意义的概念;第四,文献的含义因被调查者文化模式和受学校教育程度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解释对文献做假设叙述要经历一个过程,即把原文献资料打乱、重组和浓缩[11],然后进行分析。田野作业者对资料的阐释,与被调查者对文献的看法会有所不同,被调查者在与田野作业者接触后,对文献的价值的认识会发生变化,或贬低或美化。田野作业者要厘清文献与被调查者的第一生命关系,并与被调查者共同恢复文献的第一生命关系和产生第二生命的关系。田野作业者与被调查者要在不同时态中创造文献解释的文本。
四、实物分析的假设[12]
实物,此指器物、物品或物质产品,也称“立体的物品”[13],包括手工器物、金石碑刻和人工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