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反观叙述(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在阅读自己的文本和叙述自己的反应时,观察田野小组其他人的反应。

第三,然后,给自己的文本做注释、提问题,还可以对照自己原有的理论知识、工作经验和人生经历,写下一些回忆和疑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调查。

第四,把自己的文本与田野小组其他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得到的文本相比较,发现哪些地方是相似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再问一个为什么?

第五,通过田野小组工作会的集体讨论,把自我反观的内容纳入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学术史中,估价其理论与方法的地位和价值。

四、反观叙述的结构

建立反观叙述,是田野作业者在田野调查中采取中时态观点与方法的必要过程。它要求田野调查者把自己放到历史与现实的中间点上,对民俗事象的传统功能、现实功能和学者圈三者进行沟通,调整自己的审视视角,同时采用保守兼预测的中性立场,对自己的表述加以判断和控制,撰写与现场文本有一定距离的田野调查报告,还能在报告中叙述自己的精神活动,并使之价值化。

反观叙事结构表达式

时空坐标理论

学者圈的镜中我理论

反殖民和反霸权的话语论

新一代民俗学者的姿态论

(一)做镜子

镜中我。在阅读自己的资料报告时观察自己的反应。

镜中他。在叙述自己的上述反应时,观察田野小组其他人的反应。

(二)做空间

反思空间。自己给自己的资料报告做注释、提问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微观学术经历和人生经历,写一些类似的回忆和疑点。

比较空间。把自己的资料报告与田野小组其他成员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或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得到的资料报告相比较,发现哪些地方是相似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再问一个为什么?

(三)做时间

此指回到学术史的时间中去考察,通过田野小组的集体讨论,把个体成员反观的内容纳入更广阔的学术史中去,估价学术价值和学术史地位。

五、反观叙述的样本

从以往的情况看,田野作业者在研究生阶段,因刚刚出道,经验不足,容易对反观叙述产生畏难情绪。但经过锻炼,掌握了工作步骤,也会为此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多次实习后,他们会加快成长的速度,增强敬业精神,逐步提高田野工作的质量。以下是几个例子。

例一:对调查信息提供者背景的反观叙述[7]

2001年正月我随导师到陕西做民间用水文化习惯调查,我的第一个访谈对象是街上的一位卖灯笼的大妈。我们在街上很随意地聊了起来,谈到了日常洗衣洗澡,婚丧嫁娶用水、天旱求雨等。因为第一次听到有人讲起这些民俗,而且气氛也不错,我觉得收获很大。当时也没有更详细地问大妈的个人情况。晚上开田野小组会时,我一介绍完访谈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识字程度、家庭住址等,导师就问我访谈对象的娘家在哪里?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样的资料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能用的。在我叙述访谈资料的过程中,导师还提了许多的细节的重要的问题,后来我又重新看了一下访谈的内容,也发现了很多调查过程中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所以在以后几天的调查中,我就特别注意这些地方,发现在女性用水中,娘家村落能提供许多依据和线索,不同村落的人们在用水习惯上有很多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些差异点是无法事先预料的。通过这方面的调查,我逐渐加深了对当地民众用水文化的理解。

例二:对理解他者文化成员角度的反观叙述[8]

回忆我参加过的少数几次田野作业,反观叙述基本上是脑子里一些无意识的反应。今年在四社五村的调查中才第一次对反观叙述有了感受。

这次我负责借水方面的调查,由于是单独作业,所以每次田野会议都需要叙述自己的调查过程。在调查家庭间的借水时,当我问主妇“如果家里没水了,坡池里也没水了,要不要到别家借水”时,她们要么不知所以,要么说不借,或者说只借热水不借凉水。当时我只觉得情况跟预先假设的有较大出入,只想到应该换一种问法,或者应该换别的调查群体,但我仍然觉得应该相信所谓借水就是借热水。当天晚上的田野会议我把它当作当天的重大发现来讲,当导师说这属于借应急水时,我还自以为我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呢。但是在后来的讨论中,跟导师一起探讨关于借水的含义和分类,回忆过去调查所知的村社间的借水,感觉借应急水的概念已经不同,因为这不能算作是四社五村特有的用水民俗。在第二天的调查中,我努力更换询问的方法,学习从民众的视角观察和描述问题。

例三:对搜集资料真伪度的反观叙述[9]

2000年的春节我到山西省柳林县明家墕村调查,住在同学家里。每天调查回来,都会和同学的父母亲讲一讲自己当天调查的收获。有一天我兴奋地告诉他们说,有一处窑洞七八孔,住在那里的老人年纪虽大,但脑子还不糊涂,把这里住了谁谁的情况都说得一清二楚。同学的父亲问谁家,我一说,他笑了,你上当了,他是个骗子,最精了。我一下觉得很没面子,赶忙让他再讲讲这几孔窑洞都住了谁。和那个老人的回答一比较,发现出入在于那个老人把自己家族里的堂兄弟也故意讲成亲兄弟的关系。我这下子学精了,把同学父母当成检验我了解到的材料是否可靠的当地文化代言人,毕竟他们比我熟悉这里。但是我尽量避免出现上述那种尴尬局面,人吃一堑要长一智,凡遇到侃侃而谈者,在回去汇报时都自己带上一个问号。但又出现意外。我在邻村北兴安入户调查时,有一户介绍说邻居就会看风水。我对这位姓宋的风水先生做了访谈。还看了他收藏的做风水仪式中需要用的咒语手抄本,当地挺有名的《谢土义经》。回来心里觉得这份材料非常珍贵。他讲风水理论头头是道。我觉得他真懂。不知在当地是否小有名气。回来一说,又傻眼了。“他懂什么,尽是骗人的。”但是,这一次同学的父母不能直接用风水术知识来帮我分辨宋乃月所讲内容的真真假假。他们的判断理由是:他是个不老实的农民,嘴皮子功夫比四肢强。他根本不懂风水,尽给人瞎看,看得不准,看得不灵。但是,这些都不能证明,当天宋给我提供的是假信息。这使我想到上次受骗的例子,即使那个老人的信息客观上的确是错误的,但是后来我发现他用“温良恭谦让”这样的字辈谱取名法编他所谓的家兄弟姓名,从这个意义上讲又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他熟悉当地文化。在宋乃月的这个例子上,我觉得先抛开是真是假的鉴定,最有价值的是同学的父母提供了当地人判断风水先生的水平是把技艺和人品联系起来考虑的例子,那么当地人都是这样判断的吗?我应设置几种获取这种判断表述(言语的、行为的、关系的)的调查方式?现有资料的疑点给我提供了哪些可假设的具体问题?总之,这次调查给我提供了一个研究风水习俗的新视角。

反观叙述的目标是撰写可靠的文本,这是形成学术资料文本的必要过程和科学保证。田野作业者要拿出合格的文本,就必须抱有一种自觉的学术意识和科学态度,既把文本当作文化,也把文化当作文本。他要摆脱个人的狭隘视野和功利心理,站在千姿百态争芳竞秀的人类文化的高度,去叙述本来不属于自己文化的他者文本。

反观叙述是田野作业者对个人田野工作的一次抽象化的认识活动。也许可以不无苛刻地说,从田野作业者走向田野起,他就一直在渴望和焦虑中看着对方,对方也在被人研究的疑问和焦虑中看着田野工作者,双方都处在情绪与理智交织的经历中,思考文化究竟为何物?反观叙述就是要求田野作业者把这些个人的情感活动和思想活动做概括和提升,从自己作为研究者的正确田野定位上,以合理的视角,把分析他者和分析自我的见解叙述出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