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现场叙述(第1页)
第一节现场叙述
田野工作者搜集任何田野资料都有模糊性,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田野作业本身是一种很生活化的学术工作,田野工作者是在生活化的语境下搜集到田野资料和形成资料文本的。田野工作者如果在叙述田野资料时,去掉了这一部分生活化的内容,他对资料文本的参与创造活动和双方的田野关系,就看不见了,资料的来源方式也就不说清楚了;二是田野资料本身也有其发生和传承的背景,如果田野工作者在叙述资料时,不交代这些有关的背景信息,他所熟悉的地方社会情况也就无法为外人所获知,应该交代的资料的上下文也就丢失了。从学术研究的需要看,缺乏对资料来源方式和资料背景的介绍,所建立起来的田野资料文本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田野工作者在介绍和分析资料时,首先进行现场叙述。它的内容包括:现场活动计划、现场访谈观察、现场随机分析、现场方法探索、现场联想和现场获得的其他资料记录等。
一、现场叙述的定义
田野作业的一个核心特征是现场性。它有三个要素:一是田野作业者要亲自到调查现场;二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工作;三是要与被田野作业者面对面地工作。现场叙述,指通过口头描述或文字描述的形式,恢复田野工作者从事资料搜集工作时的生活化语境,恢复这些资料赖以生存的独特文化环境,使别人同样能获得理解田野工作者叙述田野资料时的特殊意识,尽量减少对田野资料文本的模糊认识。
现场叙述在现场理论的框架指导下进行。现场理论由三部分构成:现场情境秩序、现场资料系统、现场文化描述,它是现代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的组成部分。
现场情境秩序。此指学者到达田野现场后,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它按照预设情境进入,并在调查中逐步调整,直至形成最佳适应性程序,最后写进田野调查报告中。如何确定情境的顺序,取决于田野作业者的专业训练基础,也决定于他对田野调查情境的认识程度和设计能力以及对文献与田野关系的阐释创造性。它能使田野资料获得应有的学术价值。现场情境的秩序不是固定的,但却是有规则的。田野作业者在把握宏观社会背景和微观个案关系时,它是理论框架,也是细节。它的方法包括:田野作业者使用的书本理论,已经掌握的理论,正在思考的理论,多学科的理论。在国际同行的学术圈内,现场情境顺序部分往往成为著名个案的描述内容,是民俗学新理论产生的依据。
现场资料系统。此指在田野调查情境中搜集获得的整体资料,包括:面对面的访谈资料集,民间保存的各类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信息资料,田野日志和田野调查资料集等。一般认为,田野调查以搜集文献缺乏记载的口头资料为主,实际上,在田野田野作业者的头脑中,应该存在着两个资料系统,一个是地方历史文献系统,一个是现场调查资料(包括口头资料)。现场资料系统的性质,正是两种文献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资料系统,而不是单一的资料系统。关于这个特征,我在《现代民俗学讲演录》中谈过“地方历史文献以文本的形式存在,有宗教史著述,地方史志、笔记杂纂和档案等。现场调查资料以人和物质化的两种形式存在,人指信仰者和相关人群的访谈资料,物质化的形式指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建筑、物品、空间和人文环境。在研究中,要注意保持两种资料系统各自的特点,也要进行综合的观察和思考”[3]。它的思考方法与现场理论的派生物,包括理论的着眼点、资料的疑点、分析的困惑、感兴趣的资料和难点、有价值含义的地方用语,对现场资料的随意性推理、假设推理和比较推理等。现场资料系统的功能有四个:一是指出他者资料本身的民俗志环境,这是田野作业者做理论的基本依据,能给出现场资料的上下文;二是让田野作业者自己所熟悉的调查点情况能为外人所知;三是传达现场资料的独特地方意识和民俗类型异同点,促进现场资料的文化化;四是说明田野作业者确实参加了现场资料文本的调查与创造活动,并能说明现场资料的范围和局限,这能促进现场资料的学术化。
现场文化深描。此指调查者进入田野后,采用价值中断的办法,从现实日常实际出发,对历经战争、历史变迁和社会动**所仍保存和利用的民间平面资料或实物资料,加以搜集,在此基础上,考察民众的精神世界、组织行为和物质文化的关系。调查者要把民间资料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不统一的动态系统,而不是被文字和制度固定下来的静态系统。在动态系统中,发现从前意想不到的东西,指出调查对象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现场文化描述的方法包括:田野作业者正在进行的方法,已经尝试的方法。失败的方法,成功的方法。被补充和发展的方法。其他准备借鉴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模式,方法的差异性。现场文化描述有助于开阔田野作业者的视角,帮助他们走进民众的精神世界。它还能揭示一条规则,就是民俗的生命力在于它与日常行为紧密接触,具有现实功能。没有现实功能而只有传统功能的民俗就会“老死”,或者成为博物馆中的文物,中看不中用。
二、现场活动计划
现场叙述的第一条,是提供调查计划表,包括调查组成员、调查时间地点和主要工作内容。另外,还应说明田野小组的分工和研究方向的分配等。
(一)调查计划表
例一
2000年农村水资源管理调查山西、陕西点调查计划
调查组成员:张太英(农业部)、董晓萍、庞建春、金镐杰(北师大)
调查时间:2000年8月11日—8月20日
调查计划的初步安排:
(一)山西部分
8月11日乘605次快客由北京西站出发,晚20:43分开车。
①分头集合
29:00~9:30工作预备会
8月12日早9:10分抵达山西霍州市
①安排住宿
②与市农业部门领导见面介绍意图
③农业部门座谈会
④文化局座谈会
⑤访问县志办
⑥到当地新华书店买书地方文化资料
⑦与阎家庄乡联系并争取见到郝继宏
8月13日
①阎家庄乡郝继宏访谈
②通知四社五村组织
③义旺村访谈
8月14—15日四社五村网络访谈(访谈人数、年龄范围、身份范围)
①老大老二访谈
②帮社访谈
③碑文拍照
④四社五村示意图
8月16日通利渠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