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当代民俗学田野作业理论的发展(第4页)
[88]此处英文原著注:如“乱弹”剧本《大香山》,龙彼得(VanderLoon)教授惠示此剧地方手抄本的一个衍本;据说台南赤崁楼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是超度饿鬼的盂兰盆法会的**)均搬演此剧。
[89][英]杜德桥(GlenDudbridge):《妙善传说》,中译本,李文彬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0:78。
[90][英]杜德桥(GlenDudbridge):《妙善传说》,中译本,李文彬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0:79。
[91][德]艾伯华(WolframEberhard):《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译本,燕生、周祖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85~287。中译本的此类型标题译为《千金小姐嫁乞丐》。
[92][英]杜德桥(GlenDudbridge):《妙善传说》,中译本,李文彬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0:96。
[93][英]杜德桥(GlenDudbridge):《妙善传说》,中译本,李文彬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0:90。
[94][英]杜德桥(GlenDudbridge):《妙善传说》,中译本,李文彬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0:128。
[95][英]杜德桥(GlenDudbridge):《妙善传说》,中译本,李文彬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0:123~124。
[96][英]杜德桥(GlenDudbridge):《妙善传说》,中译本,李文彬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0:20。
[97][英]杜德桥(GlenDudbridge):《妙善传说》,中译本,李文彬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0:20,82,96。
[98][英]杜德桥(GlenDudbridge):《妙善传说》,中译本,李文彬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0:82。
[99][英]杜德桥(GlenDudbridge):《妙善传说》,中译本,李文彬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0:102。
[100]作者在原文中提到所选印度故事有此类故事的共同特质,艾伯华“为另外那组中国民间故事所作的概述与此无甚差异,虽然其中有些成分的称呼不同(‘富人’而非‘国王’;‘命运’而非个人之决定说)。即使在这些不同点上,中、印两组中的各种故事亦有互补有无之处”。作者指出印度故事与妙善传说更相像,中国故事已向世俗化变异。但核心情节一致,说明同一类型的故事。参见[英]杜德桥(GlenDudbridge):《妙善传说》,中译本,李文彬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0:96~97。
[101]参见[英]杜德桥(GlenDudbridge):《唐代文献中的宗教文化研究:问题与历程》,香港《中国宗教、转变与现代社会的启迪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0,董晓萍译,原载《文史知识》,2003(3):11~19,《文史知识》,2003(4):13~23。作者在此文中,进一步发展了本书的思想,其中谈到中印佛教文化传播史的研究细节问题。
[102]如马若孟(RamonMyers)在70年代对华北农村经济的研究中,已涉及这个问题。详见RamoheesePeasantEy:AgricuralDevelopmentinandHebeiandShantung,1890—1949。Cambridge:HarvardUyPress,1970。
[103]PhilipHuaEyandSogeinNorthford:StanfordUyPress,1985。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的相关研究成果,另见PrasenjitDuara,Culture,Power,ae:RuralNortha,1900—1949。Stanford:StanfordUyPress。1988。OdoriobilizingtheMssses:Buildiioanford:StanfordUyPress,1994。
[104]JamesCliffeeE。MargCulture,Berkeley:UyofiaPress,1986。p。32。
[105]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6。劳格文主编,杨彦杰编:《闽西的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7。劳格文主编,杨彦杰编:《汀州府的宗族庙会与经济》,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8。
[106]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6:305。
[107]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6:2~3。
[108]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汀州府的宗族庙会与经济》,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8:63。
[109]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汀州府的宗族庙会与经济》,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8:61。
[110]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6:3。
[111]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6。9。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汀州府的宗族庙会与经济》,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8:218。
[112]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汀州府的宗族庙会与经济》,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8:169。
[113]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汀州府的宗族庙会与经济》,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8:127,151。
[114]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6:157。
[115]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6:49。
[117]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闽西的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7:79,233。
[118]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6:116。
[119]劳格文主编,杨彦杰著:《闽西的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7:44。
[120]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希山书藏,1933,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再版。另外,这方面的资料可参见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光绪十七年,1891)卷一《山歌》,他采集了故乡梅县的山歌15首,在这里收入9首。钟敬文:《客音情歌集》,北新书局,1927。另外,1984年以来,中国还开展了新编地方志和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编纂工作,其中,在福建省新方志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也收入了客家传统社会的资料,如《永定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3;《武平县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连城县志》,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清流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长汀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宁化县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福建省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搜集整理资料,由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总办公室提供。
[121]谢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4~40。
[122]Valk,ülo(2010)。NarrativesaempleLegendsinVernacularReligionofAssam。Valk,ülo。(2009)。ActsofDeitiesorAen?KarmaandCausalityintheFolkLegendsofTamilhinkingReligioninIndiaⅡ;NewDelhi,India;pp。10-13January2009。NewDelhi:2009,p。48。Valk,ülo(2009)。HowtoIaalHouseholdDeity?LegendsaboutUThlenamongtheKhasiPeopleiIndia(经请教印度文化研究专家王邦维教授,“Khasi”和“UThlen”尚无中文译法,故在此按英文原意中的印度东北部部族民间信仰做了意译,并遵照田野作业原则保留原题目中的这两个当地部族用语。)InSymposium“StoriesaboutIndiaandIndianStories:ExpressivedtheEuropeaanding”。AbstraiversityofTartu,Estonia,May15-16,2009:Symposium,StoriesaboutIndiaandIndianStories:ExpressivedtheEuropeaandionia;May15-16,2009,pp。23-24。Valk,ülo。(2008)。NotesonAssamesePladianFolklife,pp。31,10-13。Valk,ülo。(2ersandMagiayoualizingtheBeliefLegendsofAssam。InTimeofDee,TimeofHope。Stific,Cultural,andPolitigagemeudyirammeandAbstracts。pp:7-11。09。08。2008,p。124。Valk,ülo。;Lourdusamy,S。(2007)。VillageDeitiesofTamilNaduinMythsaheNarratedExperienAsiaudies,66(1-2),pp。179-199。Valk,ülo。(2007)。EyesofLegend:ThoughtsaboutGenresofBelief。InIndianFolklife,pp。25,12-14。Valk,ülo。(2003)。ThemazeoffantasyinTamilfolktales。InAsiaudies,62(2),pp。352-354。Valk,ülo。(2003)。Moralfiilfolktalesfromoraltradition。InAsiaudies,62(1),pp。177-178。Valk,ülo。(1999)。SomeRemarksooftheDeadinporaryIndia:Afterlifein“Scriptual”andPopularHinduism。43(1-2),pp。163-174。Valk,ülo。(1998)。FolkloreinModernIndia。InISFNRXIthgressPapers,Vol。3。(toim。JawaharlalHandoo);JournalofFolkloreResearotes:。indiana。edu~jofrbookhandoo。html:Mysore,India:Mysore:stituteofIndianLanguages,1998,p。232。
[124]在此文中,“塔尔图大学大学民俗学系”是通用的简称,全称应为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爱沙尼亚语言文学和比较民俗学系(DepartmeonianandparativeFolklore,UyofTartu)。
[125]LauriHoimonenandMich,TheGreatBear:aThematithologyofOralPoetryintheFinnuages,poemstrahBosley,Helsinki,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