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间经卷的信仰与民间文艺表演(第5页)
[9]仅举一例。司、孙两姓在马街村都很有势力。但两姓仍然在掌握马街书会的管理权上彼此较劲。获得书会管理权的一方,会扩大在村民中的影响,也会被远近而来的大量艺人认为是家族实力的象征。可见村落家族也要依靠书会提高声望,而不是相反。
[10]在马街书会的起源传说中,纪念马德平说,见北师大函授学员纪云清在家乡的搜集资料。调查时间:1994年1~2月。另见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编辑部编印:《河南曲艺志史资料汇编》第一辑,1988:57~67;纪念张公说,见宝丰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民间文学集成》(县卷资料本),油印本,内部资料,1987:65~67;纪念火神阏伯说,见孙清、司连升搜集整理:《马街书会渊源考》,原载《马街书会会刊》,1998年2月9日第2版。
[11](河南)汝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汝州市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143。
[12]讲唱者:孙桂兰,经师,女,不识字、农民,宝丰县杨庄镇人。唱词有木刻本,这段唱词在该本第9~13页。搜集者:董晓萍,搜集地点:马街书会火神庙前,搜集时间:1998年2月9日。
[13]这个字辈谱经过北师大函授学员、宝丰人纪云清和河南人民出版社任骋分别调查所得。后来我们又做了个案访谈。经考查,这个字辈谱主要来源于王树德。王树德,男,1918年生,不识字,郏县薛店镇谢庄村人,从十五六岁起开始学说书。曾拜开封人郭元福为师,是开封说书行第19代弟子。访谈人:董晓萍,访谈时间:1997年2月19日。
[14]乾道、坤道的说法,见叶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叶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540。另见鲁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鲁山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714。
[15]访谈人:董晓萍,访谈时间:1998年2月7日,访谈地点:郏县薛店镇谢庄村王树德家。
[16]十种异式见《马街书会会刊》,1998年2月9日第2版。内部资料。
[17]张三丰在宝丰香山寺活动的资料,详见《鲁山县志》第806页:“清嘉庆《鲁山县志》载:‘元《香山寺碑》:鲁山县西,十里保东婆娑店,有下院天宁观音禅寺。(案)《碑》称本寺前住持僧松月长老,照依绍圣四年公据四至碑文,盖北寺。自宋已为名刹。原址久湮,旧志失载’。今发现此庙院遗址,规模之大,世传为祖师庙,张三丰曾在此,后入武当。……民国后,庙院被毁,道教分裂成若干小群体,其活动逐渐减弱。今道教活动场所已不存在,但信仰者颇多”。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鲁山县志》,1994:806。
[18]参见马西沙等著:《中国民间宗教史》,引《宋会要辑稿》刑法二,禁约载大观二年(1108)信阳君言:“契勘夜聚晓散,传习妖教及集经社、香会之人,若与男女杂处,自合依条断遣外,若偶有妇女杂处者,即未有专法。”马西沙认为,信阳地区邻近陈州(今河南淮阳),五代、宋时为北方摩尼教活动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56~157。张广达也有类似看法,详见张广达:《祆教对唐代中国之影响三例》,《法国汉学》第一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46~147。
[19]李敬民:《浅议豫南“岔灯”的民俗意义》,手抄稿,1999年12月29日:6~14。
[20]《灶王经》《十个弥陀经》,手抄本,保存者:耿秀英,女,家务,小学文化,62岁。搜集人:董晓萍,搜集时间:1995年12月2日,搜集地点:河南开封市顺河区铁塔大街26号。
[21]关于周口一带香会妇女至今保留的正月“坐庙”习俗,参加周口地区师范学院张翠玲副教授的调查报告《女娲城调查报告》,原载《民俗研究》,1996(2、3)。
[22](河南)宝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宝丰县志》:(女香客)“每月初一、十五结集于香山寺,名曰‘龙花会’(亦称‘香火会’)。担为竹木质,缠以布条,两端系以花绣球、花篮作经担。其间,若有人说:‘姐妹们,咱们欢乐欢乐?’众人便应:‘好,欢乐就欢乐’,即挑起经担,翩翩起舞。无经担者,或持木鱼或持铜钵击节伴奏;无木鱼铜钵者,击竹板原地作舞姿配合。起舞时,边歌边舞,人数不限,乐器伴奏,列队四行,作斜‘8’字穿插,一手扶担,一手摇摆,有跑,有跳,进退自如,一人领唱,众人应和,节奏欢快而富有情趣”。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649。
[23]被访谈人:索辛酉,男,66岁,河南灵宝市尹庄镇人,小学文化,农民。访谈者:董晓萍,访谈时间:1995年12月3日,访谈地点:河南灵宝尹庄镇西车村。
[24][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中译本,周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
[25]讲唱者:姚秀珍,经师,女,1943年生,小学文化,鲁山县人。讲唱时间:1998年2月9日,讲唱地点:马街村火神庙前。搜集者:董晓萍。
[26]马街火神社的“佛香头”,女,1921年生,不识字,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书会期间在火神庙内值班,主持说书艺人的许愿、还愿仪式。平时每月初一、十五来庙里上香,但本人不会说书。
[27]搜集人:李敬民,男,39岁,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搜集地点:河南固始县。搜集时间:1986年8月。关于这一带流行灯经,又称灯歌,另见平顶山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顶山市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158。宝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宝丰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649。
[28]《莲花经》资料的来源,演唱者:朱张氏,搜集者:张镇,搜集时间:1989年5月20日,搜集地点:河南杞县柿园朱营村。杜绪昌主编:《开封歌谣谚语集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70。
[29](河南)宝丰县文化局编印《宝丰文化志》打印本,内部资料,1990:271~272。另见《(宝丰)民间文学集成》(县卷资料本),83~84。
[30]另见《(宝丰)民间文学集成》(县卷资料本)第82页。
[31](河南宝丰)民间文学集成》(县卷资料本)第87页。参见《(周口地区)商水县志》,民国七年刻本。另见拙著《民俗学导游》引张翠玲搜集的求雨经,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80。
[32](河南)平顶山地方志编委会编:《平顶山市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1158。宝丰县地方志编委会编:《宝丰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650~651。
[33]“三皇爷”,(河南)鲁山县地方志编委会编:《鲁山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714。
[34][日]饭岛吉晴:《灶神与厕神——异界与此界的接境》,人文书院,1986。民间传说讲灶王是有缺陷的人,杜绪昌主编:《开封民间故事集成》,故事说:(老百姓)“希望他能忘掉人间的一些失礼事,多为人们在玉帝面前添些好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316。
[35]另有此类民间传说,杜绪昌主编:《开封民间故事集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321~324。
[36]讲唱人:段成富,男,61岁,退休工人,小学文化、讲唱地点:马街书会,讲唱时间:1997年2月12日。搜集人:董晓萍。
[37]搜集人:李敬民,男,39岁,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搜集地点:河南固始,搜集时间:1986年8月。
[38]讲述人:刘岩,男73岁,识字。搜集人:高木立子,搜集时间:1996年10月,搜集地点:河南西华县逍遥镇,
[39]演唱者:苗树发,搜集人:李敬民,男,39岁,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搜集地点:河南固始蒋集,搜集时间:1986年8月。
[40]参见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58。
[41]《觉海慈航》,搜集者:董晓萍,搜集地点:河南宝丰县马街广严禅寺内,搜集时间:1998年2月7日。
[42]讲唱者:徐九才,男,初中,河南宝丰县文化局干部,出身说书艺人。搜集人:董晓萍,搜集时间:1998年2月8日,搜集地点:宝丰县文化局。
[43]参见董晓萍:《民间记录中的僧道度劫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5)。
[44]王树德就是一个例子。新中国成立后,王经过扫盲,可以粗识文字,能够进行比较初步的曲艺创作,还多次获奖,受到政府的鼓励。另外,新中国成立后从政府角度扶植说书艺人的,宝丰县地方志编委会编:《宝丰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669。参见襄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襄城县志》,其中特别提到“县文化馆定期举办说唱艺人培训班,聘请外地知名老艺人任教”。内部资料,199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