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听话(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2]田野调查人:祝秀丽,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4月10日。

[23][美]尤金·N。科恩、爱德华·埃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中译本,李富强编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5~16。

[24]田野调查人:李美,广西民族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2000级在职硕士研究生,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4月2日。

[25]田野调查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霞,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4月16日。

[26]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326。

[27]露丝·比哈尔(RuthBehar):《翻译文化的女人》(TranslatedWomen),美国灯塔出版社,1994。

[28][美]尤金·N。科恩、爱德华·埃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中译本,李富强编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6~7。

[29][美]尤金·N。科恩、爱德华·埃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中译本,李富强编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7。

[30][美]尤金·N。科恩、爱德华·埃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中译本,李富强编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35。

[31]ElizabethChiseri-Strateraein,FieldWandWritingResearch,UpperSaddleRever,iceHall,1997。“读者”“文本”和“作者”的比喻,出自该著。原著主要指文本分析,适合文学系的学生阅读。国内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也大多来自中文系,因此我借用了这个表达式阐述田野经验,希望易于理解。

[32][美]尤金·N。科恩、爱德华·埃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中译本,李富强编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20。

[33][美]尤金·N。科恩、爱德华·埃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中译本,李富强编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20。

[34][美]尤金·N。科恩、爱德华·埃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中译本,李富强编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1。

[35]BronislawMalinonautsoftherinted,on。1961。Illinois:ress。Inc,1984。p。7。

[36][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AlbertB。llord):《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纳吉等《再版序言》,3~4,17。

[37]田野调查人:李亚妮,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4月19日。

[38]田野调查人:徐芳,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4月20日。

[40]田野调查人:尹虎彬,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5月1日。

[41]田野调查人:李鹤,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4月20日。

[42]田野调查人:王晓莉,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5月12日。

[43]田野调查人:李美,广西民族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2000级在职硕士研究生,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5月18日。

[44]关于“固定位”“主体位”和“修辞位”三个术语的提法,参见ElizabethChiseri-Strateraein,FieldwandWritingResearch,UpperSaddleRiver,iceHall,1997。本节在定位理论方面,得益于Boein教授的启发,并借鉴了这三个术语,特此说明。但本节在对该术语的理解上,特别是在结合中国民俗学的实际,对田野定位整体理论与方法的学说构架和阐释上,主要论述了作者的一些看法。

[45]童庆炳:《苦日子甜日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0~23。

[46]童庆炳:《苦日子甜日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1。

[47]童庆炳:《苦日子甜日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0~23。

[48]童庆炳:《苦日子甜日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3。

[49]ElizabethChiseri-Strateraein,FieldwandWritingResearch,UpperSaddleRiver,iceHall,1997。p。16。

[5eertz,DeepPlay:heBalineseCoTheIionofCultures,BasicBooks,1973。pp。412,414-416。

[51]调查人:赵宗福,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6月2日。

[52]调查人:陈金文,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5月23日。

[53]观察人:赵晓双,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5月7日。

[54]访谈人:尹虎彬,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6月23日。

[55]观察人:庞建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观察地点:北京科技大学家属区院内,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6月25日。

[56]观察人:李鹤,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撰写田野报告时间:2001年6月25日。

[57]以下的部分“听话”词语,是在Boein教授学习时,按照她教给我们的办法分类的,回国后,根据我在田野工作中的思考,对原有的分类做了部分调整,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分类。参见ElizabethChiseri-Strateraein,FieldwandWritingResearch,UpperSaddleRiver,iceHall,1997。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