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现场访谈(第4页)
(访谈技术分析:被访谈人开始了另一个话题。他们通过提出“你们就闲聊呀”的假问题,转向文化行为分析。被访谈人也无恋战之心,从谈闲聊观念转而谈起闲聊行为。她把聊天群体分为三组:多对多组、多对一组和两人组。被访谈人的分类方法反映了局内观。不同的组就是不同的对话空间,有了这些空间,发展多了,就能生出流行文化的地盘。)
问:进入聊天室有规矩吗?
答:也没什么规矩,关键是要注册。注册几要素:昵称、来自何处、性别、年龄等。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认为李鹤“分组”一事比较重要,想要进一步引申下去。在这种访谈中,他们联想到了禁忌、规矩、规定之类,有了这些核心行为,才能建立起行为的秩序,才有社会。在田野工作者的访谈中,这种方法,是通过核心行为进行文化分析的方法,按此操作,也是一种“挂文化”。被访谈人起初表示不接受“规矩”的说法,仍在按自己的思路谈青年网民的内部行为方式,说是要“注册”。)
问:聊的时候有什么规矩吗,不少人讲脏话怎么办?
答:也没什么规矩,如果有人讲脏话,在公共聊天室:有专门的网管人员将他踢出去。但实际上是不受控的,换个注册号又可以登录。oicq里有黑名单。其实你可以选择聊天伙伴,谈得没趣的人根本没有人理。有趣合心意的才成为好友。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发现李鹤的谈话中透露了发展聊友亲密关系的“小秘密”。这对于两个缺乏上网聊天经历的访谈人来说,无疑是不交学费的网术课,本来是非常有兴趣听下去的。但为了集中探讨理论假设的正误,他们还是克制了自己,并提醒被访谈人暂时打住,和他们一起集中讨论“规矩”的问题,不再打岔。这时通过被访谈人的回答可见,规矩是有的,即不许说脏话,但有时这一伦理原则行不通,有人会利用高科技手段钻空子,通过换一个注册号的办法摆脱监视。李鹤又说了一个消息引起了访谈人的兴趣,即网友之被淘汰,取决于知识面和语言质量,这是素质的天然竞争,而不能只靠制度的淘汰。)
问:好友就是好朋友吗?怎么找到网上聊天好友呢?
答:现实中寻找好朋友和网上找朋友有区别:现实中是随着交往的深入,逐渐把陌生人转化为好友,在网上则是一开始就把对方设定为好友再开始交谈的。
设定好友的方式主要是看个人资料,主要是看昵称、性别、年龄、个人说明。另外就是看聊天有趣。当然,不同人不同标准。
(访谈技术分析:被访谈人提到网友中有“好友”的概念,又是一个局内词,访谈人抓住这一线索,继续询问上网聊天群体的范围。到此为止,访谈人对这一问题的提问,从网友中的大学生群体开始,到社会群体,再到网上的分组群体,再到网上虚拟的“好友”群体,总之从熟人到生人,从见过面的人到虚拟的人,已能通过谈话资料,构建出一个青年聊天群体的巨网,说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有点过分的。他们忽然产生了一个灵感,这个群体的渴望聊天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呢?这个动机能用寻找“有趣”或“无趣”代表吗?)
问:你们有特别的聊天用语吗?也有有趣和没趣的区别吗?
答:有。有表情代码,如):表示微笑,(:表示难过等。流行用语,如:“88”表示再见,“55”表示哭。至于有趣没趣,要看对方是不是有个性、与流行文化合拍。不同年龄层接受了不同的流行文化,所以表现也不同,比如:昵称叫“东方不败”的人接受的是金庸的武侠文化,而叫“蜡笔小新”的接受的是日本卡通文化;聊天时经常引用周星驰电影对白的人必然喜欢和接受相同文化的人聊天。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发现青年人网上聊天的旨趣是明显存在的,主要是追逐流行文化。通过这一自我时髦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实现个人心理的社会化,摆脱成长的烦恼。
被访谈人也有一定的分析力,指出要求社会化的青年在年龄幅度上分布很广,几乎了覆盖了少年和青年的各个年龄组,在这种情况下,志趣相投,便成了他们相互交往的唯一心理共通点和愿意为别人付出的条件。)
问:通过网上聊天真的能交朋友吗?
答:交友是网上聊天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有真交朋友的,还有发展网恋的。但是,大多数年轻人只是对新生事物的追求,满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获得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对本次访谈得到的认识需要再确认一次。被访谈人的回答也很漂亮,两者的看法是吻合的。被访谈人还比较深入地概括了现代青年网民希望获得个性自由发展的时代特点。)
问:听你的介绍,我对网上聊天不那么陌生了,它是当代年轻人营造的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对话空间,看似虚拟,但离现实并不那么遥远。它成为很多年轻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并且是心灵成长期间的重要现象。它和我所经历时代的流行主题很不一样,但是年轻人追求新生事物的心是一致的。非常感谢你的介绍。
答:我发现随着自己心理的成熟,与热衷于网上聊天的更年轻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可能这种以斗嘴、闲聊为特点的网上聊天,正是年轻人心理不成熟的写照。也感谢你给我一次思考的机会。
(访谈技术分析:这是谈话收尾的一种模式,访谈人在结束工作时要做三件事,一是描述谈话全文,二是向被访谈人表示感谢,对被访谈人的合作表示满意和称赞,三是耐心地倾听被访谈人结束语,始终贯彻田野作业的伦理原则,保持双方的田野关系。)
在以上访谈中,访谈人运用了结构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结构人类学注重文化语法分析,历史人类学注重间断性文化成分的分析,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田野访谈,在实际操作上,即分析文化语法和横向断代文化史。这一方法成立的前提是科技现象的人文性可以通过访谈获知。在现代信息社会,由于电脑的普及,中国人增加了许多新的公众社会空间。这一空间具有强大的自吸引性,把原属私人空间的家庭活动、社交活动、熟人活动和隐私活动,和原属大众文化的卡通电影、武侠小说、科普读物和电脑用语等,都统统地吸引自己的地盘上来,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加以搅拌和赋形,生产出大量新奇古怪的现代事物。中国的孤独而幸福的独生子女群体成为这些现代事物的青少年访问者。他们离开自己的充满溺爱的私人空间,睁大了一双好奇的眼睛,到这一新的社会空间里做客。两个空间的区别是,私人空间是传统的秩序空间,社会契约有约在先,谁是谁,谁找谁,谁和谁的合作大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彼此都知道。新的社会空间是现代的技术空间,访问群体的社会关系是虚拟的,双方对面不相识。INTER成了织网的工具,在网友登录后,它既是畅情快意直达目标的高速公路,也是隔心守密、洗劫而去的蒙面大盗,自由度和刺激性都很强,适合社会各阶层的用户使用。这种科技空间,还将个人主义转化为合理的社会行为,鼓励私人空间与公众空间的任意打通和自由来往,尤其为承受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的现代人所喜爱,也包括了经历着成长的烦恼的青少年。但是,网友的人际关系是虚构的和流动的,与以往田野工作者所调查的血缘和地缘社会的真实而稳定的人际关系不同,所以它的自身特点也必须为田野工作者所注意。其主要特点是在心理上排斥历史背景和传统的标准化认同,在技术上支持即时建交和即兴交谈,所谓“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有趣合意即为好友”。以青少年为例,这样形成的网友群体就是横向的,一块地盘和一块地盘之间缺乏联系的平行文化组。平行线之间同样存在着深刻的文化联系,就是彼此惯用的词语和相应的观念。惯用词语的叠合处为断代文化,观念类型的冲突处为人际关系分层点。这对心存反抗的青少年网友来说是十分矛盾的,他们既要向外界社会发展,又要看守个人的阵地不被外界骚扰,这是他们不可克服的矛盾。田野工作者正要利用这对矛盾工作,即从青少年网友的进退活动中,发现其民族文化基础和现实文化地位。访谈人将这一视角和方法应用于搜集和分析QICQ虚拟网上聊天室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获得了许多局内知识,为今后的田野研究打下了基础。
例二,关于列车员值勤的访谈[4]
理论假设:车厢社会是一个制度社会与民俗社会的结合体。
田野访谈小组成员:赵宗福,在北京读书,已婚,家住青海,有长年坐火车的经历。张霞,在北京读书,未婚,家住四川,有多次坐火车回家探亲的经历。赵晓双,未婚,在北京读书,家在山西,利用五一放假期间乘车回家的机会,观察了所在车厢列车员的值勤工作全过程,并与列车员进行了现场访谈。
问:听说五一节你是坐火车回家和返校的,是吗?
答:我回去坐的是从北京开往太原的k××次硬座,返校的时候坐的是从运城开往北京的另一列k××次硬座。两次都是特快夜间车。我调查的列车员叫万健,还访问了他的几个同事。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预先已知道赵晓双做了调查列车员的双窗口的作业,便由此引入话题。被访谈人的回答,说明了调查的时间、地点和对象)
问:根据你的调查,列车员是如何为乘客提供服务的呢?
答:我看到万健给旅客倒水,扫地,解答乘客的问题。有的乘客问几点钟到什么地方,他都能很快又很准确地回答出来。另外,我还看到列车员查票。总之,我觉得他们要做的事挺多的。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开始进入第一个关系组的问题,即从列车员和乘客之间入手,了解被访谈人对列车员服务规范的观察和描述,如查票、报站等。访谈人根据自己乘车的经验知道,这些都是列车员的基本职责,即列车管理制度规定范围内的工作。所以通过被访谈人的叙述,其实还引出了列车员与制度互动的另一组关系。但他们不能肯定被访谈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故暂时按下不表,以免打岔,分散被访谈人的注意力。)
问:那么旅客能主动地配合吗?
答:我从北京回去的时候车上的人比较少,列车员扫地比较方便,扫到哪一位乘客跟前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让开。返校时坐的车上人比较多,过道里站了许多人,列车员扫地很不方便。所以他只好分开扫,先清扫过道,然后再清扫座位下面垃圾,收拾小桌上的废弃杂物。我看到列车员拿着塑料袋走到乘客跟前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地把小桌上的废弃品扔到塑料袋里。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转向乘客的角度提问,观察被访谈人是否从这个角度调查了他们列车员工作的反应。从回答看,被访谈人已注意到这一点,并搜集了资料。访谈人认为,至此为止,双方都从列车员和乘客两个角度都对这一关系组做了考察,访谈已经比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