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现场叙述(第4页)
14。万盛渠碑(白说,碑不存。)
15。子玉桥碑(白说,碑不存。)
16。分水桥竣工晓谕碑
17。正阳渠记事碑
18。安党渠碑记
19。安党渠议买腰节出土地叁段石刻
20。周家渠“渠记”(白说,是私渠。“渠记”的引号为白原抄文。)
另存附录两种,目录如下:
1。陕西省水利局温泉、石川河水利调查报告(1935年)
2。富平县温泉河各渠用水规约(1935年。白说,明代以后在石川河口有20多条水渠,50年代以后皆不存。)
白先生,陕西泾阳县永乐镇人。1956年从某水利专科学校农田水利专业毕业,分配到安徽工作。1958年在安徽被打成右派,遣返陕西老家劳动改造。1978年平反,到泾阳县水利局工作。1996年退休,复职上岗不到20年。曾编写《泾阳水利志》。他对我们说,这些年,泾阳县水利局也来过一些大学生,有的还有第一流的脑袋,但都走了,留下的都是二三流的人和关系户。他说话,一次下来,就能看出不是商人,也当不了官,有点古怪,可能是年轻时当右派受了刺激。但真是个好人,有才学、肯钻研、又耿直。他对管辖过的水利工程十分熟悉,跑遍了家乡的所有沟沟渠渠,可以说问啥有啥。笔头子也勤快,写了不少手稿。一说到“水”话就特别多。在这次中法合作项目中,他发掘陕西泾阳水利史资料出了大力。我们都叫他老白。
富平碑文是老白从富平县水利局原《水利志》编纂人员老赵生前留下的水利志档案里抄来的,文字内容很有价值。他后来又了解到这些碑文有拓片,被保存在县水利局下属的一个水管站里,管档案的女士姓周,便与小周联系看拓片。但小周则非要局长批条不可,老白始终过不了局长这一关,也就没看到拓片,不能核实所抄的文字,因此影响了这些资料的投入使用。我们此行算是陪他走麦城。
老白心疼死这批资料,希望救援一到,马到成功。然秀才心痴,却还要遵守田野作业的规矩,即争取本地人的合作。谁知这话说给老白听,他有点委屈,他说他也是本地人,不过是小知识分子。他想不到本地人与本地人的认识能有这么大的差距,但现在对方就是卡他的脖子,他也没咒儿念,只能跟着我们走。
其实老白的抄件有的已被地方志记载过,能证明此历史上实有其碑,并公开发表,可以使用。但绝大多数碑都是那位老赵近年新抄的,没有发表。老白再抄老赵的,过了二道手,准确性如何,不核查原件是无法得知的。另外这些碑文的搜集地点和民间使用情况也不知道,这就与我们的研究目标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把缺乏上下文的水利碑毋宁看成字帖,因为它不能成为研究民间社会水管理的合格学术资料。
我们此行的主要目标是主管此事的李局长。找到他,说明学术目的,征得同意,与他主管的地方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是田野工作的必要原则。特别是在对方脑袋里的“弦”已经绷紧的情况下,更要主动地去沟通,消除对方的误解,才能开展下一步工作,不然决不能强求。当然老白抄的石碑原件是民间散存的,不是国管文物,这是我们可以搜集的前提。但既然它们在事实上已归本地部门管理,那就要征求对方的同意。如果经过协商,对方仍坚持不合作,那么再好的资料也要放弃。二进宫的效果没准更坏,明天的事,难说。
次日国庆节,上午10点到达富平县水利局。灌溉股的车先生负责接待。听说我们的来意,看了介绍信后,他马上打电话与办公室主任王晓东。王晓东闻讯,又马上与我们的“目标”李局长联系,结果我们被告知李夫妻二人进城“洗澡”去了。这条消息的含义是李局长已携妻驱车140公里到西安城里去“洗澡”,我们有可能是空跑。然而,局长以洗澡当过节,这还是我们这个“水”项目组下乡两年来第一次听到的新思路,大家都感到新鲜极了,人人都抱着见李一面的希望。小王主动配合,不断地打李的手机,李一直不开机,后来李打开了手机,又在电话的那一头说不同意,态度很不耐烦,好像还在洗澡。小王让我们找县政府撑腰,我们就去找县政府。县政府办公厅给李往西安打电话,李仍然拒绝。后来县委副书记给李往西安打电话,依旧未果。我们就坐在李的挂满锦旗与奖状的办公室里等,梦想着他回心转意。小王很沮丧,说弄不明白李是怎么回事。这些碑文资料是民间的,富平自己搞不了,又不许别人碰,真是怪事。他还提到,不少“老水利”都去世了,这项工作应抓紧。他说他父亲也参加了撰写《富平水利志》的工作。他一边跟我们聊,一边还在不断地与县政府联系,我们都很感动。到12:40分,我们知道失败了。李某还是不同意,夫妻俩也一直待在西安洗澡。我们足足等了他两个半小时,而他从西安开车回来只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他要是想回来早就回来了。面临失败,老白不再像原来那么急躁了,他开始和我们一起总结失利的原因,知道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恪守田野作业的合作原则。
访谈人:董晓萍、蓝克利、张太英、白先生
现场描述:董晓萍
(六)其他随看随记的资料
例八
往返跟踪社火队时的随记资料
1999年正月十六,我们第二次跟踪调查兴隆社火队。这天他们到吉元村演出。吉元小学在汇奇公司斜对过。小学院内有风雨操场,操场西面有戏台。南面是一座新建的三层教学楼,是李尧定捐资修建的。楼外表呈工字型,白瓷砖镶面,从外表看,像一座正规的城市小学。楼内的装修刚竣工,教学器材还未搬进去,但据李尧定说,不久就能安顿好。寒假一过,小学生们就能进新楼上课了。小学的北面有月亮门,门内是吉元村村委会。月亮门外,也有一片空地,是属于村委会的,村民们来来往往。兴隆社火队就在这里耍社火,围观者数百。在小学校里面的戏台上,由吉元村委会组织的村民自娱自乐唱戏活动也在同时进行,台下早早地坐满了村民观众,多数是老年人,妇女居多,人数也可达六七百。中、青年人里外跑,串来串去,一会儿看耍社火,一会儿看戏,两边看表演。整个院子里锣鼓喧天,大喇叭里播放着村民联欢嘹亮而婉转的唱戏声,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们在戏台的后台看见村民演员手里有一张“自制”节目单,就随手把它抄了下来,顺便对节目单上的表演人做了简单的访谈,在以便了解村民风俗的整体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吉元村民元宵佳节戏曲晚会”节目单与登台表演的村民学戏自述随记
许玉凤,女,40岁,初中,吉元五组,节目:秦腔[书房](“三滴血”),自学。
武文利,女,41岁,初中,吉元九组,节目:秦腔[探窑],自学。
薛桂贤,女,56岁,小学,吉元七组,节目:秦腔[斩秦英],县剧团退休演员。
何长江,男,46岁,高小,吉元三组,节目:秦腔[赶坡](选段),自学。
任月珍,女,54岁,小学,吉元一组,节目:秦腔[三击掌],自学。
刘彩侠,女,52岁,小学,吉元二组,节目:秦腔[赶坡](选段),跟老人学。
李雪琴,女,40岁,小学,吉元九组,节目:秦腔[西湖山水],跟磁带学。
薛桂贤,女,56岁,小学,吉元七组,节目:秦腔[杀生],县剧团退休演员。
王敏兰,女,53岁,小学,吉元二组,节目,秦腔[二进宫](选段),跟磁带学。
薛瑜,男,42岁,初中,吉元五组,节目:秦腔[斩单童],自学。
张冬梅,女,45岁,高中,吉元七组,节目:秦腔[王桂花纺线],跟磁带学。
孙美荣,女,43岁,初中,吉元六组,节目:秦腔[起解],原晋阳剧团演员。
王明玲,女,51岁,小学,吉元九组,节目:秦腔[夜逃],自学。
任秀玲,女,44岁,文盲,吉元九组,节目:秦腔[铡美案](选段),自学。
高吉利,男,50岁,初中,吉元四组,节目:秦腔[教学],原晋阳剧团演员。
杨百善,男,40岁,小学,吉元六组,节目:秦腔[教学],原晋阳剧团演员。(孙美荣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