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现场叙述(第8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例十六:语言的敏感即文化的敏感

中午时分,车到卢桥镇。大家闻香下马,人人饿得心慌。镇上有集,到处是葱,葱农逢人兜售,别无他话,法国学者蓝克利兴奋地说:“这简直就是大葱的首都。农民不管我们这些老外来不来,只管喊他们的‘大葱’、‘大葱’”。听者大乐,忽而忘饥。镇上的饭馆都关门了,我们后来又过了两个多小时才吃上午饭。

一小时后,老白把我们带到清惠渠首。这里是三原县嵯峨乡嵯峨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当地人在渠首修了一座水库,称卫星水库(原称冯村水库),用来蓄清峪河的水。嵯峨村边有崖窑和地窑,依山势地形而建,自然巧妙,老白说珍贵。蓝说,有一个西方人考察后认为,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保存了这种地陷式建筑,一个是中国,再一个是阿尔及利亚。10分钟后,车过“沐张”渠首(其实已看不清楚),老白嘱拍照,说回去可以对照史料看。

(四)事件联想

2001年,我们第三次到泾阳县调查。从这次调查看,生活在泾惠渠畔的千千万万农民如今对这条古渠的实际态度发生了变化。分四种情况:

一是泾惠渠水费高而粮价低,农民一年入不敷出,认为自己种田不合算,有的改用井水、窖水,有的干脆放弃使用泾惠渠水。在中、下游靠近城市的泾阳县泾阳干镇周围的村庄,从1998年开始,进入城市化过程,加剧了农民对泾惠渠的放弃态度。不少村庄已用上了自来水,从生活上摆脱了对泾惠渠水的依赖。中、下游地区减少使用渠水,给地处最下游的高陵县农民带来的实惠。过去高陵县用水是吃亏受挤的,现在却能用上泾惠渠的水了。

二是对泾惠渠地理条件变化的态度,如河床地势抬高,泥沙沉积量大,造成灌溉困难。

三是对行政地方保护主义的态度。泾河上游地处甘陕交界地带,近年甘肃省在此建水电站,截流用水,造成地处下方的陕西省泾惠渠水量不足,泾阳县夏季断水,无法保证农田灌溉。上游还办了造纸厂,将大量工业废水倾泻到泾惠渠中,造成水质污染,使农民不敢饮用,议论纷纷。泾惠渠成了他们的难水、脏水、畏水、怨水和恨水。

四是对泾惠渠管理制度变化的态度。80年代以后,实行包田到户,现在农民各家各户的土地距水渠的远近,地势的高低、地面的平凹,都会成为使用渠水的具体因素,这在人民公社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时期是没有的,在渠水管理的性质从大集体向小农个体转型的同时,渠水管理的新制度却没有跟上来,造成农民用水有亏有盈,心理不平衡,意见多,牢骚大。

这类叙述反映田野工作者与调查点的“小世界”以外的“大世界”建立关系,极其活跃的现场思想活动。

七、现场资料记录

现场叙述是一个空间,田野工作者可以放入一些与调查专题没有直接关系的资料信息,例如:与调查题目间接相关的资料,或者与调查题目暂时无关,但估计日后也许有用的资料,对这种资料不要急于下结论,也不要轻易丢弃,可将它们暂时列入“不分类”文件,留待后用,至少它们可以显示田野资料的多样性和民俗文化的原生形态,也可能保留其他资料线索。

(一)与调查题目间接相关的资料叙述

例十八:与陕西泾阳县用水民俗间接相关的凤翔县用水治病的资料

民间送病方法的补充调查资料

我们在泾阳县调查时,听到许多村民说,可以用水煮艾叶的办法给小孩治病。调查小组的助手杨亚锋忽然想起他家乡也有类似的治病风俗。他家离泾阳有几百里,是凤翔县。他回忆说,上大学之前,他母亲经常用这种方法给儿女治病,叫“送病”,不过不必采艾,而是直接用水做仪式。这一信息对我们大有启发,我们就去问当地人是否也“送病”?他们回答说“有”,还反问:“这个你们也知道“?于是我们就请杨亚锋介绍家乡送病仪式的详细过程,然后再试着去村里调查细节,果然另有收获。凤翔县不是我们这次项目的田野调查点,这一偶然得来的资料只能算是间接资料,但由于它与我们的泾阳调查发生了密切联系,而且都是关中地区的民俗,所以事后我们仍然请小杨把他所知道的家乡民俗记录下来,以备日后需要时查用。小杨为了取得更准确的资料,拨通了电话,问他父母。他父亲马上回信,把他母亲口述的情况详细地写了下来。以后,杨亚锋把这些资料制成文件,交给了我们。

男,56岁,农民,初中。

提供时间:2001年3月20日

信息来源地:陕西省凤翔县范家寨乡湫池庙村

信息来源方式:杨永兴、杨亚锋父子书信

记录资料手写人:杨永兴

电脑录入:李亚妮

一碗水三根筷子的送病方法

我们的祖先一直流传至今,如果大人、小孩突然发生头疼,心里不舒服,肚子疼,发烧发冷等身体不舒服,取一碗凉水,吃饭用的筷子三支放在水碗内,两头弄湿提起立在水碗中间稍等一会时间,然后提在(让病人侧卧在床边)身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反复做,口内念着送病的口诀。如送头疼或肚子疼,就念“送了头上头上轻,送了肚子肚子轻”,凡什么部位不舒服就说什么。“送离了没有”,旁人或病人就要应声说“送离了”;“送到十字路口了没有”,如前应声;“送离身了没有”,如前应声。如某部位不舒服就叫赶快好了,不要叫病者再受痛苦了,然后把筷子立在水碗中心,口里念到这××(亡人不论男女老少或某某神仙或××野鬼)。这样反复几次,最后把筷子立在水碗中间,如果是本姓亡人或上辈,就在水碗内放一些吃的食物(如馍或其他食物)或香烟或烧些鬼币灰,把筷子提了。如果念到外姓之亡人,叫立住,筷子能在水碗中间立住,就是谁(亡人)作弄病者,就用剪刀或扫床用的扫帚向房门外将筷子猛然打出去,口内念到“送离了”,用手指蘸点水在病者额头上点一下,然后把水泼倒在院门以外,把碗拿回来扣在土地堂墙根,把三支筷子拾回来放在病人所住房门的门外角落,放三天,这样就算是结束了。

杨亚锋注:说来也巧,有时发烧,送病后还真有点作用。究其原因,首先,可能是发烧者水筷子在身上转来转去,是发烧者遇到冷水及冷气后会舒服一点吧。其次,用手指蘸点水在额头上点一点也会觉得轻松一些。

(二)对资料的质量和数量信息、资料提供者的信息叙述

例十九:意外发现了一批庙画

2000年2月11日,我们二访坐落在清峪河畔的三原县城隍庙。在参观时,发现城隍殿中的民间庙画摆放秩序不对,好像有的画与画之间缺少联系。另外。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在大殿所陈列的20幅明清庙画中,有5幅庙画上有民间信士的落款,那么是否还有其他馆藏庙画?如果有,那些画的内容是什么?是否都如对外陈列庙画的说明词所说,是十殿阎罗画?那些庙画是否还有信士的落款?经访问城隍庙文物保管所的马琴莉女士得知,该城隍庙内原有大量庙画,迄今仍保存100余幅,内容不仅有阎王画,还有社火、求雨、仙道人物像等各种内容,庙画的保存,原在庙内大殿的地下室内,画稿原有石印底本,过去有专门的绘画道士,画的来源为民间许愿所得,从前许愿人到庙内许愿和还愿时,按照底本上的图案,指定想要的与画稿,请求道士照样绘画,然后许愿人付给道士相应的报酬,做庙产捐资。有的信士在画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有的没留。留名与不留名的原因,现在博物馆人员说不清楚。经马琴莉的帮助,我们当天看到了20幅珍贵的庙画,如“C175,《地藏王画》,上有七道士画像,彩色绢绘,还愿人落款:‘信士张弘朝、姜成业、梁福德叩’”。

八、现场理论要点

田野工作者在确定研究目标后,要开始田野调查,这时他们要掌握现场理论,避免下田野的盲目性,减少调查失败的概率。他们要写好调查大纲,做好工作计划。在每次调查返回后,要编撰田野访谈资料集,呈现调查成果,增加对调查成果的叙述能力,以保证调查的连续性。综合运用现场理论的要点有三。

把握田野现场情境的顺序要点——找关系。从原则上说,民俗学田野作业以群体性活动为主,要从团队合作开始设计现场情境顺序,建立情境顺序的要素是找关系,具体有两点:一是从“地方社会的共同事件”中找关系组,调查这种地方关系的构成要素;二是从微观家户和社会事件的个案中找关系组,调查微观个案与宏观对象的相关性,同时也考察两者的不统一与不连续性。对现场情境顺序的叙述可以调整,但要有前概念和假设做先导。

建立田野现场资料系统的要点——完整个案化。在处理文献和田野资料时,要说明“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群体”“具体个体”和“具体发生的事件”,形成完整的个案资料,编辑完整的资料集,这样才能做完整的田野个案研究。

接受田野描述的训练——“有距离”假设。田野作业者总想试图找出一个解释民众活动的理论框架,但这个框架是要通过对现场资料和历史文献的整体分析,并增加对民俗文化的动态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到的。

总之,找关系、个案化和有距离假设,是现场理论的三要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