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节 艺术系统(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由于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过程。这使得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一定程度上具有阶段性与层次性。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1。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中,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直觉使人刹那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的观赏她,全身心沉浸在愉悦中。中国艺术家将这种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直觉性,称为“即目会心”“目击道存”。

这种直觉性的具体含义,就是直观性和直接性。直观性要求鉴赏主体必须亲身参与、直接感受,亲身去看、去听才会感受到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画家德拉克洛瓦说:“当席里柯画他的《梅杜萨之筏》时,允许我去看他工作,它给我这样强大的印象,当我走出画室后,我像疯人一样的跑回家,一步不停直到我到家为止。”德拉克洛瓦正是从亲身参观他人作画中汲取了创作**。

在审美直觉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现象:通感。通感指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挪移,从而大大丰富扩展审美感受。苏轼评论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就是从其诗中看到生动的形象和如画的意境,从画中感到诗歌的节奏和浓郁的诗情。这种通感深化拓展了苏轼对王维诗画的内蕴意境的理解体悟。

2。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基础上,到达艺术审美活动的**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与联想,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本身的生命活动。若说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是艺术作品作用于鉴赏主体,整个心理活动处于被动状态,体现为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那么审美体验阶段则主要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主动状态,体现为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产生的最激**人心的时刻,它使人如痴如醉、销魂落魄,“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马斯洛指出这种“高峰体验”最容易发生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体验越丰富深刻,心灵受到的震撼越强烈深沉,鉴赏者就越能获得更高级的审美愉悦。

在艺术鉴赏的审美体验阶段,想象、联想、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异常活跃,整个心理活动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但这还不是艺术鉴赏的最高阶段。艺术鉴赏的最高阶段是审美境界的升华阶段。

3。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宗白华论艺术境界时说:“从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

在艺术鉴赏时,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常集中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而到了审美升华才更加集中欣赏作品的内在意蕴,使艺术鉴赏的感性直观达到理性升华。这种审美升华主要体现为顿悟、共鸣两种心理形态。顿悟,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鉴赏主体在这刻将自己心灵完全沉浸在艺术境界中,在一刹那获得顿悟,从艺术的体验世界上升到艺术的超验世界,对作品达到形而上的理解,审美感受得到理性升华。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深深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境界,进而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的契合一致、身与物化。《琵琶行》中抒情主人公从琵琶女的哀婉幽怨的琵琶演奏中找到寄托、受到感染,不觉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不觉中与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与感慨。

总之,艺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动**纷纭的审美过程。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远比这粗疏的三阶段划分更复杂多变。我们只有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世界中,充分打开五官感觉和心灵之窗与艺术形象对话,与蕴含在艺术作品中的蓬勃世界对话,与艺术作品背后的艺术家对话,才能获得最深沉丰厚的审美愉悦和璀璨壮丽的精神升华。

思考题

1。关于艺术的本质观点有哪些?

2。艺术的特征有哪些?

3。艺术种类有哪些?

4。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参考文献

1。《美学讲演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今道友信。关于“美”》,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3。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4。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7。桑塔耶纳:《美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9。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0。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1。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2。王朝闻:《审美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3。黑格尔:《美学》(全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