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节 艺术种类(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技艺高超。战国帛画、汉代画像砖石,水平很高;魏晋六朝是中国画的飞跃时期,出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大家;唐宋是我国绘画的高峰时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独立成科,名家辈出;元明清是中国绘画承前启后的时代,“元代四家”“吴门四家”“四大名僧”“扬州八怪”令人目不暇接;近现代画坛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等名家。

油画是西方绘画主要画种,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特点是色彩丰富鲜艳,能充分表现物体质感,使描绘对象生动逼真。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追求对象和环境的真实,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与中国画的重表现和写意相比,西方绘画更重视再现与写实。西方绘画也走过异彩纷呈、名家辈出的漫长历程。文艺复兴时“画坛三杰”的巨著至今仍启悟人心,伦勃朗的“光与影的旋律”依然让人着迷,梵·高的《向日葵》依然烈火熊熊,现代主义美术思潮更让人眼花缭乱。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一同绘制着绘画艺术的伟大画卷。

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中国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境界。形式上它刻意追求线条美,内容上它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

书法艺术同汉字发展密不可分。汉字字形变化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隶书之后,书法的实用性和审美性都得到加强,书法愈成为一门应用很广的造型艺术。汉代雄放的隶书、飞扬的草书;魏晋楷书、行书、草书各体齐备,涌现出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名家;唐代楷书成就极高,柳体、颜体模范至今;宋人书法“尚意”,追求个性表现;元明清承古开新。书法艺术至今仍有巨大艺术生命力。

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只有很好地将这些形式技法和创作主体的气韵情怀出神入化的交融为一,才能创作出笔力遒劲、内涵风骨的书法作品。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向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书法独特形式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美,抽象的“点、线、笔、画”腾挪出一个个饱含“筋、骨、血、肉”的艺术形象。王羲之《兰亭集序》通过气韵超绝的线的旋律与舞蹈,将晋人眷恋人生的深情、超迈世表的智慧淋漓尽致的绽放出来。

通过以上介绍,总结得出造型艺术有三方面审美特征:一是造型性与直观性的统一;二是瞬间性与永固性的统一;三是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统一。

1。造型性与直观性的统一

造型艺术作为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其审美特征首先体现为造型性与直观性的统一。造型性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线条、色彩、砖瓦、木石等),塑造出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不仅展现其形而且透露其神,追求“以形写神”,能够激发欣赏者的联想想象。其直观性是由造型性派生的。造型艺术的形象需要欣赏者亲眼看见才能从直观的视觉形象中获得丰富隽永的审美感受,这形成造型艺术的直观性。

2。瞬间性与永固性的统一

本质上讲,造型艺术是空间的静态艺术,不适于表现客观世界事物的运动和过程。造型艺术要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就必须找到恰当的表现方式,即在动静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瞬间形象,将其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的瞬间性特点。启蒙美学家莱辛认为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动人之处就在于雕塑家准确地抓住“最富包孕意义的顷刻”,将拉奥孔父子与巨蟒生死搏斗的惨烈过程凝聚在最后挣扎和绝望叹息的瞬间。古希腊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也准确地抓住运动员将铁饼将要抛出还未抛出的刹那神情,使之具有“蓄势待发”的力量。永固性,指造型艺术的瞬间形象一旦被创作出来,就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可多次观赏、千年流传。

3。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统一

造型艺术是再现性空间艺术,再现性是其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但造型艺术同样要表现形象的内在意蕴、表现艺术家情感,表现性成为其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造型艺术的表现性有三点:第一,造型艺术要表现出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中国画提倡“以形写神”“形神兼具”,即花鸟虫鱼传精神。第二,造型艺术的表现性更在于它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兰亭集序》就通过变化多端的字迹形体,生动展现晋人“智慧兼深情”的魏晋风度。第三,造型艺术的表现性还在于,艺术家自觉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艺术创造。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高更都喜欢使用黄色,但梵·高的黄色是明朗的柠檬黄,其《向日葵》如一堆熊熊燃烧的烈火,有力表现出他对忧患人生的眷恋热爱。而高更的黄色多是土黄,其《我们从哪里来?》整幅画面充满郁闷色彩和神秘气息,是画家本人苦闷心灵的鲜明反映。

三、表情艺术的种类

表情艺术,指通过一定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总称,包括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自古及今一直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它是历史悠久又普及广泛的艺术门类。

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抒情性和表现性。乐舞能够最直接、最强烈的抒发人的情绪情感,荀子说“其感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舞总是需要通过表演这个二度创作过程才能创造出可供欣赏的音乐形象或艺术形象。表演性就构成表情艺术另一重要美学特征。

音乐艺术,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某种意义而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现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

音乐有两大类:声乐和器乐。声乐指以人声歌唱为主的音乐,又可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及通俗唱法三类。民族唱法在演唱方法上自然质朴,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追求声音效果,讲究发声方法,多用华彩和装饰;通俗唱法是现代电子传媒广泛运用后出现的歌曲演唱方法,演唱者常手持话筒演唱。欧洲声乐一般又分多种体裁,声乐套曲、艺术歌曲、清唱剧及歌剧等。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及打击乐四大类。

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主要有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调性等。最主要的有三种: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体现出音乐的时间感,和声体现出音乐的空间感。旋律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一定节奏节拍及调式、调性关系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情感内容。节奏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组合,使乐曲体现出情感的动**起伏增强音乐表现力。和声指多声部音乐按一定关系构成重叠复合的音响现象,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立体感。

交响乐,是用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交响乐(Symphony)源于古希腊词语意为“一齐响”。现代交响乐概念形成于18、19世纪之交,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巨匠为首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使交响乐真正进入黄金时代。交响乐曲是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它包含四个独立乐章的器乐套曲。交响曲创作的基本原则是对比、展开原则。

中西音乐都有漫长发展史和传唱不绝的经典作品。西方音乐发展尤为充分。中世纪教皇精选出的《格列高利圣咏》是欧洲音乐史上有记载的最早音乐作品。西方音乐重要时期始于16世纪末叶,这时世俗音乐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诞生歌剧这一综合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等的新艺术形式。近代欧洲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流派主要有: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等。古典乐派形成于18、19世纪之交,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巨匠为代表,推崇理性与感情统一,追求严谨完美的艺术形式,注重戏剧的对比、冲突和发展等。浪漫乐派,兴起于19世纪,最大特点是强调**、强调抒发主观感情、强调表现个性,前期代表人物是舒伯特、舒曼、肖邦,后期代表人物是瓦格纳、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民族乐派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主张音乐应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采用本国民间音乐的创作素材,将传统音乐成果与本民族音乐结合起来,主要代表人物捷克的德沃夏克、俄国的“强力集团”。20世纪西方音乐流派繁多,难以尽述。

舞蹈艺术,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构图等要素,塑造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舞蹈可分生活舞蹈、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指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一种舞蹈,简单易学,为自娱或社交,有广泛地群众性和普及性。生活舞蹈最为流行的交际舞蹈、习俗舞蹈、教育舞蹈等。

艺术舞蹈,指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作品。这类舞蹈需要较高的技艺水平、完整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艺术舞蹈可分为古典舞与现代舞、民间舞与宫廷舞。尤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各民族的民间舞和西方的芭蕾舞。我国民间舞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西方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古典芭蕾舞有严格的规范程式,舞蹈动作注意稳定性和外开性,脚尖鞋的运用、脚尖舞的技巧是与其他舞蹈的明显区别。芭蕾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将舞蹈、音乐、戏剧、美术等融合在一起,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故事情节传达情感氛围。芭蕾舞剧有《天鹅湖》《睡美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表情艺术有三方面审美特征:抒情性与表现性统一,表演性与形象性统一,节奏性与韵律美统一。

1。抒情性与表现性统一

抒情性是音乐、舞蹈的基本属性。中外论家多有精论。黑格尔认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音乐、舞蹈的抒情性来源于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和特殊的表现手段,音乐中的有组织乐音、舞蹈中的人体动作都可以通过力度强弱、节奏快慢、幅度大小等形式,表现人反复多变、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因此,我们才可感受到《二泉映月》的凄怆哀怨,《春江花月夜》的恬静纯美,《天鹅之死》的奋力拼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无限深情。

音乐、舞蹈也具有表现性的审美特征,它们难于模拟再现客观对象,长于表现传达创作主体的情感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音乐更是擅长表现情感的艺术。李斯特认为,音乐是最崇高的艺术,“因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血管中流淌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正是通过果敢激昂的第一乐章、沉重缓慢的第二乐章、充满活力的第三乐章和辉煌崇高的第四乐章,通过同形同构的心理体验,使听众直觉联想到英雄的业绩、英雄葬礼、英雄精神和英雄凯旋。

2。表演性与形象性统一

音乐、舞蹈都属于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是指通过演员舞台表演来完成的艺术形式,戏剧、戏曲、曲艺也属于表演艺术。表演艺术都应包括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两个过程,而且二度创作可以多次进行。因此,音乐形象、舞蹈形象的存在,都必然依赖于二度创作的表演。

形象性也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但音乐形象、舞蹈形象又有各自特点。舞蹈形象主要是指以舞蹈动作、姿态、表情和造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民族舞剧《红楼梦》中陈爱莲成功塑造出林黛玉舞台形象,她运用古典舞的造型美、韵律感,吸收戏曲中圆场、水袖、碎步、指法、身段等表演技巧,表现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痛哭悲愤的内心,成功展现宝黛这一对叛逆者的爱情悲剧。舞蹈形象都需要依靠动作姿态来实现,因此舞蹈形象总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和表情性等美学特征。

音乐形象的塑造同样需要演员的演奏演唱完成,因而音乐形象有很大的特殊性:它要求欣赏者充分调动审美感受力,用全部身心去体验、想象、和联想,在内心唤起情感形象,从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这也就形成几种关于音乐欣赏的理论:戏剧性欣赏理论、技术性欣赏理论、情感性欣赏理论。

3。节奏性与韵律美统一

对于乐、舞而言,节奏可看作是表情艺术的生命。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是靠乐音有规律的运动变化来构成艺术形象的。所以,音乐必须以节奏作为最核心的艺术表现手段。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以明朗的曲调、清澈的音色,体现出音乐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对光明幸福的向往。

舞蹈的节奏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动作幅度能量大小等,因而舞蹈节奏常体现为人体动作的韵律美。有舞蹈理论家认为,构成舞蹈的三要素的就是表情、节奏和构图。而“舞蹈节奏运动的进行是表现音乐内在灵魂的形象,舞蹈动作的延续、重复、变化始终伴随着节奏。”正是节奏将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舞蹈作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