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划分(第2页)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第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综上所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所谓的实践首先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实践,其次,所谓的实践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再次,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2。革命性和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毫不避讳自己的阶级属性,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19世纪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近代自然科学影响下的产儿。它的全部主旨“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无产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它被彻底的链锁束缚着,由于自己受的普遍痛苦而具有普遍性质,它若不解放整个社会就不能解放自己,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它对私有制的否定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人类解放,途径就是哲学与无产阶级结合,无产阶级在哲学的统帅下对现实进行武器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标志着他们的新的世界观创立过程的成熟阶段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宣布: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没有物质力量,没有无产阶级不行,因为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人类解放更不能没有理论,没有哲学。革命是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这种革命性、批判性不仅在于它公开申明自己服务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而且在于哲学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这种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在逻辑上内含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基石的实践概念之中。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于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人不是像动物那样肯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使自己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以自身的活动否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为合乎人的目的的“为我之物”。这种客观的、实在的否定性活动是人类一切革命性、否定性活动的原初状态。也就是说,物质生产作为人对自然的否定性关系,是人类一切否定性即革命性活动之源。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人类活动的基础。因此,物质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必然导致人类活动的所有其他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即人对外部自然的关系的革命性变化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的、政治的以及精神的交往关系的革命性变化。这也就说明,只有当人与外部自然的否定性关系的进展能够提供人的解放的现实条件时,解放才是可能的。“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的自由解放作为自己的宗旨,它也就必然要把革命地改造现实的实践提到首位。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内在否定性、革命性规定的实践概念作为自身的基础,便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
革命性、批判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也必然要体现在它的方法论之中。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指出对于现存事物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里提出的不仅是一个世界观或存在论的原则,而且也是一个根本的方法论原则。对现存事物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要从人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上去理解。现存感性世界是人类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对象,它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永远地经历着革命性的改造和变革。因此,从人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去理解,也就是把现存事物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暂时性环节去理解。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批判的本质在方法论上的体现。
因而,实践作为人对外部世界的否定性活动,既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性活动。这种主体活动远远超越于动物的活动。人不仅拥有一个客观世界,还拥有一个主观的世界。人有思想,就可以超出现存事物的思想范围,对现存事物的直接存在状态实行实在的否定之前,可以实行观念的否定。而且,观念的否定是实在的否定的先导。人们以其所选择的的目的为范型而进行实践活动,将目的实现于外部世界,就是对于现存事物的实在的否定。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它充分表现了人的主体性。因此,以内含否定性、革命性规定的实践概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高度重视和弘扬人的主体性。现实的而非抽象的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现代,我们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具有科学性、批判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能够推动和帮助人们不断发扬和更新自己的精神世界,开拓人们精神世界的空间,强化人们精神世界的功能。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现代,在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社会改革广泛兴起的现时代,我们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正确有效地展开我们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思考题
1。哲学的本质是什么?
2。如何理解哲学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3。哲学的功用都有哪些?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9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克莱因:《柏拉图的三部曲——泰阿泰德》,15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第2卷,98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赵馥洁:《哲苑芸言》,218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6。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8~1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卡西尔:《国家的神话》,29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8。肖前、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汪岳华:《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4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