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法(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哲学方法论问题

心理学受到哲学的影响,不仅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遵循了某种哲学,而研究这种对象的方法也明显受到哲学方法的影响。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一种对待事物的信仰与态度。心理学一开始是受到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冯特与孔德是同时代人,难说受到了此影响,但冯特一定是在孕育着实证精神的时代中从事研究的,这应是肯定的,加之冯特的哲学功底也很深厚,推论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这种哲学观点反对形而上学,不主张心理学研究“虚”的东西,而是要用可经验证实或逻辑证实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对心理学影响较大的哲学还有现象学,现象学主张意识是一切科学的最可靠的出发点,从而使人文主义的心理学家们能够自信地研究意识,对意识进行整体的、完整的、朴素的、详尽的描述,从而获得心理学知识。解释学是第三种对心理学有一定影响的哲学,他认为实证的心理学的客观的、价值无涉的研究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人总是带着价值倾向、理论观点去从事的研究,因此,心理学不能完全遵循逻辑实证的法子,而直观与理解也是心理学的合法方法。如果说实证主义是为自然科学立法,现象学是为一切科学立法的话,那么解释学的最根本任务就是为人文科学立法。这对人文心理学的影响自然较大。

2。科学方法论层面

在科学方法论层面,过去心理学也曾经出现过许多的对立。下面列出一些典型问题:说明-理解;逻辑-直觉;量化研究-质化研究。

3。具体方法

(1)物化研究方法。

由于心理现象错综复杂,难以捉摸,不能直接地予以观察与证实,因此过去的心理学研究往往是先把人的心理物化,采取研究物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即通过对心理的产品、表现等物化的东西进行间接推理,或采用类比的方法对心理过程特别是认识过程进行模拟,再由此来发现心理学的一些奥秘。

第一,通过他物对心理现象进行推理的方法。心理现象是飘浮不定,稍纵即逝的,人们很难对它进行精确的测量与把握,正是由于方法的局限,人们开始想到使用一些间接的手段来对心理现象进行推理。而这种方法必然会回到与心理密切相关的一些联系物上去。包括三个方面:生理指标、行为、文化。

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人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的关系,早在心理学诞生之先,生理学的方法就开始使用来研究心理现象了。由于生物学、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心理与生理之间存在着某种重要的关联,尽管有着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冯特的身心平行论、格式塔学派的同型论的不同,但至少人们意识到身生之间是有着密切关联的。人们通过对生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心理现象,于是反应时实验,感知觉实验就被广泛地应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并对心理学的早期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直到最近,随着各种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ERP、FMRI、眼动仪、EEG等仪器的出现,使得我们不仅可以对神经活动的外围反应能够精确地测量,进而我们还能够对神经中枢大脑的反应进行标识与测量,从而为对相应的心理活动进行测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这一点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认为认知神经科学将是对心理现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决定论出发,心理是行为的指导,行为是心理的表现,因此研究对行为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心理这个“黑匣子”进行推论,发生了什么行为,背后就一定有什么样的心理。在心理学史上,华生甚至排除意识与心理的存在,认为人类的只不过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后来的新行为主义者如托尔曼等,则在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以行为来推论心理这一中介因素。用研究行为取代心理学的研究当然是不对的,但是这种方法却给心理学的科学地位的稳固以及心理学思想的普及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而且现在仍然不失为一种好的研究方法。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的心理并非不留下痕迹的,文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正可以说是心理活动的产品。所谓的文化应是包含着语言、风俗、神话、各种文本等因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会有很多的心理现象就沉淀在文化之中。如此,我们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认真的无偏差的解释,就能从中得出许多心理学的结论。而且,人有着自己的自然的和超越自然的双重属性,我们只有把人看作是一个现实文化生活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加以理解与研究,才能得到相对正确的结论。

第二,通过他物对心理现象进行类比的方法。人们企图通过对与人本身类似的或与人的心理现象相类似的东西进行研究来揭示人类的心理现象。人们先后对动物、计算机、网络进行了研究,试图通过类比说明人的心理现象。

19世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思想以后,迅速地为广大的民众所接受,这当然也包括了心理学的研究者。动物与人类有着某种延续性,我们可以把人类的心理还原到动物心理上去。这样比较心理学就出现了。通过在特定情况下动物的行为,进而推论人类的行为,再推论人类的心理,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特别是在某些主题对人研究时会有伦理的问题的时候。

随着科技的进步,1945年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又称为“电脑”。所谓电脑可说是人脑的延伸,它能够完成人脑的一部分功能,能够对外界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由于计算机也能类似于人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人们可以从两者信息处理的结果来推论,如果计算机的程序能够正确地处理一项信息,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做出结论,人脑内部也是这样完成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与电脑进行类比,从而对认知过程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类比。

单个的计算机也许还不足以模拟人类的智能,但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分布式结构以及几乎无所不能的功能,更加接近于人的思维与意识。可以肯定,对于网络的研究,势必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

(2)直接研究方法。

从上面的方法可以看到,虽然每种方法都能对揭示人心理的某个角度的真理有巨大作用,但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包含着一个理论前提或理论假设,而这些假设都有片面的且难以证实的缺陷。这使人自然就会想到,为什么不对心理现象进行直接的研究呢?事实上,这是一种最简单研究的方法,思辨的方法就是一种。包括反省与天人合一。下面逐一做出介绍。

心理现象虽然稍纵即逝,但我们心理活动却有着延续性,人们能够通过自我的反省来把握和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古人就是用这样一种方法对心理现象进行诠释与说明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人们能够直接地对自己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说明,而不必通过他物进行推理或类比,但它的致命的弱点是主观性太强,难以操作和证实,外界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对思想进行描述,也无法证实别人的描述是否是真实的。这特别不符合科学主义精神,虽然心理学建立者冯特还在一定程度上持认可的态度,但马上就遭到后继者的排斥与抛弃。

天人合一是东方文明的典型概念,不同于西方,东方的主客体的区分不甚明显,它更倾向于把自然与主体融为一体,把自己的心理直接在体悟中获得。强调研究心理现象就要直接与心灵对话,形成一种亲密关系,从而直接得出心理学结论。

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方法,都能够对心理现象得出一些正确的结论,但这些结论都只不过是片面的零散的真理。研究他物或许可以用来推理或类比心理,但毕竟还是他物不是心理本身,而直接研究心理现象虽然做到了直接,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方法论基础。如果把人的心理比做是大象,那么各种方法的研究都摸到了大象的一些特征,但得出的都不是大象的全貌。要透彻地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当然可以在各个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综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而得出心理的全貌。但也应该还有另一种方法,即是人们应该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第一,导致对心理学对象的曲解。在利用各种方法研究心理学现象时,马斯洛曾说:如果一个人手里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锤子,那么最诱人的想法是把所的事物都当作钉子。由于人们不自觉地会使问题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削足适履,如行为主义把意识排除在自己的研究之外,认知心理学也很少关注人的价值、情感等心理现象。即使是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宣称心理学是对活生生的整体人的研究,其实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往往忽视了一些很重要的心理现象。第二,这些方法都隐含着看似不证自明的一些理论假设,但实际上细思之下,这些理论假设却又不一定能立得住脚。通过研究行为、文化、生理来推论心理,实际上都隐含着因果决定论在内,认为有什么样的行为、文化、生理现象,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或是由什么样的心理所导致,但事实上无论是行为、文化还是生理它们与心理都并非一一对应,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利用动物、计算机及网络等来类比人的心理或认知,隐含着还原论与等同论的缺陷,毕竟人是人,是一个具有既有自然属性又有超越自然属性的双重性的活生生的人,人显然并不同于动物或计算机,那人应该具有不同于物的特性,这样的类比本身的有效性都值得怀疑。所有前面的这些研究方法,都犯了一个共同的最根本的错误,那就是它们把研究物的方法不加改造或稍加改良地移用到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上,只看到了人的自然的、先定的、普遍的一面,而没能看到人的超自然的、自为的、自我创生的和个性化的一面,这样就把人的心理物化了,所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并非是一个“真正的人”的心理现象了。而直接对心理进行个体性的思辨或直觉,又难以保证其研究的可操作性与可证实性。所有这些都是前提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证明,那么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就会受到影响,这实际上正是心理学面临危机的一个根本的症结之一。

五、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与呈现方式问题

所谓心理学理论呈现方式是指心理学研究者用什么用的语言形式来组织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呈现出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专业研究报告的科学话语形式呈现;二是以日常的常识话语的方式呈现。

1。科学话语

其实无论什么学科都要用话语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科学话语同样使用了一定的修辞,它这种修辞集中表现在用数字、图表及专门的科学术语来表示。它企图宣扬一种客观的、价值中立的、普适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些原则。因为科学话语本身符合了人类的某种追求一般性的法则的需要以及企图完美地证实自己结论的需要,所以科学话语的流行为科学心理学的优势甚至霸权地位打下了更为扎实的基础。

2。常识话语

如果说科学话语是科学家们、专家们使用的话语形式,那么常识话语就是一般的普通常人所使用的话语。这种话语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模糊性。这种心理学话语试图与人们的日常语言接轨,如信仰、愿望、希望、害怕等词会经常地出现在这种心理学的结果呈现中。这些话语没有严格的定义,更没有所谓的操作定义,在很多场合的使用都不具有一致性,可能不同的人使用同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使用的同一个词也有不同的意义。第二,情境性。常识话语并不追求普适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些原则,它往往表述的是一种与情境高度相关的、只有在一定情境范围内、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起作用。第三,价值性。科学话语一般追求价值无涉、中立。但常识话语却带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毫不掩饰自己的意图。

当然,说哪种话语更好,这是难以有定论的。如果你是从一个专家的角度来看,常识的话语显然不可容忍,但从常人的角度看,科学的研究报告则如同天书,根本会读不懂。最好的方式似乎是依读者对象而定。

六、真理性判断标准

有关心理学理论的真理性判断标准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目前说来,也主要有两种真理标准。

1。绝对真理判断标准

这种标准认为这个世界真相只有一个,我们理论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接近这个真相,或者像镜子一样反映这个真相。这种观点由来已久,柏拉图把世界二重化以后,人们总倾向于去找寻这个纷繁芜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本质的、真实的世界。用经过奥卡姆剃刀剃过了的简洁的规律来揭示这些真理就是最好的、世代以来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在心理学中,这种真理判断标准会使人们倾向于接受某些理论,而舍弃另一些理论。尤其是当某种理论被人们认定为真理后,人们会将目光集中在这种理论能解决的问题上,而对这些不能用他们理论解释的事情或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们可能宁愿相信是事实错了,而不是自己的理论错了。

2。相对真理判断标准

历史上的相对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加速了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真相难以预知,或者只能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真理不是镜像,而是一种多角度的把握。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大家摸到的都只是大象的一部分,大家说的都没错,因为没有人知道象的全貌。这种观点的好处是破除了绝对真理观的迷信,让多种观点、理论、方法得以有容身之所,甚至“什么都行”。但坏处就是世界如果没有了真理,那么人们就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了对与错的区分,世界就像是一个未定的世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