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会学的方法论(第1页)
第四节社会学的方法论
(一)社会发展理论(theoryofsocialdevelopment)
社会发展理论是探讨社会变迁规律性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的学说。广义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关于社会发展的研究,它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狭义特指社会学对发展问题的研究,又称发展社会学,它以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协调发展问题为对象,主要探讨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理论、模式、战略乃至具体政策。
1。历史发展
社会学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社会学诞生之初。孔德关于社会的发展是从军事时代到法律时代再到工业时代的论述,斯宾塞从军事型社会到工业型社会变迁的理论,迪尔凯姆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理论,滕尼斯从社区到社会的理论,以及韦伯所建立的庞大的宗教社会学和比较社会学体系,都在某种意义上以欧洲社会为蓝本,探讨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和发展过程。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从高度概括的层面上论述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战前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原宗主国的控制而独立,他们都面临着如何走上真正自主发展的道路,以及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政治民主与社会进步,在与外部世界平等交往中重新确立自己在整个世界体系中的地位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就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形式。
2。现代化理论
社会现代化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第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其理论基础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着眼点在社会流动的社会行为主义。现代化理论沿袭欧洲社会学的知识传统,在社会发展过程的考察中实行传统—现代、特殊主义—普遍主义的二分法,把传统社会视为特殊主义的、以农业为主的、着重身份名位的、静止的、职业分化简单的社会;相对而言,现代社会则是普遍主义的、以工业为主的、着重成就的、动态的、职业分化复杂的社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就是现代化。在经济领域,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增加、生产率的提高、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市场关系的扩展、经济交流的多重化;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国家意识的强化、权力分配的理性化,政治机构的分化和专业化,决策的理性化和决策效率的提高,民主参与政治的制度化和扩大化;在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知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社会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家庭和工作的分离等。
现代化理论曾在20世纪50—60年代占据社会发展理论的统治地位。但是,由于它把西方社会发展的模式套用到发展中国家,这一“西化”理论在这些国家并未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实际情况是传统体制虽然被破坏了,但现代体制却又始终建立不起来。
3。依附理论
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一批学者尤其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的学者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例,展开了对现代化理论的猛烈批判,导致了依附理论的产生。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巴西社会学家卡多索和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等。依附理论认为,现代化理论的“西方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将发展中国家纳入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中心—边陲”经济体系的依附化过程。这个依附化过程从重商主义时代就已经开始,它导致了同一过程的两种结果:西方国家的发达化和非西方国家的不发达化。现代化理论的传统和现代的二分法,忽视了不同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过程,掩盖了在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宗主国—卫星国的关系,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不断扩张所造成的剥削与依赖关系。应该在这种剥削与依赖的关系中考察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依附理论强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援助政策的剥削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掠夺性。经过依附理论的批判,现代化理论开始渐趋衰退。但依附理论又由于本身所考察范围的局限性和缺乏理论性而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理论的主导性理论。
4。发展趋势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发展理论开始了一个多样化的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现代化理论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将兴趣转移到西方发达国家本身的社会发展问题上,主要研究新的科技革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这就是未来学研究,它形成了信息社会论和后工业社会论。对发达国家发展的前景问题,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信息社会论者的观点。他们为西方发达国家描绘了一幅令人乐观的前景,认为西方社会频频发生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是暂时性的,是由于当今西方社会正处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转变时期而出现的非常规性危机。二是增长极限论者的观点,主要是罗马俱乐部的观点。他们从人**炸和资源的有限性两个角度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科学技术能否有效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持怀疑的态度,对人类的发展前景充满悲观情绪。认为人类如果再不醒悟,继续按现在的方式发展下去,等待着人类的将是世界的毁灭。另一部分人仍然专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代化问题,但研究的视角和方法都有所改变,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初始条件对其现代化的影响,这就是“迟发展”或“后发展”理论。
(2)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一些社会学者经过改进和完善,使依附理论逐渐发展成I。沃勒斯坦等人的“世界体系论”。费兰克和萨米尔·阿明等依附理论者也纷纷转变成了世界体系论者。世界体系论的研究兴趣已不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它从体系的角度研究世界整体的发展问题。
(二)结构功能主义(stru)
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孔德和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之一,其他三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四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四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四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动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制度或结构对行动者的行为影响是默顿著述中的主题之一。他认为,社会价值观确定了社会追求的目标,而社会规范界定了为达到目标可采用的手段。如果文化结构之间发生脱节,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状态,导致越轨行为。
结构功能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中曾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K。戴维斯、M。J。利维、N。J。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功能主义受到相当多的批评,其中有的直接针对它的功能逻辑前提,特别是对它采用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即把系统各组成部分存在的原因归之于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还批评它只强调社会整合,忽视社会冲突,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变迁。
(三)冲突理论(flicttheory)
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马克思、韦伯、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